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缸体和液压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4045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压缸体和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缸体包括:油路主体(101)、油路上盖(102)以及油路下盖(103);所述油路主体(101)内形成有贯穿所述油路主体(101)的液压油腔,所述液压油腔内设置有活塞(13),所述活塞(13)将所述液压油腔分成所述第一液压油腔(11)和所述第二液压油腔(12),所述活塞(13)连接有活塞杆(60);所述油路上盖(102)密封于所述液压油腔的上端,所述油路下盖(103)密封于所述液压油腔的下端,所述活塞杆(60)穿过所述油路上盖(102)与所述活塞(13)连接;该液压缸体的活塞向两个方向移动均能够实现向负载油腔供油,从而提高了供油速度。从而提高了供油速度。从而提高了供油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压缸体和液压千斤顶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缸体和液压千斤顶。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的液压千斤顶是由千斤顶内两个区的油液互相转换,带动伸缩杆做往返运动,通过单向阀及截面差,实现千斤顶的功能。一般液压千斤顶,只通过单活塞下压,实现重物的提升,但是由于该结构的限制,活塞只有下压重物才有提升行程,活塞上抬无提升行程。同时现千斤顶支撑块固定,若重物离支撑块太远,将导致千斤顶未支撑到重物或者提升行程大部分浪费在空行程上面。
[0003]因此现有的液压千斤顶在结构和液压油路系统上均存在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用于安装于油筒内,所述液压缸体两端的空间分别是负载油腔和储备油腔,所述负载油腔和所述储备油腔相对密封,所述液压缸体包括:油路主体、油路上盖以及油路下盖;
[0005]所述油路主体内形成有贯穿所述油路主体的液压油腔,所述液压油腔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液压油腔分成所述第一液压油腔和所述第二液压油腔,所述活塞连接有活塞杆;
[0006]所述油路上盖密封于所述液压油腔的上端,所述油路下盖密封于所述液压油腔的下端,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油路上盖与所述活塞连接;
[0007]所述第一液压油腔具有第一油口,所述第二液压油腔具有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均与所述负载油腔单向连通,并使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均能够向所述负载油腔单向流通;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均与所述储备油腔单向连通,并使所述储备油腔能够分别向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单向流通;
[0008]所述活塞的往复移动,能够改变所述第一液压油腔和所述第二液压油腔的容积,以使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中的一者向所述负载油腔输送液压油,同时另一者从所述储备油腔吸油。
[0009]该液压缸体的活塞向两个方向移动均能够实现向负载油腔供油,从而提高了供油速度。
[0010]可选的,所述液压缸体具有卸油管路,所述卸油管路连通所述负载油腔和所述储备油腔,所述卸油管路上设置有卸油开关,所述卸油开关能够控制所述卸油管路的打开和关闭。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油口通过第一进油路与所述储备油腔连通,并通过第一出油路与所述负载油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油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出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0012]所述第二油口通过第二进油路与所述储备油腔连通,并通过第二出油路与所述负载油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油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出油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油路形成于所述油路上盖,所述第一出油路和所述第二进油路均形成于所述油路主体,所述第二出油路形成于所述油路下盖;所述卸油管路形成于所述油路主体。
[0014]可选的,所述油路主体的上端形成有第一沉槽,所述油路主体的下端形成有第二沉槽,所述油路上盖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槽内,所述油路下盖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沉槽内;
[0015]所述第一出油路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一沉槽内,所述第二进油路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沉槽内。
[00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压千斤顶,包括:
[0017]外油筒,所述外油筒上设置有手柄;
[0018]内油筒,外油筒套设于所述内油筒外,并能够相对所述内油筒移动,所述外油筒和所述内油筒限定出储备油腔;
[0019]本技术的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设置于所述内油筒内,并能够沿所述内油筒的轴向密封移动,所述液压缸体的两端分别为负载油腔和所述储备油腔;
[0020]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以使所述手柄能够通过所述活塞杆带动所述活塞往复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液压油腔和所述第二液压油腔的容积,从而使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中的一者向所述负载油腔输送液压油,同时另一者从所述储备油腔吸油。
[0021]可选的,所述外油筒设置有油筒盖,所述油筒盖密封设置于所述外油筒的顶部,所述手柄铰接于所述油筒盖,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油筒盖与所述手柄铰接。
[0022]可选的,所述外油筒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油筒的底部,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内油筒外,并能够沿所述内油筒的外壁密封滑动。
[0023]可选的,所述套筒的内壁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与所述套筒同轴设置,并相对所述套筒固定,所述套筒套在所述内油筒的外壁,并能够相对所述内油筒的轴向移动。
[0024]可选的,所述内油筒的底部设置有底座密封体,所述底座密封体密封所述内油筒的底部;所述内油筒的顶部位于所述油筒盖的下方,并在所述外油筒的内腔敞开。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液压油路系统的原理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液压千斤顶在第一剖切面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3是图2在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液压千斤顶在第二剖切面的局部剖视图;
[0029]图5是图4在B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液压缸体与活塞杆等部件装配的俯视图;
[0031]图7是图6沿A

