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456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具体涉及锂离子电池散热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导热侧边板上的导热凸条与箱体的表面接触,锂离子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导热分隔板上,一部分热量可直接传递至导热板上,另一部分热量转移至导热侧边板上,通过导热凸条传递至导热板上,通过导热板转移至液冷器中,实现若干个锂离子电池的散热降温,其中热量可通过风扇引导的方式排出,通过设在导热分隔板上的多个流通孔,用于热量的排出,多种散热方式对电池模块散热,散热效果更好;电池模块采用下承载板、上承载板、导热分隔板以及两个导热侧边板相拼接的方式;需要走线的控制线束装入到走线槽中,并由压孔限制,避免了控制线束杂乱的走向。的走向。的走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散热
,具体为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动车行业使用的动力电池中,有些是单体电池产品,用户拿到电池需要自己进行组装、配套,还有一些成组的电池产品,也称锂离子电池模块,可以直接购买使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是石墨等材,正极用磷酸铁锂、钴酸锂、钛酸锂等,因其具有能量高、电池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贮存寿命长等优点。
[0003]经检索,公开号为CN201233924Y的技术专利公开了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池组中的电池极耳采用超声焊接方式连接;由于该结构能减小电池极片间的接触电阻,使电池组发热量降低,同时兼具电池管理和通风散热功能,从而延长电池的工作寿命;上述的电池模块散热方式较为单一,电池模块在工作状态下,会释放较多的热量,导致周围热量升高,使得电池的工作荷载处于较高温度,易降低电池模块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导热侧边板上的导热凸条与箱体的表面接触,电池模块在工作时,锂离子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导热分隔板上,一部分热量可直接传递至导热板上,另一部分热量转移至导热侧边板上,通过导热凸条传递至导热板上,通过导热板转移至液冷器中,实现若干个锂离子电池的散热降温,其中热量可通过风扇引导的方式排出,通过设在导热分隔板上的多个流通孔,用于热量的排出,多种散热方式对电池模块散热,散热效果更好,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两侧表面均设有通风口,箱体的底面设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的内腔顶面安装有液冷器,所述箱体的顶部内腔安装有电池模块,所述通风口与箱体的顶部内腔以及放置腔相通,电池模块包括上承载板和下承载板,所述下承载板的顶面以及上承载板的底面均设有多个腔体,多个腔体的内部安装有锂离子电池,所述下承载板的顶面和上承载板的底面还设有多个定位槽,所述下承载板与上承载板之间安装有导热机构,导热机构包括导热分隔板和两个导热侧边板,所述导热分隔板的表面设有多个用于气流流通的流通孔,且导热分隔板的表面设有用于对锂离子电池分隔的容纳腔,每个锂离子电池均与容纳腔的表面接触,所述导热分隔板的顶面和底面均安装有多个与定位槽相互卡合的锥形销,每个所述导热侧边板的外表面均设置有两个导热凸条,所述导热凸条与箱体内壁接触。
[000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箱体的内腔与放置腔之间设有导热板,导热板与箱体一体式连接,导热板与液冷器的表面接触。
[000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导热侧边板的内侧表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导热分隔板的侧表面安装有与安装孔配合使用的安装柱。
[000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下承载板和上承载板的表面均贯穿设有四个螺纹孔,竖直共线的两个螺纹孔的内部螺纹套接有同一个长螺栓,所述上承载板的表面设有与螺纹孔相通的阶梯孔。
[000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放置腔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对液冷器辅助固定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压板以及设在箱体底面上的四个安装槽,每个所述压板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与液冷器端面相互贴合的卡块,所述压板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条,且压板的端部表面与两个安装槽的表面接触,所述安装槽与压板通过螺丝固定。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每个所述通风口的内部均安装有拦截网板,其中一个拦截网板的内部安装有风扇,每个拦截网板内部均安装有屏蔽网,风扇的出风口朝向屏蔽网。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箱体的顶部表面设置有凹腔,且箱体的上方设置有与凹腔配合使用的盖板。