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及注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4575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及注塑方法,用于生产环形注塑产品,模具包括进料流道、成型腔和溢料腔,成型腔为环形,进料流道与成型腔的衔接面为第一弧形面,溢料腔与成型腔的衔接面为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的中心线、第二弧形面的中心线相互重合并且同时穿过成型腔的中心点,第一弧形面和/或第二弧形面的中心线将成型腔分成第一成型流道和第二成型流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成型腔注入塑料流体的一端的对侧设置溢料腔,使得来自两个不同流道方向的塑料流体汇聚在溢料腔中,并且当完全填充完成型腔和溢料腔时,两股塑料流体所汇合形成的熔接线位于溢料腔中,避免在环形注塑产品的本体上出现熔接线,提高产品的塑料结合力,提升品质。提升品质。提升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及注塑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塑料注塑
,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及注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发动机的通油管中,会应用一种环形的油切,起到油封的作用。而汽车发动机需要维持长时间的运行,且内部的机油温度高,因此对于环形油切的可靠性要求很高,需要在高温环境下保证长期使用不开裂、不变形,尺寸稳定。
[0003]目前在生产环形注塑产品时,由于存在两条注塑流道,当不同方向的塑料流体汇合时会形成熔接线,熔接线区域的机械强度会比非熔接线区域的强度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熔接线位置的两股塑料在冷却的过程中,两股塑料之间会有困气,困气会阻挠聚合物分子的缠绕效应,造成分子链之间彼此分离,所以环形注塑产品上的熔接线会影响整体受力情况,无法满足高强度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及注塑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环形塑料产品容易出现熔接线而导致结合力差等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用于生产环形注塑产品,包括进料流道、成型腔和溢料腔,所述成型腔为环形,所述进料流道与所述成型腔的衔接面为第一弧形面,所述溢料腔与所述成型腔的衔接面为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中心线相互重合并且同时穿过所述成型腔的中心点,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或第二弧形面的中心线将所述成型腔分成第一成型流道和第二成型流道,分别从所述第一成型流道和第二成型流道流动的两股塑料流体所汇合形成的熔接线位于溢料腔中。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料腔包括第一倾斜部和第一平流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与所述成型腔衔接,所述第一平流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部衔接,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上型面与所述成型腔的外沿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下型面与其上型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倾斜部沿着塑料流体流动的方向呈单面垂直的发散状类四棱台构造。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部下型面与上型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60
°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流部的自由端的外型面为半圆弧形面。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料腔体积为所述成型腔体积的1.3~2.5倍。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部体积为所述第一平流部体积的0.2~0.7倍。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料腔的总长度为所述成型腔最大外径的1.1~1.8倍。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料腔的上腔壁设有若干个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中心点形成的队列形状与所述熔接线的垂直投影线重合。
[00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注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向所述进料流道内注入塑料流体;
[0015]使塑料流体分别流入第一成型流道和第二成型流道;
[0016]两股塑料流体先倾斜流下溢料腔,在填充满溢料腔的过程中,将最初至少一部分位于成型腔空间内的熔接线移动至溢料腔中。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两股塑料流体汇合并初步形成熔接线时,逐个或者全部将排气孔连接负压,抽离溢料腔内的空气。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及注塑方法,通过在成型腔注入塑料流体的一端的对侧设置溢料腔,使得来自两个不同流道方向的塑料流体汇聚在溢料腔中,并且当完全填充完成型腔和溢料腔时,两股塑料流体所汇合形成的熔接线位于溢料腔中,避免在环形注塑产品的本体上出现熔接线,提高产品的塑料结合力,提升品质。
附图说明
[0020]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中隐藏上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利用本专利技术模具注塑出来的总体注塑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利用本专利技术模具注塑出来的总体注塑结构正视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隐藏了左侧的注塑结构。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中下模的俯视图,图中隐藏了左侧的注塑结构。
[0027]图7是在图6中沿A

A线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第一方面,参照图1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用于生产环形注塑产品40,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包括进料流道10、成型腔20和溢料腔30,成型腔20为环形,需要注意的是,成型腔20至少一部分是一整个环形结构,还可以在环形结构的基础上有其他构造,例如在环形结构的上表面设有直径更小的圆环,但是其他构造不影响双流道的塑料结合,因此本实施例只以基本的整个环形结构作说明。
[0031]进料流道10与成型腔20的衔接面为第一弧形面11,溢料腔30与成型腔20的衔接面为第二弧形面31,第一弧形面11的中心线、第二弧形面31的中心线相互重合并且同时穿过成型腔20的中心点,即选择成型腔20的一条中轴线,此中轴线自然穿过其环形的中心点,这一中轴线与成型腔20的两个交点呈180
°
,这两个交点分别为第一弧形面11、第二弧形面31在垂直投影下所示弧线的中心点,其中,第一弧形面11投影所得弧线比第二弧形面31投影所得弧线长。
[0032]第一弧形面11和/或第二弧形面31的中心线将成型腔20分成第一成型流道21和第二成型流道22,分别从第一成型流道21和第二成型流道22流动的两股塑料流体所汇合形成的熔接线50位于溢料腔30中。
[0033]当塑料流体从进料流道10流进成型腔20时,会分别沿着第一成型流道21和第二成型流道22分流,并在第二弧形面31处慢慢相聚,但由于溢料腔30的存在,实际上两个不同流道方向的塑料流体会分别溢进溢料腔30中,且第二弧形面31投影所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用于生产环形注塑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流道、成型腔和溢料腔,所述成型腔为环形,所述进料流道与所述成型腔的衔接面为第一弧形面,所述溢料腔与所述成型腔的衔接面为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中心线相互重合并且同时穿过所述成型腔的中心点,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或第二弧形面的中心线将所述成型腔分成第一成型流道和第二成型流道,分别从所述第一成型流道和第二成型流道流动的两股塑料流体所汇合形成的熔接线位于溢料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料腔包括第一倾斜部和第一平流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与所述成型腔衔接,所述第一平流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部衔接,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上型面与所述成型腔的外沿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下型面与其上型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倾斜部沿着塑料流体流动的方向呈单面垂直的发散状类四棱台构造。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部下型面与上型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60
°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双流道塑料结合力的模具,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斌唐贵炯刘峰肖文进周盛喜罗礼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超腾精密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