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及板式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74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放电室包括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两个超薄介质板、密封圈、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板式接地电极的正侧与另一个板式接地电极的背侧相抵接,且两个板式接地电极将两个超薄介质板、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通过密封圈固定密封在这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之间,高压电极板连接件供电电源连接,高压电极板与高压电极板连接件连接,板式接地电极两侧均间隔排列设有凸面和凹面,且凸面与超薄介质板紧密抵接,凹面与其相邻的两个凸面与凹面相邻的超薄介质板之间形成气体腔室,气体腔室为放电空间。放电空间。放电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及板式臭氧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臭氧的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及板式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臭氧(O3)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臭氧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不稳定、具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浅蓝色气体。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可溶于水,且在水中可短时间内自行分解成水合氧,没有二次污染,是理想的绿色高级氧化剂,对除臭、杀菌、脱色和去除有机物等具有高效、快速、环保、安全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饮用水、果蔬清洗、半导体行业、环境空气消杀、废水处理、制药、食品、化工、农业、造纸等行业。
[0003]由于臭氧的不稳定性,在工业应用中一般需要现场制备。工业应用臭氧源一般采用气体放电型的臭氧发生器。典型的臭氧发生器一般包括管式臭氧发生器和板式臭氧发生器。
[0004]在现有的放电室中,高压电极会与其四周的低电位物体形成电势差,此电势差会形成边缘放电,放电过程会有两个弊端,其一,发出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的弹性物质燃烧;其二,边缘放电会增加电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及板式臭氧发生器,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0006]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放电室包括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两个超薄介质板、密封圈、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板式接地电极的正侧与另一个板式接地电极的背侧相抵接,且两个板式接地电极将两个超薄介质板、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通过密封圈固定密封在这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之间,高压电极板连接件供电电源连接,高压电极板与高压电极板连接件连接,板式接地电极两侧均间隔排列设有凸面和凹面,且凸面与超薄介质板紧密抵接,凹面与其相邻的两个凸面与凹面相邻的超薄介质板之间形成气体腔室,气体腔室为放电空间。
[0007]优选的,高压电极板上设有开口,高压电极板连接件位于开口内。
[0008]进一步优选的,高压电极板连接件呈菱形,且菱形的相对应的两个菱角分别与开口的两个侧壁挤压抵接。
[0009]更进一步优选的,板式接地电极的正侧设有第一容纳凹槽,板式接地电极的背侧设有第二容纳凹槽,且第一容纳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二容纳凹槽的深度,当两个接地电极相互贴合时,第一容纳凹槽与第二容纳凹槽对应设置形成第三容纳凹槽,两个超薄介质板、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通过密封圈密封在第三容纳凹槽内,密封圈环设在第三容纳凹槽外围。
[0010]优选的,板式接地电极上设有进气通道、出气通道、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出气通
道用于臭氧的流出,进气通道用于气体的流入,进液通道用于冷却液的流入,出液通道用于冷却液的流出。
[001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
[0012]多个并联设置的放电室,放电室为上述任一种的放电室;
[0013]多个并联设置的电源模块,每个放电室分别配设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为放电室提供电源,这些电源模块与主电源连通;
[0014]多个运行状态监控系统,每个放电室分别配置有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运行状态监控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和高压检测模块,高压检测模块用于监测放电室的工作电压,且高压检测模块能够向单片机发送信号,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电源模块的启闭,控制模块能够接收单片机发送的信号,控制模块位于主电源与电源模块之间,高压检测模块位于电源模块与放电室之间
[0015]优选的,控制模块包括串联在一起的光耦模块和继电器,光耦模块控制继电器的闭合,继电器接入电源模块的输入端。
[0016]进一步优选的,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光电隔离模块,第一光电隔离模块与光耦模块串联。
[0017]更进一步优选的,高压检测模块包括采样电阻、比较器模块和第二光电隔离模块,
[0018]采样电阻与放电室串联,且采样电阻位于放电室的接地线上;
[0019]比较器模块能够采集采样电阻的电压,且比较器模块能够比较采样电阻的电压与设定电压,比较器模块能够控制第二光电隔离模块的导通或者关断,比较器模块与第二光电隔离模块串联;
[0020]单片机能够采集第二光电隔离模块的导通或者关断信息。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本技术通过在板式接地电极的两侧设置凸面和凹面,使得凸面与超薄介质板紧密抵接,同时,使得凹面与超薄介质板之间形成气体腔室,气体在气体腔室内发生放电反应,从而避免了边缘放电的现象。本申请通过凸面将介质板的热量传导到板式接地电极,从而降低反应器内部温度。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立体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侧视图;
[0027]图4是图3中的A

A向的剖视图;
[0028]图5是图3中的B

B向的剖视图;
[0029]图6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1]图8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的正视图;
[0032]图9是图8的D

D向的剖视图;
[0033]图10是图8的C

C向的剖视图;
[0034]图11是图8中的E部分的放大图;
[0035]图12是图10中的F部分的放大图;
[0036]图13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运行系统的级联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7]图14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运行系统整体电路图;
[0038]图15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高压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0039]图16是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的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40]附图标记说明
[0041]10、主电源;
[0042]100、柜体;110、隔板;120、底板;
[0043]200、管路系统;201、进液总管;202、出液总管;203、进气总管;
[0044]204、出气总管; 211、进液支管;212、出液支管;
[0045]213、进气支管;214、出气支管;215、切断阀;
[0046]300、放电室;310、板式接地电极;311、进气通道;312、出气通道;
[0047]313、冷却液通道;314、凹面;315、凸面;320、超薄介质板;
[0048]330、高压电极板;340、密封圈;350、高压电极板连接件;
[0049]360、气体腔室;370、电源模块;
[0050]410、高压检测模块;420、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室包括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两个超薄介质板、密封圈、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所述板式接地电极的正侧与另一个所述板式接地电极的背侧相抵接,且两个板式接地电极将所述两个超薄介质板、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通过密封圈固定密封在这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之间,所述高压电极板连接件供电电源连接,所述高压电极板与所述高压电极板连接件连接,所述板式接地电极两侧均间隔排列设有凸面和凹面,且所述凸面与所述超薄介质板紧密抵接,所述凹面与其相邻的两个凸面与所述凹面相邻的所述超薄介质板之间形成气体腔室,所述气体腔室为放电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板上设有开口,所述高压电极板连接件位于所述开口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板连接件呈菱形,且菱形的相对应的两个菱角分别与所述开口的两个侧壁挤压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接地电极的正侧设有第一容纳凹槽,所述板式接地电极的背侧设有第二容纳凹槽,且所述第一容纳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凹槽的深度,当两个所述接地电极相互贴合时,所述第一容纳凹槽与所述第二容纳凹槽对应设置形成第三容纳凹槽,所述两个超薄介质板、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通过所述密封圈密封在所述第三容纳凹槽内,所述密封圈环设在所述第三容纳凹槽外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接地电极上设有进气通道、出气通道、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出气通道用于臭氧的流出,所述进气通道用于气体的流入,所述进液通道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郎旺凯欧阳吉庭郎赛灵张聪伟赵晓飞樊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