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防刺伤针套,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防刺伤针套,包括:针套主体,其中,所述针套主体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针套主体靠近第二通孔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针套主体通过第一通孔套接在输液组件上,所述针套主体包括第一针套、第二针套;T型调节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针套靠近第一针套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会使医护人员接触到针头,从而便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失误,而造成刺伤感染的风险,有效的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防护效果,并且该针套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针头,有效的提高了该针套的适用性,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适于推广使用。适于推广使用。适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刺伤针套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防刺伤针套。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需要给患者进行穿刺输液,然而完成输液后,输液针从患者体内拔出时,输液针已经沾染了患者的血液属于污染物,此时护理人员一般会将输液针和输液管一同放在托盘内带回护士站,然后剪切输液针使其与输液管分离,然后再丢入利器盒中,或者在病房内直接剪切丢入利器盒中,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护理人员都需要在输液针暴露无防护的状态下进行操作,从而经常发生针刺伤,引发感染危险,对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重大威胁,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防刺伤针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在输液针暴露无防护的状态下进行操作,从而经常发生针刺伤,引发感染危险的问题,而提出的防刺伤针套。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防刺伤针套,包括:针套主体,其中,所述针套主体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针套主体靠近第二通孔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针套主体通过第一通孔套接在输液组件上,所述针套主体包括第一针套、第二针套;T型调节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针套靠近第一针套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针套靠近第二针套的一侧设有限位滑槽,所述T型调节杆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内。
[0006]为了便于提高针头在第二通孔内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T型调节杆过盈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内。
[0007]为了防止针头移出第二通孔,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优选地,所述第一针套上第二通孔远离第二针套的一端插接有防护塞。
[0008]为了便于对针头起到防护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塞上固定连接有防护软垫。
[0009]为了便于提高针头在第二通孔内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第二针套上端靠近第二通孔的两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摩擦涂层。
[0010]为了便于医护人员轻松的将针头移出,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块。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防刺伤针套,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该防刺伤针套,通过第一针套、第二针套、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的设置,在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会使医护人员接触到针头,从而便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失误,而造成刺伤感染的风险,有效的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防护效果;
[0013]2、该防刺伤针套,通过T型调节杆、限位滑槽的设置,医护人员可以根据针头的长短对第一针套、第二针套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便于该针套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针头,有
效的提高了该针套的适用性。
[0014]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在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会使医护人员接触到针头,从而便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失误,而造成刺伤感染的风险,有效的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防护效果,并且该针套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针头,有效的提高了该针套的适用性,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防刺伤针套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防刺伤针套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防刺伤针套中针套主体与输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防刺伤针套中针套主体与输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9]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防刺伤针套图3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防刺伤针套中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针套的侧视图。
[0021]图中:1、针套主体;101、第一针套;102、第二针套;103、第一通孔;104、第二通孔;105、限位滑槽;106、T型调节杆;107、限位块;108、防护塞;109、防护软垫;2、输液管;3、连接管;4、针头;5、蝶翼。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实施例1:
[0025]参照图1
‑
图6,防刺伤针套,包括:针套主体1,其中,针套主体1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通孔103、第二通孔104,针套主体1靠近第二通孔104的上端设有开口,针套主体1通过第一通孔103、套接在输液组件上,针套主体1包括第一针套101、第二针套102;T型调节杆106,固定连接在第二针套102靠近第一针套101的一端,其中,第一针套101靠近第二针套102的一侧设有限位滑槽105,T型调节杆106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105内。
[0026]其中,输液组件包括输液管2、连接管3、针头4、蝶翼5,输液管2、连接管3、针头4依次固定连接,蝶翼5固定连接在连接管3上,当对患者输液完成之后,医护人员拔掉针头4,通过蝶翼5将连接管3、针头4从第二通孔104上方的开口按压进第二通孔104内,其中,该针套由橡胶材质制成,因此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医护人员不仅可以将连接管3、针头4轻松的按压进第二通孔104内,还可以对连接管3起到限位的作用,提高连接管3、针头4在第二通孔104内的稳定性,然后再通过T型调节杆106对第一针套101、第二针套10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防止针头4露出,最后再将输液组件丢弃即可,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会接触到针头4,从而便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失误,而造成刺伤感染的风险,有效的提高了对医护人
员的防护效果,通过T型调节杆106、限位滑槽105的设置,医护人员可以根据针头4的长短对第一针套101、第二针套10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便于该针套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针头4,有效的提高了该针套的适用性,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适于推广使用,进一步的,可以将扣住输液管2的第一通孔103设计成可以开合的,像鱼尾夹那样,从而当捏住夹子口,便可将把输液管2放到第一通孔103中,松开夹子口后就可把输液管2围在第一通孔103中了,从而便于将该针套安装在输液管2上。
[0027]实施例2:
[0028]参照图1
‑
图6,防刺伤针套,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更进一步的是:T型调节杆106过盈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105内,通过使T型调节杆106过盈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105内,可以提高第一针套101与第二针套102之间的稳定性,防止第一针套101、第二针套102因相互靠近而使针头4移出第二通孔1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刺伤针套,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套主体(1),其中,所述针套主体(1)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第一通孔(103)、第二通孔(104),所述针套主体(1)靠近第二通孔(104)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针套主体(1)通过第一通孔(103)套接在输液组件上,所述针套主体(1)包括第一针套(101)、第二针套(102);T型调节杆(106),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针套(102)靠近第一针套(101)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针套(101)靠近第二针套(102)的一侧设有限位滑槽(105),所述T型调节杆(106)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10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伤针套,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小芳,徐琴,陈洁,王自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