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棒材控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01836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棒材控轧方法,利用控轧机构对开坯机与连轧机之间轧机前辊道上的钢坯进行控轧,控轧机构包括支撑钢坯的过渡台架、支撑钢坯并间歇性的改变钢坯支撑点的摆动辊道以及将钢坯在轧机前辊道、过渡台架、摆动辊道上的钢坯相互调配位置的平托机构和大车平托机构。该控轧方法应用于开坯机和连轧机之间,无需钢坯在轧机前辊道上长时间停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轧机前辊道的需求长度。降低轧机前辊道的需求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棒材控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轧钢控轧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棒材控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控轧控冷技术在提升钢材产品性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钢材市场中原料成本价格波动很大,如果仅仅依靠添加合金元素来提升材料性能,这种途径虽然较为便捷,直接,但是在目前不稳定的市场情况下只依靠添加合金元素来提升性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影响从而降低企业竞争力。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之下,钢铁产能受控,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也处在不断上升阶段,因此想要提高钢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需要在钢铁产品生产成本和质量方面有着足够的重视。以棒线材为主导产品的大型钢铁生产厂家,就需要顺应市场变化趋势,努力提高棒线材产品中品种钢的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各种合金元素在钢铁材料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达到节约合金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0003]现有普遍采用传统的轧制工艺,这种工艺流程主要是钢坯经过加热炉加热至一定温度,出炉后经过高压水除鳞后直接进入粗轧机、中轧机和精轧机进行轧制,在轧制过程中材料始终处于奥氏体温度区间内,轧后采用空冷冷却至室温。采用这种常规的轧制工艺虽然轧制工艺简单,但是并没有完全发挥材料内部各种微合金元素在轧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由于整个轧制过程中温度始终很高(终轧结束后材料仍然处于奥氏体相区)再加上终轧结束后多采用空冷至室温组织,材料内部元素始终处于高活跃扩散状态,碳原子就会得到充分的扩散,加之热轧过程中容易促进二次碳化物的析出,因此室温状态下的组织内部比较容易出现网状碳化物或者粗片状珠光体组织,这对产品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设计了一种高效棒材控轧方法,该控轧方法应用于开坯机和连轧机之间,无需钢坯在轧机前辊道上长时间停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轧机前辊道的需求长度。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效棒材控轧方法,利用控轧机构对开坯机与连轧机之间轧机前辊道上的钢坯进行控轧,控轧机构包括支撑钢坯的过渡台架、支撑钢坯并间歇性的改变钢坯支撑点的摆动辊道以及将钢坯在轧机前辊道、过渡台架、摆动辊道上的钢坯相互调配位置的平托机构和大车平托机构;连续的控轧方法如下:A:第一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B:第二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二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C:第三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大车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摆动辊道的上方,平托机构将第二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三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且同时大车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轧机前辊道后输送至连轧机;
D:依次类推至第N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大车平托机构将第N

2根钢坯托至摆动辊道的上方,平托机构将第N

1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N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且同时大车平托机构将第N

2根钢坯托至轧机前辊道后输送至连轧机;其中,N为不小于4的整数,在第N

1根钢坯进入连轧机前,第N根钢坯不进入轧机前辊道。
[000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控轧过程为待温过程,待温前钢坯温度为1050
±
30℃,待温后钢坯温度为900

950℃。
[000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待温时间为3min。
[000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轧机前辊道的输送方向为前后方向,在轧机前辊道的左侧或右侧安装有与轧机前辊道之间具有间隔且并行设置的过渡台架、摆动辊道。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轧机前辊道包括若干个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辊A,辊A的轴线与A方向垂直,过渡台架包括若干个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支撑台,摆动辊道包括若干个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辊B,辊B的轴线与A方向垂直,平托机构可自若干个辊A的间隔处以及若干个支撑台的间隔处托起钢坯将钢坯托至过渡台架、摆动辊道上。
[00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间歇性的改变钢坯支撑点的方式为驱动源驱动辊B正转、反转交替进行改变钢坯的支撑点。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驱动源为电机。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过渡台架、摆动辊道的设计,钢坯自开坯机出料后,在轧机前辊道上作短暂停留,由平托机构托至过渡台架,然后再托至摆动辊架上进行待温冷却,保证轧机前辊道、过渡台架、摆动辊架上进行待温冷却,无需钢坯在轧机前辊道上长时间停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轧机前辊道的需求长度。
[0013]摆动辊道可间歇性的改变钢坯支撑点,避免钢坯局部冷却不均的问题。
[0014]控轧后的组织相比晶粒度有很大的提升,从边缘部位的组织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待温控轧的方式有效细化了初始奥氏体晶粒,使得后续冷却过程中铁素体在组织内部变形带处多点形核,晶粒明显细化,同时珠光体颜色深说明珠光体片层间距小也是细化晶粒的体现。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实施例1的边缘组织图;图2是实施例1的1/2半径组织图;图3是实施例1的心部组织图;图4是实施例2的边缘组织图;图5是实施例2的1/2半径组织图;图6是实施例2的心部组织图;图7是实施例3的边缘组织图;图8是实施例3的1/2半径组织图;图9是实施例3的心部组织图;图10是轧机前辊道、过渡台架、摆动辊道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0017]如图10所示,一种高效棒材控轧方法,利用控轧机构对开坯机与连轧机之间轧机前辊道上的钢坯进行控轧,控轧机构包括支撑钢坯的过渡台架、支撑钢坯并间歇性的改变钢坯支撑点的摆动辊道以及将钢坯在轧机前辊道1、过渡台架2、摆动辊道3上的钢坯相互调配位置的平托机构和大车平托机构4;连续的控轧方法如下:A:第一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第二根钢坯进入开坯机,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B:第二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第三根钢坯进入开坯机,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二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C:第三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第四根钢坯进入开坯机,大车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摆动辊道的上方,平托机构将第二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三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且同时大车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轧机前辊道后输送至连轧机;D:依次类推至第N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大车平托机构将第N

2根钢坯托至摆动辊道的上方,平托机构将第N

1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N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且同时大车平托机构将第N

2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棒材控轧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控轧机构对开坯机与连轧机之间轧机前辊道上的钢坯进行控轧,控轧机构包括支撑钢坯的过渡台架、支撑钢坯并间歇性的改变钢坯支撑点的摆动辊道以及将钢坯在轧机前辊道、过渡台架、摆动辊道上的钢坯相互调配位置的平托机构和大车平托机构;连续的控轧方法如下:A:第一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B:第二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二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C:第三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大车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摆动辊道的上方,平托机构将第二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三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且同时大车平托机构将第一根钢坯托至轧机前辊道后输送至连轧机;D:依次类推至第N根钢坯进入轧机前辊道后,大车平托机构将第N

2根钢坯托至摆动辊道的上方,平托机构将第N

1根钢坯自过渡台架托至摆动辊道的同时将第N根钢坯托至过渡台架,且同时大车平托机构将第N

2根钢坯托至轧机前辊道后输送至连轧机;其中,N为不小于4的整数,在第N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兆春石可伟陈坤张梅李胜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