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5163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其结构包括:检测部、连接架、控制按键、把手、线缆,控制按键安设在把手的表面,把手内部电路与线缆通过焊接固定,检测部通过连接架与把手相连接,且检测部与把手通过电连接,用户可通过设有加热盘与摄像头进行配合,对摄像头贴合在第一底座的镜片进行加热,通过预热的方式减少温差引起的雾气,提高摄像头的可视度,且日常使用的时候第一底座能够作为摄像头与补光灯板的连接,对二者进行导热,提高长时间使用的散热效果,用户可通过设有的移动刷与外环的滑槽进行配合,当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间距改变的时候改变刷辊的位置,进而能够使刷辊对摄像头表面清洁。摄像头表面清洁。摄像头表面清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耳鼻喉内窥镜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光学设备,能对鼻腔、咽喉部位进行详细检查,采用高亮度LED光源,导光纤维照明,亮度强,观察景物清晰。
[0003]现有技术有以下不足:内窥镜摄像头在进入患者体内操作时,由于体内外的温度差,部分水蒸气遇到冷的腔镜镜头后非常容易凝聚,形成一层雾,从而影响术野在显示器上的清晰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以解决现有内窥镜摄像头在进入患者体内操作时,由于体内外的温度差,部分水蒸气遇到冷的腔镜镜头后非常容易凝聚,形成一层雾,从而影响术野在显示器上的清晰度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其结构包括:检测部、连接架、控制按键、把手、线缆,所述控制按键安设在把手的表面,所述把手内部电路与线缆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检测部通过连接架与把手相连接,且检测部与把手通过电连接,所述连接架嵌套在把手的前端;所述检测部包括显像管、清理架、外管、转接头,所述显像管嵌套在外管的内壁,所述清理架安装在显像管与外管的端口之间,所述转接头与外管的底部形成一体结构,所述显像管 贯穿转接头的中心。
[0006]作为优选,所述显像管包括补光灯板、加热盘、摄像头、第一底座、第一管体,所述补光灯板贴合在底座的凹槽内,所述加热盘固定在底座的底部边缘,所述摄像头嵌套在底座的通槽内,所述第一底座与第一管体紧密扣合,所述第一管体外表面与外管内壁活动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外管包括防护环、第二管体、操作外管、活动内管、定位管,所述防护环嵌套在第二管体的管口处,所述第二管体与操作外管的连接处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操作外管通过活动内管与定位管活动连接。
[0008]作为优选,所述清理架包括移动刷、外环、限位耳、滑槽、内环,所述限位耳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移动刷与滑槽活动连接,所述外环通过内环与摄像头外沿活动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刷包括刷辊、架体、第一卡位轴、支撑耳、第二卡位轴、弹环,所述刷辊安装在架体之间,所述第一卡位轴贯穿刷辊的中心,且凸出架体两侧,所述第一卡位轴两端与限位耳内部的滑槽活动连接,所述架体底部设有支撑耳,且支撑耳两侧的内槽与第二卡位轴相连接,所述弹环嵌套在支撑耳的内槽并与第二卡位轴相贴合。
[0010]作为优选,所述摄像头的镜片凸出第一底座的表面,且与外环表面保持平齐,便于刷辊的贴合清洁。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管体长度大于第一管体的长度,第二管体能够对第一管体内部的摄像头表面进行保护,避免在移动的时候与检测部位接触影响镜头清洗度。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管体设有与第二卡位轴相互嵌套的活动孔,能够对移动刷进行控制。
[0013]作为优选,所述加热盘采用低功率加热丝,体积小且温升快能够对摄像头镜片加热避免水汽产生。
[0014]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有加热盘与摄像头进行配合,对摄像头贴合在第一底座的镜片进行加热,通过预热的方式减少温差引起的雾气,提高摄像头的可视度,且日常使用的时候第一底座能够作为摄像头与补光灯板的连接,对二者进行导热,提高长时间使用的散热效果,同时通过设有的移动刷与外环的滑槽进行配合,当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间距改变的时候改变刷辊的位置,进而能够使刷辊对摄像头表面清洁,在检测遇到镜片污染的时候便可快速清楚污物,使用更为便捷。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检测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显像管的内部详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外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清理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刷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检测部

1、连接架

3、控制按键

5、把手

7、线缆

9、显像管

a、清理架

c、外管

e、转接头

g、补光灯板

a2、加热盘

a4、摄像头

a6、第一底座

a8、第一管体

a10、防护环

e1、第二管体

e3、操作外管

e5、活动内管

e7、定位管

e9、移动刷

301、外环

303、限位耳

305、滑槽

307、内环

309、刷辊

3011、架体

3013、第一卡位轴

3015、支撑耳

3017、第二卡位轴

3019、弹环

30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3]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

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检测部1、连接架3、控制按键5、把手7、线缆9,所述控制按键5安设在把手7的表面,所述把手7内部电路与线缆9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检测部1通过连接架3与把手7相连接,且检测部1与把手7通过电连接,所述连接架3嵌套在把手7的前端;所述检测部1包括显像管a、清理架c、外管e、转接头g,所述显像管a嵌套在外管e的内壁,所述清理架c安装在显像管a与外管e的端口之间,所述转接头g与外管e的底部形成一
体结构,所述显像管a 贯穿转接头g的中心。
[0024]所述显像管a包括补光灯板a2、加热盘a4、摄像头a6、第一底座a8、第一管体a10,所述补光灯板a2贴合在底座a8的凹槽内,所述加热盘a4固定在底座a8的底部边缘,所述摄像头a6嵌套在底座a8的通槽内,所述第一底座a8与第一管体a10紧密扣合,所述第一管体a10外表面与外管e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加热盘a4采用低功率加热丝,体积小且温升快能够对摄像头a6镜片加热避免水汽产生,所述摄像头a6的镜片凸出第一底座a8的表面,且与外环303表面保持平齐,便于刷辊3011的贴合清洁。
[002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特征是:用户可通过设有加热盘a4与摄像头a6进行配合,对摄像头a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其结构包括:检测部(1)、连接架(3)、控制按键(5)、把手(7)、线缆(9),所述控制按键(5)安设在把手(7)的表面,所述把手(7)内部电路与线缆(9)通过焊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1)通过连接架(3)与把手(7)相连接,且检测部(1)与把手(7)通过电连接,所述连接架(3)嵌套在把手(7)的前端;所述检测部(1)包括显像管(a)、清理架(c)、外管(e)、转接头(g),所述显像管(a)嵌套在外管(e)的内壁,所述清理架(c)安装在显像管(a)与外管(e)的端口之间,所述转接头(g)与外管(e)的底部形成一体结构,所述显像管(a) 贯穿转接头(g)的中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像管(a)包括补光灯板(a2)、加热盘(a4)、摄像头(a6)、第一底座(a8)、第一管体(a10),所述补光灯板(a2)贴合在底座(a8)的凹槽内,所述加热盘(a4)固定在底座(a8)的底部边缘,所述摄像头(a6)嵌套在底座(a8)的通槽内,所述第一底座(a8)与第一管体(a10)紧密扣合,所述第一管体(a10)外表面与外管(e)内壁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e)包括防护环(e1)、第二管体(e3)、操作外管(e5)、活动内管(e7)、定位管(e9),所述防护环(e1)嵌套在第二管体(e3)的管口处,所述第二管体(e3)与操作外管(e5)的连接处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操作外管(e5)通过活动内管(e7)与定位管(e9)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火旺郜儒柳岸彭亚张永全卿翔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