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下控制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4116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面及设于所述支撑面两侧的贯穿梁,所述贯穿梁下方设有侧边加强翻筋,所述支撑面下方设有加强筋。本发明专利技术后下控制臂结构,结构简单,结构强度好,可优化布置结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强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强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下控制臂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后下控制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底盘结构件具有板料厚,质量重的特性,应对新材料的介入为产品降重带来了重大机遇。后下控制臂在整车起到链接副车架与转向节的作用。作为整车重要底盘结构件,不但肩负着重要性能指标,同时需要满足整车布置空间要求。传统后下控制臂结构采用钣金冲压件,通过焊接工艺实现“盆”形结构形式,随着车辆越做越大,特别是近期新能源车的崛起,受电池重量影响车重一般远大于传统燃油车型。车重增加带来的底盘结构件强度性能指标水涨船高,结构件为满足性能需求,体积和重量也在不断增加。
[0003]现如今人们对汽车的品质感受、质量要求、性能要求日益增高。对汽车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轻量化感念的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更具有重量优势的新型材料来满足产品设计重量目标。铝合金材料得以快速发展应用,底盘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设计时不但需要考虑产品安全而且要兼顾美观及降重的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结构强度好,可优化布置结构的后下控制臂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面及设于所述支撑面两侧的贯穿梁,所述贯穿梁下方设有侧边加强翻筋,所述支撑面下方设有加强筋。
[0006]为使上述技术方案更加详尽和具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以下更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以获得满意的实用效果:
[0007]所述支撑面上设有弹簧支撑面,所述弹簧支撑面上设有弹簧垫限位安装孔。
[0008]所述贯穿梁设于所述支撑面两侧且由所述支撑面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0009]所述贯穿梁一端设有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两平行间隔布置的所述贯穿梁上设有对应设置的所述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
[0010]所述贯穿梁与设有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对应的另一端设有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及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
[0011]所述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设于外侧端部,两平行间隔布置的所述贯穿梁上设有对应设置的所述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
[0012]所述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设于所述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内侧,两平行间隔布置的所述贯穿梁上设有对应设置的所述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
[0013]所述支撑面靠近所述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的一端为加强拱面,另一端为支撑平面,所述弹簧支撑面设于所述支撑平面上。
[0014]所述支撑面下方设有多条间隔布置的所述加强筋;所述加强筋避开所述弹簧垫限
位安装孔由所述支撑面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0015]所述侧边加强翻筋设于所述贯穿梁下方向外侧翻折形成。
[001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后下控制臂结构,结构简单,结构强度好,可优化布置结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后下控制臂轴侧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后下控制臂俯视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后下控制臂侧视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后下控制臂左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后下控制臂安装控制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记为:1、转向节,2、后下控制臂,21、支撑面,211、支撑平面,212、加强拱面,213、弹簧支撑面,214、弹簧垫限位安装孔,22、贯穿梁,221、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222、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223、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224、侧边加强翻筋,23、加强筋,3、副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本专利技术这种后下控制臂结构,如图1、2、3、4中所示,包括支撑面21及设于支撑面21两侧的贯穿梁22,贯穿梁22下方设有侧边加强翻筋224,支撑面21下方设有加强筋23。支撑面21和贯穿梁22及侧边加强翻筋224构成“π”形结构形式,结构简单,有利于制件的工艺实施及强度提升。
[0027]本专利技术中,支撑面21上设有弹簧支撑面213,弹簧支撑面213上设有弹簧垫限位安装孔214,支撑面2121为弹簧、空气弹簧提供安装支撑面,便于安装布置。
[0028]本专利技术中,贯穿梁22设于支撑面21两侧且由支撑面21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贯穿梁22一端设有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221,两平行间隔布置的贯穿梁22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221,用于连接副车架3。贯穿梁22与设有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221对应的另一端设有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222及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223。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222设于外侧端部,两平行间隔布置的贯穿梁22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222,用于安装连接转向节1。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223设于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222内侧,两平行间隔布置的贯穿梁22上设有对应设置的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223,用于安装减震器。
[0029]本专利技术中,支撑面21靠近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221的一端为加强拱面212,
增强整体结构强度;另一端为支撑平面211,弹簧支撑面213设于支撑平面211上,便于安装布置,平台化程度高。
[0030]本专利技术中,支撑面21下方设有多条间隔布置的加强筋23;加强筋23避开弹簧垫限位安装孔214由支撑面21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侧边加强翻筋224设于贯穿梁22下方向外侧翻折形成。
[0031]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4个维度来优化后下控制臂结构。1、采用铝合金等新型材料降低产品重量,优化整车重量,提升户用车经济性。2、采用“π”形结构形式,优化结构方案实现不同工程需求性能目标达成。3、通过结构优势工件本体可以做到较高强度性能,降低产品Z向截面高度,改善整车通过性和空间布置。4、该产品结构设计成为对称结构,可以实现左右件通用;顶部支撑可以满足空簧和螺旋弹簧通用,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0032]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后下控制臂结构采用“π”形结构。后下控制臂顶部弹簧安装位采用平面结构,下部采用两根主贯穿梁满足性能要求并提供安装点,顶部平面为弹簧、空气弹簧提供安装支撑面,下部侧边采用两条贯穿梁加强工件本体,同时为副车架、减震器及转向节提供安装点;通过在两贯穿梁内部增加局部加强筋满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面及设于所述支撑面两侧的贯穿梁,所述贯穿梁下方设有侧边加强翻筋,所述支撑面下方设有加强筋。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上设有弹簧支撑面,所述弹簧支撑面上设有弹簧垫限位安装孔。3.按照权利要求2的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梁设于所述支撑面两侧且由所述支撑面一端延伸至另一端。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梁一端设有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两平行间隔布置的所述贯穿梁上设有对应设置的所述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梁与设有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安装孔对应的另一端设有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安装孔及后下控制臂与减震器安装孔。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飞程林孙义杰杨展周浩泽赵群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