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织第一稀疏部,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疏松排列;S2、织第一稠密部,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紧密排列;S3、织缓冲部,先织几纬纬线成填缝,然后纬向纤不维参与织造,第一经向纤维和第二经向纤维保持沿出布方向移动;S4、织第二稠密部,与第一稠密部相同;S5、起圈,第一经向纤维保持张力,由筘板将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向第一稠密部方向推,第二稠密部的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一起移动,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贴近第一稠密部的纬向纤维;S6、织第二稀疏部,与第一稀疏部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快速的将网布的稀疏部和稠密部织成,并且使得缓冲部的起圈旁不会松弛,织造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量稳定。量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安全气囊网布的生产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对于汽车上的方向盘气囊、侧气囊、膝部气囊等各个气囊均要求在爆炸打开时,而不得有塑料碎片飞出。
[0003]申请号为2018215661621的中国专利其为申请人在先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仪表板安全气囊框的网布,其包括纤维层和覆盖于纤维层上的覆盖层,所述纤维层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单元具有相互绞织的至少两束第一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单元至少具有第二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单元还具有与第二纤维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纤维,纤维层还包括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纤维,第四纤维与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编织在一起形成支撑区,同时还具有未与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编织的部分,此部分为缓冲区。
[0004]如图1所示,第四纤维被排布为:在网布上形成具有大间隙的稀疏部A和具有小间隙的稠密部B,以便纤维层能够被充分浸润,从而便于在其上形成覆盖层,保证网布的平整和硬度。稠密部对应设于缓冲区C及缓冲区两侧边缘处。
[0005]其中如何在生产时保证第四纤维(纬向纤维)能够在缓冲区形成小间隙的稠密部,并使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起圈(覆盖层的经向纤维)为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厂家采用如生产毛巾的方式使缓冲区达到起圈的目的,但这无法使稠密部形成小间隙,整个缓冲区的纤维层间隙较大,不够紧密。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的将网布的稀疏部和稠密部织成,并且使得缓冲部的起圈旁不会松弛,织造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S1、织第一稀疏部:
[0009]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0010]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0011]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疏松排列;
[0012]S2、织第一稠密部:
[0013]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0014]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0015]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紧密排列;
[0016]S3、织缓冲部:
[0017]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不交织;
[0018]覆盖层,使纬向纤维与第二经向纤维不交织;
[0019]S4、织第二稠密部:
[0020]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0021]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0022]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紧密排列;
[0023]S5、起圈:
[0024]第一经向纤维保持张力,第二经向纤维单元卸张力,使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向第一稠密部方向推,第二稠密部的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一起第一稠密部方向移动,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贴近第一稠密部的纬向纤维;
[0025]S6、织第二稀疏部:
[0026]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0027]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0028]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疏松排列。
[0029]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当部分第二稠密部织完后,进行步骤S5,再将所有第二稠密部织完。
[0030]进一步的在步骤S3前,织填缝部,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确定起圈方向。
[0031]进一步的在步骤S2及S4中,降低第一经向纤维和第二经向纤维的前进速度和/或增加纬向纤维的输送速度。
[0032]进一步的由剑杆织机进行织造,在步骤S5中,由筘板使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向第一稠密部方向推。
[0033]进一步的第二经向纤维单元包括至少两束相互绞织的第二经向纤维,并形成绞织孔,在步骤S1、S2、S4、S6中,纬向纤维穿过绞织孔。
[0034]进一步的第二经向限位单元包括单根的第二经向纤维,在步骤S1、S2、S4、S6中,纬向纤维与第二经向纤维上下交织。
[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整个安全气囊网布可一次性织造完成,织造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无需二次加工进行起圈,无需增加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安全气囊网布的主视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主视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侧视图;
[0039]图4为在起圈步骤前时的侧视图;
[0040]图5为在起圈步骤后的侧视图;
[0041]图6为第一经向纤维、第二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交织的示意图;
[0042]图7为具有填缝部时的侧视图。
[0043]附图标记:1、第一稀疏部;2、第一稠密部;3、缓冲部;4、第二稠密部;5、第二稀疏部;6、纬向纤维;7、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1、第二经向纤维;8、第一经向纤维;9、填缝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0045]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6]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本实施例中以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包括至少两束相互绞织的第二经向纤维71为例,包括如下步骤:
[0047]S1、织第一稀疏部1:
[0048]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上下交织;
[0049]覆盖层,使纬向纤维6穿过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的绞织孔,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包括至少两束相互绞织的第二经向纤维71,并形成绞织孔;
[0050]相邻两根纬向纤维6疏松排列;
[00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经向纤维8与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的数量并非要相同并一一对应,其中第一经向纤维8的强度低于第二经向纤维71强度,在气囊起爆时,第一经向纤维8在缓冲部3被绷断;
[0052]如图6所示,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仅上下交织,而两第一经向纤维8之间无需进行交织或绞织关系;
[0053]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以具有两束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织第一稀疏部: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疏松排列;S2、织第一稠密部: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紧密排列;S3、织缓冲部: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不交织;覆盖层,使纬向纤维与第二经向纤维不交织;S4、织第二稠密部: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紧密排列;S5、起圈:第一经向纤维保持张力,第二经向纤维单元卸张力,使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向第一稠密部方向推,第二稠密部的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一起第一稠密部方向移动,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贴近第一稠密部的纬向纤维;S6、织第二稀疏部: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疏松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辉成,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牛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