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涉及远红外贴技术领域,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包括外敷层,所述外敷层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粘贴膜,外敷层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红外贴,外敷层的内部开设有槽口,槽口的内壁粘合连接有胶粘体,该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往往对折的外敷层会再次摊开,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时踩踏在脚底处,进而外敷层在患有皮肤病的人员使用后粘贴在他人脚下时,会发生意外感染的弊端,该外敷层使用完成后,可以通过操作者将外敷层与胶粘体的胶粘处形成分离,通过对折外敷层,使外敷层的另一侧与胶粘体进行粘贴,进而形成外敷层对接的稳定性,进而降低外敷层丢弃在地面造成粘附在他人脚底造成感染的弊端。粘附在他人脚底造成感染的弊端。粘附在他人脚底造成感染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
[0001]本技术涉及远红外贴
,特别涉及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
技术介绍
[0002]远红外贴一般由远红外陶瓷粉、医用热熔胶、离型纸和无纺布组成,该类产品不应含有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或药物,目前医疗用红外线分为两段,即近红外线(波长760nm~1.5μum)和远红外线(波长1.5~15μm)。
[0003]经查阅文献得知,对于大部分的药敷远红外贴在使用中,能够代替很多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大部分的远红外贴在使用后,由于外敷层基本上失去了胶粘力,但在仅存的胶粘力下,当患者丢弃在地面时,由于外敷层自身的柔软度,往往对折的外敷层会再次摊开,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时踩踏在脚底处,进而外敷层在患有皮肤病的人员使用后粘贴在他人脚下时,会发生意外感染的弊端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能够解决远红外贴在使用后,由于外敷层基本上失去了胶粘力,但在仅存的胶粘力下,当患者丢弃在地面时,由于外敷层自身的柔软度,往往对折的外敷层会再次摊开,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时踩踏在脚底处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包括外敷层,所述外敷层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粘贴膜,外敷层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红外贴,外敷层的内部开设有槽口,槽口的内壁粘合连接有胶粘体。
[0006]优选的,所述红外贴的表面抵接在粘贴膜的内侧,粘贴膜的内侧粘合连接有错位层。
[0007]优选的,所述错位层的内侧粘合连接有错位头,错位头的上侧粘合连接在外敷层的内侧。
[0008]优选的,所述错位头的形状为半圆状。
[0009]优选的,所述外敷层包括上油膜层、隔热层、保温层和抑菌层,上油膜层的下侧粘合连接在隔热层的上侧,隔热层粘合连接在保温层的上侧,保温层粘合连接在抑菌层的上侧。
[0010]优选的,所述粘贴膜包括粘贴层和下油膜层,粘贴层的下侧粘合连接在下油膜层的上侧,通过上油膜层和下油膜层利用隔油膜的粘贴。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该中药贴敷远红外贴,通过外敷层上的红外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使用完成后,由于外敷层基本上失去了胶粘力,但在仅存的胶粘力下,当患者丢弃在地面时,由于外敷层自身的柔软度,往往对折的外敷层会再次摊开,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时踩踏在脚底处,进而外敷层在患有皮肤病的人员使用后粘贴在他人脚下时,会发生意外感染的弊端,该外敷层使
用完成后,可以通过操作者将外敷层与胶粘体的胶粘处形成分离,通过对折外敷层,使外敷层的另一侧与胶粘体进行粘贴,进而形成外敷层对接的稳定性,进而降低外敷层丢弃在地面造成粘附在他人脚底造成感染的弊端。
[0013](2)、该中药贴敷远红外贴,通过利用半圆状的错位头在外敷层的内侧与粘合的粘贴膜形成阻隔下,并且通过错位头与粘贴膜上的错位层形成粘贴下,不但保障了外敷层与粘贴膜之间的粘合效果,也保障了操作者通过摩擦外敷层上的错位头与粘贴膜上的错位层之间的胶粘效果,进而实现外敷层与粘贴膜之间便捷的分离效果,改善了传统外敷层与粘贴膜之间分离时需要进行操作者用指甲盖分离的弊端,大大的降低没有指甲盖使用者的便捷性。
[0014](3)、该中药贴敷远红外贴,通过上油膜层和下油膜层利用隔油膜的粘贴,进而保障外敷层和粘贴膜之间红外贴良好的防潮效果,而隔热层则通过纳米纤维的隔热效果,实现患者使用时外敷层的外侧接触皮肤时不会被热气传导,进而造成神经受热反弹受刺激的弊端,而保温层海绵保温效果,保障外敷层的柔软度,则抑菌层通过过氧化氢银离子的混合,实现良好的抑菌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地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外敷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粘贴膜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外敷层、101上油膜层、102隔热层、103保温层、104抑菌层、2粘贴膜、201粘贴层、202下油膜层、3红外贴、4错位层、5错位头、6槽口、7胶粘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4]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
中的具体含义。
[0025]请参阅图1
‑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包括外敷层1,外敷层1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粘贴膜2,外敷层1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红外贴3,红外贴3的表面抵接在粘贴膜2的内侧,粘贴膜2的内侧粘合连接有错位层4,错位层4的内侧粘合连接有错位头5,错位头5的上侧粘合连接在外敷层1的内侧,错位头5的形状为半圆状,外敷层1的内部开设有槽口6,槽口6的内壁粘合连接有胶粘体7,通过利用半圆状的错位头5在外敷层1的内侧与粘合的粘贴膜2形成阻隔下,并且通过错位头5与粘贴膜2上的错位层4形成粘贴下,不但保障了外敷层1与粘贴膜2之间的粘合效果,也保障了操作者通过摩擦外敷层1上的错位头5与粘贴膜2上的错位层4之间的胶粘效果,进而实现外敷层1与粘贴膜2之间便捷的分离效果,改善了传统外敷层1与粘贴膜2之间分离时需要进行操作者用指甲盖分离的弊端,大大的降低没有指甲盖使用者的便捷性。
[0026]进一步地,通过外敷层1上的红外贴3在患者的皮肤上使用完成后,由于外敷层1基本上失去了胶粘力,但在仅存的胶粘力下,当患者丢弃在地面时,由于外敷层1自身的柔软度,往往对折的外敷层1会再次摊开,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时踩踏在脚底处,进而外敷层1在患有皮肤病的人员使用后粘贴在他人脚下时,会发生意外感染的弊端,该外敷层1使用完成后,可以通过操作者将外敷层1与胶粘体7的胶粘处形成分离,通过对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包括外敷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层(1)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粘贴膜(2),外敷层(1)的下侧粘合连接有红外贴(3),外敷层(1)的内部开设有槽口(6),槽口(6)的内壁粘合连接有胶粘体(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贴(3)的表面抵接在粘贴膜(2)的内侧,粘贴膜(2)的内侧粘合连接有错位层(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错位层(4)的内侧粘合连接有错位头(5),错位头(5)的上侧粘合连接在外敷层(1)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药贴敷远红外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华,仝成,马静,刘芳,石军正,祁迪,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新永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