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6365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直流输入模块、整流模块和稳压输出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交直流输入模块可在交流电源中断时快速切换直流电源,达到切换电源不间断的目的,整流模块实现了全波整流,并且通过整流模块可以降低输入电压的脉冲,稳压输出模块可以输出稳定电压。压输出模块可以输出稳定电压。压输出模块可以输出稳定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电器要么通过直流电源供电,要么通过交流电源供电,为了要实现交直流两用,最常用的方案是采用两个电源芯片,其中一个是AC/DC芯片,另一个是DC/DC芯片,这样设置导致整个产品的制造成本增高,并且需要3根电源线连接电源板,同样也需要多个机械开关来切换电源输出,造成接线麻烦和用户使用复杂,同时切换电源会造成短暂的电源间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解决了切换电源时电源间断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直流输入模块、整流模块和稳压输出模块;
[0005]所述交直流输入模块包括变压器T1、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位器RP1、NMOS场效应管Q1、NPN型三极管Q2和二极管D1;
[0006]其中,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的负极连接;
[0007]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地电容C1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交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并接地,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2与所述电位器RP1的3号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P1的1号引脚接地,所述电位器RP1的2号引脚与所述接地电容C2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交流电源的电压有效值为220V,所述直流电源为12V蓄电池。
[0009]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NMOS场效应管Q1和NPN型三极管Q2可以将实现交流电源与直流电源的无间断切换,在交流电流正常输入稳压输出模块时,产生电压经过电位使NPN型三极管Q2导通,NMOS场效应管Q1截止,直流电流无法通过NMOS场效应管Q1;在交流电流断开时,NPN型三极管Q2由导通转换为截止,NMOS场效应管Q1由截止转换为导通,直流电流正常输入稳压输出模块。
[0010]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电桥D2、整流电桥D3和电容C3;
[0011]所述整流电桥D2的1号引脚分别与所述整流电桥D3的1号引脚和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整流电桥D2的2号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1的副边的一端和整流电桥D3的4号引脚连接,所述整流电桥D2的3号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整流电桥D2的4号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1的副边的另一端和整流电桥D3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
整流电桥D3的3号引脚与接地电容C2连接。
[0012]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整流模块实现了全波整流,并且通过整流模块可以降低输入电压的脉冲。
[0013]进一步地:所述稳压输出模块包括电容C4、电容C5、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4、电位器RP2、NPN型三极管Q3和NPN型三极管Q4;
[0014]其中,所述电容C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6的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和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和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和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电位器RP2的3号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P2的1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RP2的2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
[0015]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稳压输出模块的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负载电阻R3的电压变化时,调整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电压变化,控制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压变化,使得稳压输出模块的电压不变。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交直流输入模块可在交流电源中断时快速切换直流电源,达到切换电源不间断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结构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交直流输入模块和整流模块的原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稳压输出模块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21]实施例1:
[0022]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直流输入模块、整流模块和稳压输出模块;
[0023]如图2所示,所述交直流输入模块包括变压器T1、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位器RP1、NMOS场效应管Q1、NPN型三极管Q2和二极管D1;
[0024]其中,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的负极连接;
[0025]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地电容C1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交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并接地,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2与所述电位
器RP1的3号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P1的1号引脚接地,所述电位器RP1的2号引脚与所述接地电容C2连接。
[0026]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电桥D2、整流电桥D3和电容C3;
[0027]所述整流电桥D2的1号引脚分别与所述整流电桥D3的1号引脚和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整流电桥D2的2号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1的副边的一端和整流电桥D3的4号引脚连接,所述整流电桥D2的3号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整流电桥D2的4号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1的副边的另一端和整流电桥D3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整流电桥D3的3号引脚与接地电容C2连接。
[0028]在本实施例中,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流经过变压器T1降压后,经过整流模块后输出至稳压输出模块,并且在交流电流正常输入时,产生电压经过电位器RP1分压至NPN型三极管Q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交直流输入模块、整流模块和稳压输出模块;所述交直流输入模块包括变压器T1、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位器RP1、NMOS场效应管Q1、NPN型三极管Q2和二极管D1;其中,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的一端与交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地电容C1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交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并接地,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2与所述电位器RP1的3号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P1的1号引脚接地,所述电位器RP1的2号引脚与所述接地电容C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源的电压有效值为220V,所述直流电源为12V蓄电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电桥D2、整流电桥D3和电容C3;所述整流电桥D2的1号引脚分别与所述整流电桥D3的1号引脚和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波龙永庆宗瑞朝雷建平熊连平苏德翔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康特电子高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