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721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涉及液晶模组背光源散热技术领域,其包括灯源、边框、基板、反射膜、导光板、光学膜片、隔板、递热板、散热板、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传热板、传热柱、第一散热管、换热管和第二散热管。递热板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一递热部和第二递热部,第一换热板内设有用于盛装换热介质的换热腔,换热腔具有入口和出口,传热板内设有用于盛装导热剂的传热腔,换热管用于与第二换热板进行热交换,入口、第一散热管、换热管、第二散热管和出口依次连接后,形成供换热介质循环流动的通道。通过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可将第二递热部上的热量向外界环境中放出,从而提高的散热效果,延长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模组背光源
,尤其是涉及一种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

技术介绍

[0002]背光源主要包括灯源、基板、反射膜、导光板和光学膜片,背光源是位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一种光源,即背光源是液晶模组的组成之一,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的视觉效果。背光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虽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还是存在着如下有待改进的技术问题:1.背光源的LED灯源在工作过程中,会积聚热量,而背光源本身的散热性能不佳,容易因高温而损坏或降低其使用寿命。
[0003]2.背光源的密封性不理想,容易进入灰尘和水汽,影响背光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其主要可以包括灯源、边框、基板、反射膜、导光板、光学膜片、隔板、递热板、散热板、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传热板、传热柱、第一散热管、换热管和第二散热管;隔板固定在边框内,递热板安装在边框的一侧,边框、隔板、递热板和基板共同形成相互独立的容纳空间和散热空间,边框的一侧开设有与散热空间连通的散热孔,散热板上开设有与散热孔连通的缺口;散热板通过限位机构连接在边框的一侧;递热板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一递热部和第二递热部,第一递热部的一侧与散热板抵接,另一侧用于安装灯源,第二递热部位于灯源的上方,并与隔板的底部相抵接;第一换热板固定于散热板的上部,第一换热板内设有用于盛装换热介质的换热腔,换热腔具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二换热板固定于散热板的上部;传热板的一端抵接在第二递热部上、另一端与第一换热板固定连接,传热板内设有用于盛装导热剂的传热腔;传热柱的一端抵接在第二递热部上、另一端与第二换热板固定连接;换热管用于与第二换热板进行热交换,第一散热管露出至散热板外,出口、第一散热管、换热管、第二散热管和入口依次连接后,形成供换热介质循环流动的通道。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内固定有导向板,导向板插接有驱动杆,驱动杆的一端固定有与换热腔滑动配合的驱动塞;
第一换热板安装有转轴,转轴的一端位于换热腔内,另一端延伸至传热腔后安装有驱动叶;当转轴旋转时,转轴能够使驱动杆横向地往复移动。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传热腔内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开设有漏剂孔,固定板上连接有导流管;驱动叶靠近导流管的上端;漏剂孔处安装有第二单向阀。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轴的上端固定有转盘,转盘的偏心处通过传动杆与驱动杆连接。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还包括导热片;导热片设置在反射膜和基板之间,导热片的左部位于灯源的下方,导热片的左部下侧具有散热鳍;散热鳍能够贯穿基板。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机构包括压板和限位销;压板的下侧具有凸部,边框上开设有与凸部相匹配的卡槽,散热板的顶部与压板相插接;边框上开设有与限位销匹配的插孔,限位销用于限制压板向上的移动;限位销沿其径向插接有插块,插块通过压簧与限位销连接;边框上开设有与插块匹配的通孔,通孔与插孔连通;边框上开设有扇形槽,插孔和通孔均与扇形槽连通,扇形槽的深度小于插孔的深度。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销的一端设有一字槽、另一端设置有防滑凸起。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灯源具有灯座,第一递热部上固定有支杆,灯座与支杆相插接;支杆上固定有用于限制灯座向下移动的挡块。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杆上沿其径向插接有限位块,灯座上开设有与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限位块通过复位弹簧与支杆连接;限位块的右侧倾斜设置;支杆上插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与限位块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杆,第三连杆螺纹连接有用于限制第三连杆向左移动的限位螺母。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支杆平行且间隔设置。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1.灯源产生的热量主要积聚在第一递热部和第二递热部附近,第一递热部的一侧与散热板抵接,第一递热部通过散热板进行散热,以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通过在边框的一侧开设有与散热空间连通的散热孔,在散热板上开设有与散热孔连通的缺口,使得第二递热部能够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以便于散热。
[0016]2.在第二递热部受热后,导热剂汽化上升,并与第一换热板中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传热柱将第二递热部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换热板上,第二换热板再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中,换热介质可在由出口、第一散热管、换热管、第二散热管和入口形成的通道中循环流
动,第一散热管可露出至散热板外,通过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可将第二递热部上的热量向外界环境中放出,从而提高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的散热效果,延长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的使用寿命。
[0017]3.换热介质在流经换热腔时受热升温,在流经第一散热管时降温,在流经换热管时再次受热升温,在流经第二散热管再次降温,由于第一散热管可露出至散热板外,因此,可通过增加第一散热管的长度和数量,使第一散热管的散热效果高于第二散热管,以实现第一散热管内换热介质的快速降温,这样,便能够在换热介质为气体时,增大第一散热管和换热腔内的气压差,以促进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从而提高换热介质与导热剂的热交换效果。
[0018]4.通过边框、隔板、递热板和基板共同形成相互独立的容纳空间和散热空间,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能够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不影响容纳空间的密封性,以免灰尘和水汽进入容纳空间内,从而延长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的使用寿命。
[0019]5.由于散热板与第一递热部抵接,因此,给散热板施加一定的压力,可增大散热板对第一递热部的作用力,这一方面能够提高散热板与第一递热部连接的紧密程度,以提高传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使第一递热部与边框的连接更紧密,这有利于提高第一递热部与边框之间的密封性。
[0020]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前视图;图4为图1的左视图;图5为图3沿A

A向的剖视图;图6为散热板、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一散热管、换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一换热板、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包括灯源、边框、基板、反射膜、导光板、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递热板、散热板、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传热板、传热柱、第一散热管、换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隔板固定在所述边框内,所述递热板安装在所述边框的一侧,所述边框、所述隔板、所述递热板和所述基板共同形成相互独立的容纳空间和散热空间,所述边框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空间连通的散热孔,所述散热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散热孔连通的缺口;所述散热板通过限位机构连接在所述边框的一侧;所述递热板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一递热部和第二递热部,所述第一递热部的一侧与所述散热板抵接、另一侧用于安装所述灯源,所述第二递热部位于所述灯源的上方并与所述隔板的底部相抵接;所述第一换热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的上部,所述第一换热板内设有用于盛装换热介质的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具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传热板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二递热部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板固定连接,所述传热板内设有用于盛装导热剂的传热腔;所述第二换热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的上部,所述传热柱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二递热部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板固定连接;所述出口、所述第一散热管、所述换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和所述入口依次连接后,形成供所述换热介质循环流动的通道,所述换热管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板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散热管露出至所述散热板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内固定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插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换热腔滑动配合的驱动塞;所述第一换热板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换热腔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腔后安装有驱动叶;当所述转轴旋转时,所述转轴能够使所述驱动杆横向地往复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的侧入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腔内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漏剂孔,所述固定板上连接有导流管;所述驱动叶靠近所述导流管的上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王坤王强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兆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