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验台负载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9776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试验台负载油缸,包括缸盖、缸筒、导向装置、活塞杆、活塞、缓冲装置、缸底和油口,所述缸筒横向设置,导向装置安装于缸筒的左端,缸盖位于导向装置的左端,用于将导向装置和缸筒进行固定,所述活塞杆横向设置于缸筒内,穿设于缸盖中,并可在导向装置的导向作用下相对于缸筒和缸盖左右滑动,缓冲装置位于活塞杆的右端,活塞套设于缓冲装置的外周,缸底固定于缸筒的右端,用于活塞杆向右滑动时对活塞进行限位,所述油口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油口贯穿导向装置设置于缸筒的左端,所述第二油口贯穿缸底设置于缸筒的右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可靠性强。强。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试验台负载油缸


[0001]本技术涉及液压缸
,具体涉及一种试验台负载油缸。

技术介绍

[0002]液压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做直线往复运动(或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它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用它来实现往复运动时,可免去减速装置,并且没有传动间隙,运动平稳,因此在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0003]进行负载试验的实验台是对顶式试验方式测量的装置,通常进行耐压试验等。试验台上安装有负载油缸,主要起到支撑或承载的作用,现有技术中,试验台负载油缸工作频繁、易导致工作时稳定性失调,甚至出现漏油,稳定性较差,实验过程中不能提供稳定的压力;现有试验台负载油缸的活塞杆与缸底的配合方式,不能很好的保证活塞杆与缸底的相互独立,不能做到很好的推进或拉伸,易造成负载油缸在工作时的撞缸现象或者活塞缸冲出缸筒之外。市场亟需提供一种运行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试验台负载油缸。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试验台负载油缸。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试验台负载油缸,包括缸盖、缸筒、导向装置、活塞杆、活塞、缓冲装置、缸底和油口,所述缸筒横向设置,所述导向装置安装于缸筒的左端,所述缸盖位于导向装置的左端,用于将导向装置和缸筒进行固定,所述活塞杆横向设置于缸筒内,穿设于缸盖中,并可在导向装置的导向作用下相对于缸筒和缸盖左右滑动,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活塞杆的右端,活塞套设于缓冲装置的外周,所述缸底固定于缸筒的右端,用于活塞杆向右滑动时对活塞进行限位,所述油口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用于流经介质油,所述第一油口贯穿导向装置设置于缸筒的左端,所述第二油口贯穿缸底设置于缸筒的右端,所述导向装置、缓冲装置、活塞、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相互配合带动活塞杆相对于缸筒左右滑动。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0007]优选地,所述导向装置贴设于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缓冲装置的形状与活塞杆的形状相匹配。
[0008]优选地,所述缸底左端的内周中部设有与第二油口相连通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与缓冲装置相匹配,用于容置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缸底和容置空间相互配合,用于活塞杆向右滑动时对活塞进行限位。
[0009]优选地,所述活塞套设于缓冲装置的外周中部,所述活塞左端至缓冲装置左侧末端的长度和容置空间的长度相等。
[0010]优选地,所述活塞杆外周与导向装置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防尘密封圈、活塞杆支撑环、活塞杆密封圈和导向带,所述防尘密封圈包括两个,贴设于导向装置的左端末
侧,所述活塞杆密封圈和导向带也分别包括两个,相间隔地分布于第一油口的左侧。
[0011]优选地,所述导向装置、缸底与缸筒的内壁之间均设有介质油密封圈,所述缸盖通过第一螺栓将导向装置和缸筒进行固定,所述缸底通过第二螺栓和缸筒固定在一起。
[0012]优选地,所述活塞杆的左端末侧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左端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负载台,所述环形凸台的直径小于活塞杆的直径,所述负载台的直径小于环形凸台的直径。
[0013]优选地,所述缸筒外周直径为180.0mm~210.0mm,所述缸筒内周直径为150.0mm~170.0mm,所述活塞杆直径为90.0mm~120.0mm,所述活塞杆行程为5800.0mm~6300.0mm,所述负载台的直径为70.0mm~90.0mm,所述负载台的长度为80.0mm~105.0mm,所述环形凸台左端至缸盖的长度为250.0mm~290.0mm,工作压力为25Mpa~30MPa,试验压力为32Mpa~38Mpa。
[0014]优选地,所述缸筒外周直径为185.0mm~200.0mm,所述缸筒内周直径为155.0mm~165.0mm,所述活塞杆直径为95.0mm~110.0mm,所述活塞杆行程为5850.0mm~6250.0mm,所述负载台的直径为75.0mm~85.0mm,所述负载台的长度为85.0mm~100.0mm,所述环形凸台左端至缸盖的长度为260.0mm~280.0mm,工作压力为26Mpa~30MPa,试验压力为33Mpa~38Mpa。
