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伏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光伏市场上的主流光伏电池为PERC电池,正面和背面虽然均采用介质层进行钝化,但是仍需要局部区域的金属接触将光生载流子提取出来,而金属接触区域的复合严重,成为限制PERC电池效率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0003]为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的表面钝化效果,降低载流子复合,TOPCon技术逐渐受到各光伏企业的青睐。现有的TOPCon技术通常采用超薄氧化层与掺杂多晶硅层组成的复合膜层作为隧穿氧化钝化层,同时起到化学钝化和场钝化的作用。多晶硅层作为制备光伏电池功能层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对入射光具有较高的吸光系数。因此,额外增加的多晶硅层会降低光伏电池的有效光吸收,一定程度上降低光伏电池的量子效率,进而导致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和效率降低。
[0004]例如专利CN111009583A和CN202110805992.0在PN结的正面和背面均采用常规的SiO2/掺杂poly
‑
Si叠层作为TOPCon结构,并在正面和背面的poly
‑
Si表面均沉积透明导电膜增强横向导电性。但正面TOPCon结构的寄生吸收较为严重,影响电池光吸收。
[0005]目前TOPCon电池主要基于n型硅片,背面沉积隧穿氧化钝化层(SiO2/poly
‑
Si叠层钝化),正面采用借鉴PERC电池的正面结构(进行硼扩散后采用Al2O3/SiN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为SiO2/TiO2/ZnO叠层结构或TiO2/ZnO叠层结构;SiO2/TiO2/ZnO叠层结构中,SiO2层厚度为1~2nm,TiO2层厚度为10~100nm,ZnO层厚度为5~20nm;TiO2/ZnO叠层结构中,TiO2层厚度为10~100nm,ZnO层厚度为5~20n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nO层使用掺硼氧化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层的制备方法为热氧化、等离子体氧化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低压气相沉积法。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iO2层的制备方法为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或喷雾热解法。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nO层的制备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溶液法或磁控溅射法。6.一种权利要求1
‑
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p型TOPCon电池的正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iO2/TiO2/ZnO叠层结构用于p型TOPCon电池时,包括以下步骤:
①ꢀ
对p型晶硅(1)进行清洗并制备金字塔绒面陷光结构;
②ꢀ
对p型晶硅(1)正面进行磷扩散,形成n型掺杂区(2);
③ꢀ
去除衬底p型晶硅(1)侧面的磷硅玻璃和n型掺杂区(2),同时去除背面的磷硅玻璃和n型掺杂区(2),去除正面的磷硅玻璃;
④ꢀ
对扩散后p型晶硅(1)衬底进行SiO2层制备,在其两面均生长1~2nm的SiO2层,即正面SiO2层(101)和背面SiO2层(201);
⑤ꢀ
在p型晶硅(1)衬底背面SiO2层(201)上沉积硼掺杂多晶硅层(202),厚度为50~200nm,并于600~800℃退火;
⑥ꢀ
去除绕镀到正面及侧面的硼掺杂多晶硅层(202),露出正面SiO2层(101);
⑦ꢀ
在正面SiO2层(101)表面沉积正面TiO2层(102),厚度为10~100nm;在正面TiO2层(102)表面沉积掺硼氧化锌层(103),厚度为5~20nm;在掺硼氧化锌层(103)表面沉积SiN
x
:H层,即正面钝化层(104),厚度为60~100nm;
⑧
在背面硼掺杂多晶硅层(202)表面沉积背面钝化层(203);
⑨ꢀ
背面钝化层(203)上印刷背面电极(204),正面钝化层(104)表面印刷正面电极(105),并进行退火。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电池正面钝化接触结构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
⑦
的具体操作为:LPCVD沉积TiO2,将正面SiO2层(101)朝外放置在基板上,以四异丙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慧雪,张树德,钱洪强,周海龙,荆蓉蓉,张俊巍,程志桓,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