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备控污减排效果的生态陂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7393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兼备控污减排效果的生态陂塘系统,包括水塘、太阳能水泵、水稻湿地等单元要素。周边农田排水首先汇入水塘,然后依靠水塘上架设的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供给水泵运行,将水泵入水稻湿地;水稻湿地中布置田埂,引导来水以折流形式充分流经稻田;水稻湿地末端布置管道,将水体再次汇入水塘,从而形成内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区域内原有的水塘与水田,构建生态陂塘系统,净化周边农田排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生产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稻米。质的绿色生态稻米。质的绿色生态稻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兼备控污减排效果的生态陂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兼备控污减排效果的生态陂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适用于净化周边农田排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生产高品质绿色生态稻米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广泛分布的水稻田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水稻田虽然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但由于长期淹水形成的厌氧环境、水稻田中丰富的有机物以及种植期较高的温度,使得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厌氧性微生物,促进了CH4和N2O的形成,而CH4和N2O产生的温室效应分别为CO2的21倍和310倍。有相关研究提出采用免耕直播的种植方式,向土壤中添加硝化抑制剂,以及通过转基因技术控制水稻根部向土壤释放有机物以抑制产甲烷菌活性,能够减少CH4和N2O的排放。然而,兼顾农田排水净化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技术方法还较为缺乏。
[0003]另一方面,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的施用量普遍超过农田的实际需求,导致大量氮磷等养分在农田排水、下渗的过程中进入环境水体,不仅流失了营养物质、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更是增加了周围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进而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此类沟渠作为农田和周围水体间的缓冲过渡带,通过沉积物

植物

微生物系统,对氮磷等养分进行截流和降解。但是利用沟渠系统净化农业面源污染物,可能将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由于沟渠中的野生植物不具有高经济价值,到秋冬季不会被农民收割利用,而植物地上部分死亡后,残体分解释放营养物质,进而对排水产生二次污染。另外,沟渠系统去除面源污染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渠宽度和面积,而在农耕区土地紧约束的现状下,难有足够空间支持沟渠系统有效发挥净化功能。除了生态沟渠技术之外,人工湿地常常被用于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现有技术包括表面流、地下潜流、垂直流等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实践证明能取得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但仍存在占用农田或周边的生态用地的问题。
[0004]在我国传统农业模式中,常常在耕作区域兴作陂塘,具有调蓄雨水、河水,供给农业生产用水的功能;而从水稻自身生物学特征来看属于湿生植物,水稻田也可以视为人工湿地的特殊类型;同时由于水稻田甲烷排放受到土壤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适当的水体流动会对甲烷起到强烈的抑制作用。有基于此,吸取古代陂塘耕作的经验,可将农田局部区域进行适当改造,构建田间水塘和水稻湿地联动的生态陂塘系统,结合水流调控措施,用于调蓄农田排水并去除氮磷污染物,同步削减甲烷排放,同时还避免了占地问题,并可以进一步利用生态陂塘系统,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和水田湿地景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对水稻种植区域,利用水田、水塘等生态空间,构建生态陂塘系统,实现对灌溉水的净化、调蓄、循环利用,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生产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稻米,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本专利技术实现水体氮磷去除、甲烷排
放控制的技术手段和原理在于:构建了水稻田、水塘、水稻湿地一体化协同的系统,利用水塘收纳高氮磷稻田排水,利用光伏电板发电带动水泵提升水塘水体流入稻田,通过溢流口将排水重新汇入水塘,实现灌溉水循环流动、养分有效利用;水稻湿地中低流速水流扰动,增加水体溶解氧、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质的垂向对流迁移,从而促进对营养盐的土壤吸附、水稻吸收、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抑制产甲烷菌的异养呼吸生成甲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利用现有水塘或根据地势开挖浅塘,通过管道布置连接水田和水塘,依靠水塘上架设的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供给水泵运行,将水泵入水田,充分流经后再次汇入水塘,构建一种生态陂塘系统,实现低施肥、低能耗和负排放的新型耕作。
[0006]本专利技术系统包括:
[0007]水塘:水塘断面平均水深约0.8

2m,水塘与水田面积比0.05

0.2;塘内收集陂塘系统内水田或周边农田的排水;根据作物生产、水质净化、太阳能发电等不同功能发挥的需求,水塘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0008]沉水植物区:水底种植能够净化稳定水质、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的本地沉水植物,水底约30%区域种植本地沉水植物,包括黑藻、狐尾藻、金鱼藻、苦草、菹草等;多种沉水植物搭配,以20株/