[0015]优选地,所述介质油密封圈为O形介质油密封圈。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其一、本技术包括缸盖、缸筒、导向装置、活塞杆、活塞、缓冲装置、缸底和油口,导向装置贴设于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缓冲装置的形状与活塞杆的形状相匹配,活塞杆横向设置于缸筒内,穿设于缸盖中,并可在导向装置的导向作用下相对于缸筒和缸盖左右滑动,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活塞杆的右端,活塞套设于缓冲装置的外周,所述缸底固定于缸筒的右端,用于活塞杆向右滑动时对活塞进行限位,油口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用于流经介质油,所述第一油口贯穿导向装置设置于缸筒的左端,所述第二油口贯穿缸底设置于缸筒的右端,所述导向装置、缓冲装置、活塞、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相互配合带动活塞杆相对于缸筒左右滑动,其整体结构简单,导向装置和缓冲装置保证本技术运行平稳,可靠性强。
[0018]其二、本技术缸底左端的内周中部设有与第二油口相连通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与缓冲装置相匹配,用于容置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缸底和容置空间相互配合,用于活塞杆向右滑动时对活塞进行限位,活塞套设于缓冲装置的外周中部,所述活塞左端至缓冲装置左侧末端的长度和容置空间的长度相等,活塞杆外周与导向装置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防尘密封圈、活塞杆支撑环、活塞杆密封圈和导向带,所述防尘密封圈包括两个,贴设于导向装置的左端末侧,所述活塞杆密封圈和导向带也分别包括两个,相间隔地分布于第一油口的左侧,导向装置、缸底与缸筒的内壁之间均设有介质油密封圈,防止工作过程中漏油,其实验过程中能提供稳定的压力,防止负载油缸在工作时的撞缸现象或者活塞缸冲出缸筒之外,可靠性强。
[0019]其三、本技术活塞杆的左端末侧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左端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负载台,所述环形凸台的直径小于活塞杆的直径,所述负载台的直径小于环形凸台的直径,工作过程中方便操作,缸盖通过第一螺栓将导向装置和缸筒进行固定,所
述缸底通过第二螺栓和缸筒固定在一起,方便维修。
附图说明
[00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缸盖;2、缸筒;3、活塞杆;4、活塞;5、缸底;6、导向装置;7、缓冲装置;8、第一油口;9、第二油口;10、容置空间;11、防尘密封圈;12、活塞杆支撑环;13、活塞杆密封圈;14、导向带;15、介质油密封圈;16、第一螺栓;17、第二螺栓;18、环形凸台;19、负载台。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验台负载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缸筒、导向装置、活塞杆、活塞、缓冲装置、缸底和油口,所述缸筒横向设置,所述导向装置安装于缸筒的左端,所述缸盖位于导向装置的左端,用于将导向装置和缸筒进行固定,所述活塞杆横向设置于缸筒内,穿设于缸盖中,并可在导向装置的导向作用下相对于缸筒和缸盖左右滑动,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活塞杆的右端,活塞套设于缓冲装置的外周,所述缸底固定于缸筒的右端,用于活塞杆向右滑动时对活塞进行限位,所述油口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用于流经介质油,所述第一油口贯穿导向装置设置于缸筒的左端,所述第二油口贯穿缸底设置于缸筒的右端,所述导向装置、缓冲装置、活塞、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相互配合带动活塞杆相对于缸筒左右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台负载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贴设于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缓冲装置的形状与活塞杆的形状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台负载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底左端的内周中部设有与第二油口相连通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与缓冲装置相匹配,用于容置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缸底和容置空间相互配合,用于活塞杆向右滑动时对活塞进行限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验台负载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套设于缓冲装置的外周中部,所述活塞左端至缓冲装置左侧末端的长度和容置空间的长度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验台负载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外周与导向装置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防尘密封圈、活塞杆支撑环、活塞杆密封圈和导向带,所述防尘密封圈包括两个,贴设于导向装置的左端末侧,所述活塞杆密封圈和导向带也分别包括两个,相间隔地分布于第一油口的左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雄伟
申请(专利权)人:韶关市西马克液压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