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653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不同散热区域,外壳内还设置有风机和压风板;压风板上设置有不同朝向的压风罩;风机在工作时抽风,并通过不同朝向的压风罩把风分别送往对应的散热区域。本实施例利用不同朝向的压风罩对风机工作时抽入外壳内部的风进行换向,并把风分别送往对应的散热区域,不但改变了风的流动方向,以实现外壳内不同散热区域的散热,同时还带有风压增强效果,加快风的流动速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风在外壳内部乱窜所出现的绕流现象,减少风噪的同时,还能提高不同散热区域的散热效率。还能提高不同散热区域的散热效率。还能提高不同散热区域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炉导风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炉领域,具体是一种电炉导风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电炉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加热的炉盘、以及用于控制炉盘工作的电路板。炉盘和电路板在工作时均会产生热量,因此安装腔内对应炉盘、电路板设置有风机,风机在工作时能够对炉盘、电路板进行散热,以保护内部元件及电炉使用的安全性。但风机在工作时产生的风在外壳内随机流动,不能做到快速排热,会造外壳内部散热缓慢,而且炉盘、电路板分别设置在安装腔内部不同位置,随机流动的风无法很好地对炉盘、电路板进行散热,影响电炉的使用稳定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电炉导风散热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0004]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不同散热区域,其特征在于:
[0005]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风机和压风板;
[0006]所述压风板上设置有不同朝向的压风罩;
[0007]所述风机在工作时抽风,并通过不同朝向的所述压风罩把风分别送往对应的散热区域。
[0008]不同朝向的所述压风罩至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压风罩和第二压风罩。
[0009]所述不同散热区域至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散热区域和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和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不同位置。
[0010]所述第一压风罩的压风口朝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方向设置。
[0011]所述第二压风罩的压风口朝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方向设置。
[0012]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上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上设置有热发生模块。
[0013]所述风机设置有至少一个、且在工作时抽风,并通过所述第一压风罩把风送往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二压风罩把风送往所述热发生模块。
[0014]所述风机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
[0015]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压风罩下、且在工作时将抽入外壳内部的风通过所述第一压风罩的压风口送往所述电路板。
[0016]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压风罩下、且在工作时将抽入外壳内部的风通过所述第二压风罩的压风口送往所述热发生模块。
[0017]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功率、转速、或转向相同或者不同。
[0018]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位置呈前后、左右、和/或高低错开。
[0019]所述外壳内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凸壁、第二凸壁。
[0020]所述第一压风罩与所述第一凸壁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压风罩与所述第二凸壁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二风道。
[0021]所述第一凸壁凸设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凸壁凸设的高度相同或不同、且二者的位置呈前后、和/或左右错开。
[0022]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压风板盖设在若干个所述通风孔上;所述第一压风罩和所述第二压风罩分别设置在所述压风板上,并分别与若干个所述通风孔相互连通。
[0023]本技术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利用不同朝向的压风罩对风机工作时抽入外壳内部的风进行换向,并把风分别送往对应的散热区域,不但改变了风的流动方向,以实现外壳内不同散热区域的散热,同时还带有风压增强效果,加快风的流动速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风在外壳内部乱窜所出现的绕流现象,减少风噪的同时,还能提高不同散热区域的散热效率。
[0024]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噪音小,散热效率高,使用安全及可靠等特点,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第一风机向电路板方向导风散热的装配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第二风机向炉盘方向导风散热的装配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3]参见图1

图4,本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置有不同散热区域。
[0034]外壳1内还设置有风机和压风板8。
[0035]压风板8上设置有不同朝向的压风罩。
[0036]风机在工作时抽风,并通过不同朝向的压风罩把风分别送往对应的散热区域。
[0037]本实施例利用不同朝向的压风罩对风机工作时抽入外壳1内部的风进行换向,并把风分别送往对应的散热区域,不但改变了风的流动方向,以实现外壳1内不同散热区域的
散热,同时还带有风压增强效果,加快风的流动速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风在外壳1内部乱窜所出现的绕流现象,减少风噪的同时,还能提高不同散热区域的散热效率。
[0038]不同朝向的压风罩的压风位置互不连通,从而使风机在工作时抽入外壳1内部的风能够按照指定的方向流动。
[0039]本实施例的不同朝向的压风罩至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压风罩15和第二压风罩16。
[0040]不同散热区域至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散热区域和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散热区域和第二散热区域分别设置在外壳1内部不同位置。
[0041]第一压风罩15的压风口朝第一散热区域的方向设置。
[0042]第二压风罩16的压风口朝第二散热区域的方向设置。
[0043]进一步地讲,本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区域至少为电路板2;第二散热区域至少为热发生模块3,其中,热发生模块3可以为通电后自动发热的发热盘,也可以是通电后产生磁场、且实现金属锅体发热的线圈盘。
[0044]其中,本实施例还包括面板11,面板11上设置有用于承放锅具的晶板12。热发生模块3由于需要靠近晶板12底部进行设置,因此热发生模块3设置在外壳1内部上方位置,电路板2设置在外壳1内部下方位置。同时由于电路板2与热发生模块3之间采用了上下分开的方式进行设置,因此能够合理地利用了外壳1内部空间,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0045]第一压风罩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不同散热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还设置有风机和压风板(8);所述压风板(8)上设置有不同朝向的压风罩;所述风机在工作时抽风,并通过不同朝向的所述压风罩把风分别送往对应的散热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不同朝向的所述压风罩至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压风罩(15)和第二压风罩(16);所述不同散热区域至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散热区域和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和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部不同位置;所述第一压风罩(15)的压风口朝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压风罩(16)的压风口朝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方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上设置有电路板(2);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上设置有热发生模块(3);所述风机设置有至少一个、且在工作时抽风,并通过所述第一压风罩(15)把风送往所述电路板(2)、通过所述第二压风罩(16)把风送往所述热发生模块(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炉导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所述第一风机(6)设置在所述第一压风罩(15)下、且在工作时将抽入外壳(1)内部的风通过所述第一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友康黎伟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普发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