的密度等面积片植,总种植面积占水塘面积30%;当水塘生态系统建立后,植被群落实际演替形成沉水植物的最终分布。
[0009]水生经济作物区:水面约30%区域布置浮床,栽培水芹菜、空心菜等可食用的经济作物,塘中养殖泥鳅、鲫鱼等水产,每亩不超过200尾鱼苗,实现鱼菜共生;适当捕捞水产和收割蔬菜,可在水稻收获的同时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并且将氮、磷营养物质彻底从系统中移除,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利用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取食,进一步控制水塘的蓝藻生长,通过构建食物网链使系统更加稳定。
[0010]光伏电板区:在水塘上架设太阳能光伏电板,安装角度约25
°
,小倾角排列的方式,铺设面积占水塘面积30%;不仅为水泵运转提供足够电力,还能起遮光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蓝藻的生长,减少水塘中水华的风险,实现渔光互补。
[0011]太阳能水泵:水泵放置于水塘与水稻湿地之间,靠近光伏电板区以便电力运输,提升水塘水体流入水稻湿地,确保水稻田内水流流速15

30m/h;水泵入水口布置拦网,防止输水同时携带塘中鱼苗,造成鱼苗损失。
[0012]水稻湿地:水田中亩栽4

5万穴,每穴1

2苗,栽插深度2

3cm;根据已有地形对现有水田稍加改造,布置导流土埂引导来水以折流形式充分流经稻田,提高有效水力停留时间,其中导流土埂高度10

20cm,导流土埂间距10

20m,导流土埂和农田田埂之间留出缺口,缺口与田埂长度之比为0.5

0.8;田面水水深控制在3

5cm;水流在水稻湿地内通过距离100

200m;水体由太阳能水泵输入水稻湿地后以较低流速推流式前进,流速控制在15

30m/h,此类低强度水流扰动将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促进营养盐垂向迁移、渗入土壤深层,有利于水稻根系对营养盐的吸收作用,并抑制还原条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水稻湿地末端高5

10cm处布置溢流口,通过管道将水再次汇入水塘,形成内循环。
[0013]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构建方法具体包括:
[0014]1)利用周边现有水塘或根据地势开挖浅塘,通过管道布置连接水田和水塘,水塘收集系统内水田或周边农田排水,水底种植本地沉水植物,水面布置浮床栽培水生经济作物,塘内养殖水产;通过沉淀、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等过程,去除来水中部分大颗粒悬浮物和
氮磷等养分;
[0015]2)太阳能水泵依靠架设于水塘上的光伏电板发电供给运行,将塘水泵入水稻湿地,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备控污减排效果的生态陂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塘、太阳能水泵、水稻湿地;所述水塘断面平均水深为0.8

2m,水塘与水田面积比为0.05

0.2;塘内收集陂塘系统内水田或周边农田的排水;根据作物生产、水质净化、太阳能发电不同功能发挥的需求,水塘分为三个区域:水生经济作物区:水面30%区域布置浮床,栽培可食用的经济作物,塘中养殖水产,每亩不超过200尾鱼苗;沉水植物区:水底30%区域种植本地沉水植物,以20株/

的密度等面积片植,总种植面积占水塘面积30%;当水塘生态系统建立后,植被群落实际演替形成沉水植物的最终分布;光伏电板区:在水塘上架设太阳能光伏电板,铺设面积占水塘面积30%;所述太阳能水泵包括:太阳能水泵放置于水塘与水稻湿地之间,靠近光伏电板区以便电力运输,提升水塘水体流入水稻湿地;水泵入水口布置拦网,防止输水同时携带塘中鱼苗;所述水稻湿地包括:水田中亩栽4

5万穴;布置导流土埂引导来水以折流形式充分流经稻田,导流土埂和农田田埂之间留出缺口;田面水水深控制在3

5cm;水流在水稻湿地内通过距离100

200m;水体由太阳能水泵输入水稻湿地后以较低流速推流式前进,流速控制在15

30m/h,在水稻湿地末端高5

10cm处布置溢流口,通过管道将水再次汇入水塘,形成内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雪初盛世雯黄莹莹陈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