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板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7583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螺旋板换热器,包括筒体、螺旋板、热媒流道及物料流道、热媒出口、冷凝水导管、轴向剖切并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的缓冲管,通过使缓冲管的剖切面连接在筒体的侧壁上并罩住热媒出口,使缓冲管的内壁距热媒出口的最远距离大于冷凝水导管管径的两倍,在缓冲管的上下端部连接封闭板,在其中一块封闭板上开设用于连接冷凝水导管的通孔,使封闭板靠近筒体侧壁的端面与筒体侧壁连接,既能够通过开口较小的热媒出口确保热交换的充分性并减小能量浪费,又能够通过缓冲管内壁、封闭板相向侧内壁、筒体侧壁围成的缓冲腔减缓从热媒出口流出的冷凝水的流速,降低对冷凝水导管及靠近热媒出口处螺旋板的冲击,避免泄漏,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螺旋板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一般包括筒体、设于筒体内的螺旋板、由螺旋板围成的热媒流道和物料流道,以及连接在筒体上的热媒进出口和物料进出口,如中国专利CN215491230U、CN201653206U就公开了这类螺旋板换热器,但这类螺旋板换热器的热媒出口大多设置在筒体侧壁的底部,其上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冷凝水导管,以方便蒸汽受冷凝结成的冷凝水的排出,冷凝水导管的管径根据冷凝水的流量确定,由于热媒流道上部蒸汽的压力较大,下部的冷凝水不可压缩,使得热媒出口的开口大小非常难以把控,该开口过大,则大量冷凝水快速通过,使得热媒流道内蒸汽的流速快,热交换不充分,能量浪费大,该开口过小,又会增大冷凝水的冲击力,频繁冲击下,会加速破坏冷凝水导管与筒体焊接部位的密封效果,造成外漏,冷凝水的冲击力还会反向作用在靠近热媒出口处的螺旋板上,破坏螺旋板的密封效果,造成内漏,使得整个螺旋板换热器的运行可靠性不佳、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热交换充分、能量浪费小、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的螺旋板换热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螺旋板换热器,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内的螺旋板、由所述螺旋板围成的热媒流道及物料流道、开设在所述筒体的侧壁底部的热媒出口,以及与所述热媒出口相连通的冷凝水导管;
[0005]所述螺旋板换热器还包括轴向剖切的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的剖切面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侧壁上并罩住所述热媒出口,所述缓冲管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所述缓冲管的内壁距所述热媒出口的最远距离大于所述冷凝水导管管径的两倍,所述缓冲管的上下端部连接有封闭板,其中一块所述封闭板上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冷凝水导管的通孔,所述封闭板靠近所述筒体侧壁的端面与所述筒体侧壁相连接,使所述缓冲管内壁、所述封闭板相向侧的内壁、所述筒体侧壁围成用于减缓所述热媒出口流出的冷凝水的流速的缓冲腔。
[0006]优选地,所述缓冲管的轴心线位于所述热媒出口的外侧。
[000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缓冲管内壁距所述剖切面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缓冲管管径的三分之二。
[000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冷凝水导管位于所述缓冲管下方并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
[000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冷凝水导管的轴心线位于所述缓冲管轴心线远离所述热媒出口的一侧。
[0010]优选地,所述剖切面的边缘与所述热媒出口的边缘具有间距。
[00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剖切面的边缘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焊接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热媒出口呈矩形。
[00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热媒出口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热媒出口在所述筒体周向方向上的长度。
[00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筒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物料流道相连通的物料出口及排渣口,所述物料出口开设于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排渣口开设于所述筒体的侧壁并位于所述热媒出口的相对侧。