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箱体的内壁设有两个用于控制线束走线的走线槽,每个所述走线槽的内部均安装有用于对控制线束收纳的收线机构,收线机构包括设在走线槽顶面的上槽以及设在走线槽底面的下槽,所述下槽与上槽竖直共线设置,所述上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阻挡块,所述阻挡块的内表面设有与控制线束接触的压孔,且阻挡块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阻挡块的底部表面设有孔槽,所述走线槽的内腔底面设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侧安装有与活动腔内壁相连的弹簧,所述连接座的一侧穿过活动腔并固定连接有推块,所述推块与孔槽配合使用,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安装有用于拉动推块运动的拨杆。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专利技术中,导热侧边板上的导热凸条与箱体的表面接触,电池模块在工作时,锂离子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导热分隔板上,一部分热量可直接传递至导热板上,另一部分热量转移至导热侧边板上,通过导热凸条传递至导热板上,通过导热板转移至液冷器中,实现若干个锂离子电池的散热降温,其中热量可通过风扇引导的方式排出,通过设在导热分隔板上的多个流通孔,用于热量的排出,多种散热方式对电池模块散热,散热效果更好;
[0016]2、本专利技术中,电池模块采用下承载板、上承载板、导热分隔板以及两个导热侧边板相拼接的方式,易于对单个锂离子电池进行更换,将若干个锂离子电池装在下承载板上的腔体中,将导热分隔板穿过若干个锂离子电池,若干个锂离子电池与容纳腔的内壁接触,而导热分隔板底部的锥形销与下承载板上的定位槽对接卡合,实现了导热分隔板与下承载板的安装,随后将上承载板底部的定位槽以及与导热分隔板上的锥形销卡接,之后将两个导热侧边板上的安装孔与导热分隔板表面的安装柱配合卡接,实现了电池模块的组装;
[0017]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连接杆拉动着阻挡块,阻挡块在上槽中发生转动,将需要走线的控制线束装入到走线槽中,推块跟随连接座恢复到初始位置,推块进入到孔槽内,实现对阻挡块与箱体的连接,控制线束被限制在压孔内,避免了控制线束杂乱的走向,布线工整。
附图说明
[0018]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锂离子电池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导热分隔板与导热侧边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液冷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阻挡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箱体;2、通风口;3、通信接口;4、信号接口;5、走线槽;6、下承载板;7、上承载板;8、导热分隔板;9、长螺栓;10、阶梯孔;11、盖板;12、锂离子电池;13、定位槽;14、导热侧边板;15、导热凸条;16、安装孔;17、安装柱;18、流通孔;19、锥形销;20、放置腔;21、液冷器;22、安装槽;23、压板;24、上槽;25、阻挡块;26、下槽;27、压孔;28、连接杆;29、活动腔;30、拨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两侧表面均设有通风口(2),其特征在于:箱体(1)的底面设有放置腔(20),所述放置腔(20)的内腔顶面安装有液冷器(21),所述箱体(1)的顶部内腔安装有电池模块,所述通风口(2)与箱体(1)的顶部内腔以及放置腔(20)相通,电池模块包括上承载板(7)和下承载板(6),所述下承载板(6)的顶面以及上承载板(7)的底面均设有多个腔体,多个腔体的内部安装有锂离子电池(12),所述下承载板(6)的顶面和上承载板(7)的底面还设有多个定位槽(13),所述下承载板(6)与上承载板(7)之间安装有导热机构,导热机构包括导热分隔板(8)和两个导热侧边板(14),所述导热分隔板(8)的表面设有多个用于气流流通的流通孔(18),且导热分隔板(8)的表面设有用于对锂离子电池(12)分隔的容纳腔,每个锂离子电池(12)均与容纳腔的表面接触,所述导热分隔板(8)的顶面和底面均安装有多个与定位槽(13)相互卡合的锥形销(19),每个所述导热侧边板(14)的外表面均设置有两个导热凸条(15),所述导热凸条(15)与箱体(1)内壁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腔与放置腔(20)之间设有导热板,导热板与箱体(1)一体式连接,导热板与液冷器(21)的表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侧边板(14)的内侧表面设有安装孔(16),所述导热分隔板(8)的侧表面安装有与安装孔(16)配合使用的安装柱(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承载板(6)和上承载板(7)的表面均贯穿设有四个螺纹孔,竖直共线的两个螺纹孔的内部螺纹套接有同一个长螺栓(9),所述上承载板(7)的表面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薇丽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威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