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9594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本体和触控组件,触控组件包括触控电极和触控电极连接线,触控电极连接线连接于触控电极和驱动电路之间,触控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分别形成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的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本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中,将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设置为双层结构,当一层的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出现故障断开时,另一层的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依然将触控感应电极与驱动电路电性连接,保证触控组件正常工作,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触控显示面板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触控的操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操作电子设备的便利性,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电子设备交互的全新方式。
[0003]在现有On

cell Metal Mesh技术中,经常会出现触控驱动电极连接线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断开的情况,导致触控显示面板无法正常工作,而且,这种故障一旦发生将无法修复,只能报废,降低了生产良率,导致了制造成本大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生产良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本体和设于所述显示面板本体一侧的触控组件,所述触控组件包括触控电极和触控电极连接线,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连接于所述触控电极和驱动电路之间,所述触控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的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二端,在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性接触。
[0007]进一步地,在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末端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末端设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可通过镭射方式断开。
[0008]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组件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绝缘层在对应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开设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接触。
[0009]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二端,在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性接触,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电性接触。
[0010]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上对应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处开设有第二过
孔,所述绝缘层上对应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位置开设有第三过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二过孔和所述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接触。
[0011]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性之间有一个或多个接触点。
[0012]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触控驱动电极,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为触控驱动电极连接线或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所述触控驱动电极连接线连接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驱动电路之间,所述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连接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和所述驱动电路之间。
[0013]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为多个,多个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分别连接于多列或多行所述触控电极,多个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还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每个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
[0015]本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中,将触控电极连接线设置为双层结构,当一层的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出现故障断开时,另一层上的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依然将触控感应电极与驱动电路电性连接,保证触控组件正常工作,因而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1中B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中B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22]第一实施例
[0023]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本体(图未示)和设于显示面板本体一侧的触控组件。显示面板本体包括可操作区(AA区)和位于可操作区边缘的边框区域(W区)。触控组件包括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应电极Rx、触控驱动电极连接线11、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13,触控驱动电极Tx、触控感应电极Rx对应可操作区设置,触控驱动电极连接线11、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13对应边框区域设置,触控驱动电极连接线11连接于触控驱动电极Tx和驱动电路17之间,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13连接于触控感应电极Rx和驱动电路17之间。触控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5 和第二导电层16,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13包括分别形成在第一导电层15和第二导电层16上的第一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和第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第一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和第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
[0024]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将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设置为双层结构,当一层的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出现故障断开时,另一层上的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依然将触控感应电极Rx与驱动电路电性连接,保证触控组件正常工作,因而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5]图2为图1中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B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包括与触控感应电极Rx连接的第一端和与驱动电路17连接的第二端,在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第一端(即图1中的A处)和第二端(即图1中的B处)处,第一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和第二触控感应电极电性接触。这样,当形成在第二导电层16上第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出现故障断开时,形成在第一导电层15上的第一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依然将触控感应电极Rx 与驱动电路17电性连接,保证触控组件正常工作。
[0026]本实施例中,在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第二端,第一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末端设有第一延伸部152,第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末端设有第二延伸部162。当其中某条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第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断裂时,将其余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第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第二延伸部162 断开,这样,可使得各条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线的阻抗相同,使触控组件正常工作。具体地,可通过镭射方式将第二延伸部162断开。
[0027]本实施例中,触控组件还包括绝缘层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本体和设于所述显示面板本体一侧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组件包括触控电极和触控电极连接线,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连接于所述触控电极和驱动电路(17)之间,所述触控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5)和第二导电层(16),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5)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上的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驱动电路(17)连接的第二端,在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性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末端设有第一延伸部(152),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末端设有第二延伸部(162),所述第二延伸部(162)可通过镭射方式断开。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组件还包括绝缘层(19),所述绝缘层(19)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5)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6)之间,所述绝缘层(19)在对应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开设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接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驱动电路(17)连接的第二端,在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处,所述第一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孝思李振行李甘霖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