A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8是图6沿B

B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9和图10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油路主体在不同摆放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34]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组件在外油筒安装的爆炸示意图;
[0035]图12和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组件在外油筒安装的剖视图;
[0036]图14和图1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组件在外油筒安装的,其中插销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
[0037]图1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滑块和顶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1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液压千斤顶作为手动绞盘使用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
[0040]10

液压缸体;11

第一液压油腔;12

第二液压油腔;13

活塞;
[0041]111

第一进油路;112

第一出油路;113

第一单向阀;114

第二单向阀;115

第一过载保护油路;1151

第一压力单向阀;121

第二进油路;122

第二出油路;123

第三单向阀; 124

第四单向阀;125

第二过载保护油路;1251

第二压力单向阀;
[0042]10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缸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体(10)用于安装于油筒内,所述液压缸体(10)两端的空间分别是负载油腔(20)和储备油腔(30),所述负载油腔(20)和所述储备油腔(30)相对密封,所述液压缸体(10)包括:油路主体(101)、油路上盖(102)以及油路下盖(103);所述油路主体(101)内形成有贯穿所述油路主体(101)的液压油腔,所述液压油腔内设置有活塞(13),所述活塞(13)将所述液压油腔分成第一液压油腔(11)和第二液压油腔(12),所述活塞(13)连接有活塞杆(60);所述油路上盖(102)密封于所述液压油腔的上端,所述油路下盖(103)密封于所述液压油腔的下端,所述活塞杆(60)穿过所述油路上盖(102)与所述活塞(13)连接;所述第一液压油腔(11)具有第一油口,所述第二液压油腔(12)具有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均与所述负载油腔(20)单向连通,并使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均能够向所述负载油腔(20)单向流通;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均与所述储备油腔(30)单向连通,并使所述储备油腔(30)能够分别向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单向流通;所述活塞(13)的往复移动,能够改变所述第一液压油腔(11)和所述第二液压油腔(12)的容积,以使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中的一者向所述负载油腔(20)输送液压油,同时另一者从所述储备油腔(30)吸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缸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体(10)具有卸油管路(21),所述卸油管路(21)连通所述负载油腔(20)和所述储备油腔(30),所述卸油管路(21)上设置有卸油开关(211),所述卸油开关(211)能够控制所述卸油管路(21)的打开和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缸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口通过第一进油路(111)与所述储备油腔(30)连通,并通过第一出油路(112)与所述负载油腔(20)连通,所述第一进油路(111)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13),所述第一出油路(112)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14);所述第二油口通过第二进油路(121)与所述储备油腔(30)连通,并通过第二出油路(122)与所述负载油腔(20)连通,所述第二进油路(121)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23),所述第二出油路(122)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12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缸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路(111)形成于所述油路上盖(102),所述第一出油路(112)和所述第二进油路(121)均形成于所述油路主体(101),所述第二出油路(122)形成于所述油路下盖(103);所述卸油管路(21) 形成于所述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勇勇杜新法王松峰阮彬豪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天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