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1728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第一减振箱和第二减振箱分别设置在上下楼板上,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减振箱和减振板连接,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减振板和第二减振箱连接,第一减振箱和第二减振箱与墙柱之间设有减振器;第一减振箱内设有支杆、质量块、弹簧和阻尼器,支杆带动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减振箱的顶板和底板连接,质量块与支杆滑动连接,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质量块的下表面和第一减振箱的底板连接,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质量块的下表面和第一减振箱的底板连接;第一减振箱与第二减振箱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进行双重消能减振,减轻墙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起到保护墙柱的作用,安全性高的优点。全性高的优点。全性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震频繁发生,地震造成的建筑物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减少结构破坏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结构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于低层或多层老旧房子中墙柱而言,在本技术中墙柱是设有柱子的墙体,由于老旧房屋的楼板和墙柱经过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之后会产生结构性的损害,且建设时间长,导致抗震性能差,抗震性能无法无法达到抗震要求,导致地震发生时容易出现坍塌的现象,安全系数十分低,而对于高楼层而言,地震发生时容易出现楼层坍塌的现象,安全系数十分低;目前通常是通过加大墙柱的截面面积来加固墙柱,但这样的方法,虽然能提高墙柱的抗震性能,但同时也增加了墙柱受到的震动能量,导致墙柱的抗震性能提高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能进行双重消能减振,减轻墙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起到保护墙柱的作用,安全性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包括减振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减振箱和第二减振箱,所述第一减振箱与设置在上楼板上,所述第二减振箱与设置在下楼板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减振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减振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减振箱连接,所述第一减振箱和墙柱之间与所述第二减振箱和墙柱之间分别设有减振器;
[0005]所述第一减振箱内设有支杆、质量块、弹簧和阻尼器,所述支杆呈竖直布置,所述支杆带动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减振箱的顶板和底板连接,所述质量块与所述支杆滑动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质量块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的底板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质量块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的底板连接;
[0006]所述第一减振箱与所述第二减振箱结构相同。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减振箱和第二减振箱设有多个且沿所述墙柱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应的设有多个。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墙柱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沿所述墙柱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布置的所述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质量块上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与所述支杆滑动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杆对称地设置于所述阻尼器的左右两侧,所述弹簧相应的设有两个且分别套设在两个所述支杆上。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减振器包括橡胶片和钢板,所述钢板嵌设在所述橡胶片上。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还包括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板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调节孔,所述减振板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通过第一螺丝与所述第一调节孔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还包括第一L形架和第二L形架,所述第一L形架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减振箱的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一L 形架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L形架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减振箱的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L形架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减振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L形架和第二L形架的材质均为钢材。
[001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质量块由高密度金属材料制成。
[001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7]地震时,产生的冲击力先传递到减振箱和减振器,质量块在弹簧作用下沿支杆上下产生位移时,一部分振动能量会消耗在阻尼器中,起到初次消能减振的作用,一部分振动能量会消耗在减振器中,一部分振动能量依次经过减振器、第一减振箱和第一连杆,以及第二减振箱和第二连杆传递到减振板,减振板在拉力作用下拉伸变形,起到二次消能减振的作用;这样的设计,在不改变墙柱的刚度的同时,进行双重消能减振,增加墙柱的抗变形性能和抗震性能,使得墙柱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有效地避免了冲击力直接作用在墙柱上,减轻墙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起到保护墙柱的作用,安全性高,且不会增加墙柱受到的震动能量。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的正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的侧视图;
[0020]图3是第一减振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a、墙柱;b、上楼板;c、下楼板;1、减振板;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一减振箱;41、支杆;42、质量块;43、弹簧;44、阻尼器;5、第二减振箱;6、第一调节板;61、第一调节孔; 7、第二调节板;71、第二调节孔;8、第一L形架;9、第二L形架;10、减振器;101、橡胶片;102、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
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墙柱a减振装置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墙柱a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楼板b和下楼板c连接,一种墙柱 a减振装置包括减振板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3、第一减振箱4和第二减振箱5,所述第一减振箱4与设置在上楼板b上,所述第二减振箱5与设置在下楼板c上,所述第一连杆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4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的下端与所述减振板1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的上端与所述减振板1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减振箱5连接,所述第一减振箱4和墙柱之间与所述第二减振箱5和墙柱之间分别设有减振器;所述第一减振箱4内设有支杆41、质量块42、弹簧43和阻尼器44,所述阻尼器44优选为磁流变阻尼器44,以方便调节阻尼器44的阻尼系数,所述支杆41呈竖直布置,所述支杆41带动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减振箱4的顶板和底板连接,所述质量块42与所述支杆41滑动连接,所述弹簧43的上端与所述质量块42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弹簧4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4的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减振箱和第二减振箱,所述第一减振箱与设置在上楼板上,所述第二减振箱与设置在下楼板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减振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减振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减振箱连接,所述第一减振箱和墙柱之间与所述第二减振箱和墙柱之间分别设有减振器;所述第一减振箱内设有支杆、质量块、弹簧和阻尼器,所述支杆呈竖直布置,所述支杆带动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减振箱的顶板和底板连接,所述质量块与所述支杆滑动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质量块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的底板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质量块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箱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减振箱与所述第二减振箱结构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箱和第二减振箱设有多个且沿所述墙柱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应的设有多个。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柱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沿所述墙柱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布置的所述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柱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斌张以红张长军庞拓项荣军康建军李金星温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