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雨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山区伴河公路土地有限或用地空间受限导致径流处理设施设置困难的问题,具有处理效果好、安装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并且在非雨季对河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发展应用前景可观。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和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设于公路排水沟内,拦截大块垃圾、飘落的树叶和体积较大的砂土,将上游排水沟雨水截流至雨水径流处理系统;雨水径流处理系统设于公路路侧的河流中,通过隔油沉淀、过滤吸附和植物净化作用,实现对初期雨水中石油类、悬浮物、有机物、营养物质的去除。营养物质的去除。营养物质的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污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会以伴行或跨越的方式通过敏感水体,特别是穿过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水环境保护尤为重要。随着人们对公路建设过程中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生态友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公路运营期间桥(路)面雨水径流对水体敏感区域的环境影响问题和防护措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0003]国内外对公路桥(路)面雨水径流的收集、处理及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山区伴河公路,由于存在山脉相连,高低起伏,坡大沟深,山崖陡峭等地形导致的问题,用地空间受限,雨水收集处理设施设置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当前山区伴河公路存在的土地有限或用地空间受限导致径流处理设施设置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有效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的污染,充分利用地形和水力学理论,实现了无动力的雨水处理方式,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和雨水径流处理系统,雨水径流处理系统设置于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之后;
[0006]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包括截流截污篮,截流截污篮包括截流区和截污区;
[0007]所述截流区垂直于水流方向,将上游排水沟的雨水截流至雨水径流处理系统;
[0008]所述截污区平行于水流方向,设置有过滤网,用于拦截大块垃圾、飘落的树叶和体积较大的砂土;
[0009]雨水径流处理系统设置于河边浅水区;包括隔油沉淀区、过滤吸附区、植物净化区、出水及溢流区和石笼区;
[0010]所述隔油沉淀区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最外层,密度大于水的固体颗粒沉淀于池底,密度小于水的油类上浮到水面;
[0011]所述过滤吸附区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中间层,以过滤吸附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
[0012]所述植物净化区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中间层,设置于过滤吸附区之上,对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净化;
[0013]所述出水及溢流区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最内层,水面处设有生态浮岛,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溢流的后期雨水中的营养物质;
[0014]所述石笼区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中间层,设置于过滤吸附区之下,固定雨水径
流处理系统不随水流移动,并对溢流的后期雨水及河水进行净化。
[0015]进一步,过滤吸附区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陶粒层和砾石层。
[0016]进一步,植物净化区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植物和种植土层,通过土壤、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净化。
[0017]进一步,排水沟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通过雨水进水管连通。
[0018]进一步,隔油沉淀区外侧顶部高于河流高水位,内侧顶部低于外侧而高于种植土层;内侧底部与所述过滤吸附区开有配水花墙。
[0019]进一步,陶粒层的陶粒优先利用河道底泥制备的陶粒。
[0020]进一步,植物净化区外侧顶部高于内侧顶部,内侧顶部设有溢流堰;植物选择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耐污染能力强、生长周期长当地植物物种。
[0021]进一步,雨水径流处理系统的池体结构为圆形,采用不锈钢材质。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0023](1)本专利技术在雨水径流处理系统前设置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对排水沟雨水进行截流截污预处理,可以防止雨水进水管的堵塞,保证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0024](2)本专利技术雨水径流处理系统的池体采用圆形,结构受力条件好,既可节省工程造价,又可以降低水流对池体的侵蚀,延长雨水径流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
[0025](3)本专利技术雨水径流处理系统隔油沉淀区、过滤吸附区、植物净化区、出水及溢流区和石笼区的合理设置,既保证了对初期雨水中石油类、悬浮物、有机物、营养物质的有效去除,又实现了无动力的雨水处理方式,显著降低了运行成本。
[0026](4)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选址于河边浅水区的雨水径流处理系统,并借助同心圆式的结构设计和底层石笼的设置,分区对初期雨水进行逐级净化处理,对后期雨水进行溢流处理,成功实现了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设施的选址和污染物的去除,不仅解决了用地空间受限的问题,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径流收集池处理方式,减轻了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0027](5)本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前山区伴河公路土地有限或用地空间受限导致径流处理设施设置困难等问题,处理效果好、安装维护方便,有效的降低了初期雨水对敏感水体的污染,市场推广前景光明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专利技术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的A
‑
A剖面图。
[0030]图3是本专利技术截流截污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标记说明:1
‑
公路面层,2
‑
排水沟,3
‑
截流截污篮,4
‑
雨水进水管,5
‑
隔油沉淀区,51
‑
配水花墙,6
‑
过滤吸附区,61
‑
砾石层,62
‑
陶粒层,7
‑
植物净化区,71
‑
种植土层,72
‑
植物,73
‑
溢流堰,8
‑
出水及溢流区,81
‑
生态浮岛,9
‑
石笼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
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3]本专利技术一种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如图1
‑
图3所示,包括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和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位于公路面层1旁边的排水沟2内,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包括截流截污篮3,拦截大块垃圾、飘落的树叶和体积较大的砂土,将上游排水沟的雨水截流,雨水径流处理系统设置于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之后,通过雨水进水管4进入雨水径流处理系统。
[0034]本专利技术的雨水径流处理系统设置于河边浅水区;包括隔油沉淀区5、过滤吸附区6、植物净化区7、出水及溢流区8和石笼区9,如图1、2所示。
[0035]隔油沉淀区5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最外层,外侧顶部高于河流高水位,内侧顶部低于外侧而高于种植土层71;内侧底部与过滤吸附区6开有配水花墙51。在一个实施例中,由雨水进水管4流入隔油沉淀区5的初期雨水,密度大于水的固体颗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和雨水径流处理系统, 雨水径流处理系统设置于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之后;排水沟截流预处理系统包括截流截污篮(3),截流截污篮(3)包括截流区和截污区;所述截流区垂直于水流方向,将上游排水沟(2)的雨水截流至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所述截污区平行于水流方向,设置有过滤网,用于拦截大块垃圾、飘落的树叶和体积较大的砂土;雨水径流处理系统设置于河边浅水区;包括隔油沉淀区(5)、过滤吸附区(6)、植物净化区(7)、出水及溢流区(8)和石笼区(9);所述隔油沉淀区(5)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最外层,密度大于水的固体颗粒沉淀于池底,密度小于水的油类上浮到水面;所述过滤吸附区(6)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中间层,以过滤吸附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所述植物净化区(7)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中间层,设置于过滤吸附区(7)之上,对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净化;所述出水及溢流区(8)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最内层,水面处设有生态浮岛(81),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溢流的后期雨水中的营养物质;所述石笼区(9)位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中间层,设置于过滤吸附区(6)之下,固定雨水径流处理系统不随水流移动,并对溢流的后期雨水及河水进行净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伴河公路雨水径流净化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磊,单永体,于慧卿,尹静,马盼盼,白琳,王琦,王颖,杨鹏,景俏丽,张梦利,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