[00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6]本技术提供的螺旋板换热器,包括筒体、螺旋板、热媒流道及物料流道、热媒出口、冷凝水导管、轴向剖切并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的缓冲管,通过使缓冲管的剖切面连接在筒体的侧壁上并罩住热媒出口,使缓冲管的内壁距热媒出口的最远距离大于冷凝水导管管径的两倍,在缓冲管的上下端部连接封闭板,在其中一块封闭板上开设用于连接冷凝水导管的通孔,使封闭板靠近筒体侧壁的端面与筒体侧壁连接,既能够通过开口较小的热媒出口确保热交换的充分性并减小能量浪费,又能够通过缓冲管内壁、封闭板相向侧内壁、筒体侧壁围成的缓冲腔减缓从热媒出口流出的冷凝水的流速,降低对冷凝水导管及靠近热媒出口处螺旋板的冲击,避免泄漏,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现有技术中热媒出口处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仅展示了筒体下半部分,为便于观察,局部进行了剖视。
[0019]图3是图2的俯视示意图,隐去了螺旋板之间的定距及密封结构。
[0020]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0021]图5是图2中热媒出口的左视示意图。
[0022]其中:10.筒体;11.侧壁;12.物料出口;13.排渣口;20.螺旋板;30.热媒流道;40.物料流道;50.热媒出口;60.冷凝水导管;70.缓冲管;71.剖切面;72.封闭板;73.通孔;74.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4]本技术中描述的上下方向是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
[0025]如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螺旋板换热器,包括:筒体10、设于筒体10内的螺旋板20、由螺旋板20围成的热媒流道30及物料流道40、开设在筒体10的侧壁11底部的热媒出口50、与热媒出口50相连通的冷凝水导管60、轴向剖切并沿上下方向竖直延伸的缓冲管70,缓冲管70的剖切面71焊接连接在筒体10的侧壁11上并罩住热媒出口50,缓冲管70的内壁距热媒出口50的最远距离大于冷凝水导管60管径的两倍,缓冲管70的上下端部焊接连接有封闭板72,位于缓冲管70下端部的封闭板72上开设有用于连接冷凝水导管60的通孔,封闭板72靠近筒体10侧壁11的端面与筒体10侧壁11相焊接连接,使缓冲管70内壁、封闭板72相向侧的内壁、筒体10侧壁11围成用于减缓热媒出口50流出的冷凝水的流速的缓冲腔
74。
[0026]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既能够通过开口较小的热媒出口确保热交换的充分性并减小能量浪费,又能够通过缓冲管内壁、封闭板相向侧内壁、筒体侧壁围成的缓冲腔减缓从热媒出口流出的冷凝水的流速,降低对冷凝水导管及靠近热媒出口处螺旋板的冲击,避免泄漏,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
[0027]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管70的轴心线位于热媒出口50的外侧,缓冲管70内壁距剖切面71的距离大于等于缓冲管70未剖切前管径的三分之二。
[0028]冷凝水导管60位于缓冲管70下方并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冷凝水导管60的轴心线位于缓冲管70轴心线远离热媒出口50的一侧。
[0029]为进一步增强缓冲管70与筒体10侧壁11的密封效果,避免外漏,在本实施例中,剖切面71的边缘与热媒出口50的边缘具有间距,剖切面71的边缘与筒体10的侧壁11焊接连接。
[0030]为方便该处的焊接,在本实施例中,热媒出口50呈矩形,热媒出口5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等于热媒出口50在筒体10周向方向上的长度。
[0031]为便于物料进出及排渣,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0上还设有与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板换热器,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内的螺旋板、由所述螺旋板围成的热媒流道及物料流道、开设在所述筒体的侧壁底部的热媒出口,以及与所述热媒出口相连通的冷凝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板换热器还包括轴向剖切的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的剖切面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侧壁上并罩住所述热媒出口,所述缓冲管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所述缓冲管的内壁距所述热媒出口的最远距离大于所述冷凝水导管管径的两倍,所述缓冲管的上下端部连接有封闭板,其中一块所述封闭板上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冷凝水导管的通孔,所述封闭板靠近所述筒体侧壁的端面与所述筒体侧壁相连接,使所述缓冲管内壁、所述封闭板相向侧的内壁、所述筒体侧壁围成用于减缓所述热媒出口流出的冷凝水的流速的缓冲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管的轴心线位于所述热媒出口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管内壁距所述剖切面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缓冲管管径的三分之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元周家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锦翔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