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402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包括迷宫测量腔和设置在所述迷宫测量腔内的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第三发射管和接收管;所述第一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所述三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三发射管一接收管组成的三光路组合结构,通过前后向红外管散射配合蓝光收发能够达到识别出不同颜色的烟雾颗粒、水雾、灰尘等非较易引起报警器误报的因素,减少报警器误报频率,提高报警器可信度。提高报警器可信度。提高报警器可信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


[0001]本技术涉及感烟探测器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

技术介绍

[0002]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感烟探测器有离子感烟探测器和光电感烟探测器两种。离子感烟探测器对各种明火烟雾探测效果较好,对阴燃火烟雾也能探测,但由于它容易受环境影响,误报警率较高,且含有低能量的污染源,无法满足对产品绿色环保的要求,基本已被光电感烟探测器取代。
[0003]目前,光电烟感产品大部分使用的技术是单光源或者双光路测量烟雾,单光源或双光路可简单的判断黑白烟的浓度值,但对于灰尘、水汽或油烟等复杂环境下则无法做出判断,无法满足对产品稳定性及可靠性的要求。
[0004]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包括迷宫测量腔和设置在所述迷宫测量腔内的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第三发射管和接收管;
[0008]所述第一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
[0009]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0010]所述三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0011]基于上述,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第三发射管均由单独的控制开关控制启闭。r/>[0012]基于上述,所述前向光路为红外光路,其中一后向光路为红外光路,另一后向光路为蓝光光路。
[0013]基于上述,所述迷宫测量腔内设置平面式迷宫基座;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第三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横向安装在平面式迷宫基座的同一平面内的同一圆周上。
[0014]基于上述,对应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第三发射管分别设置有遮光板。
[0015]基于上述,所述迷宫测量腔内设置锥形迷宫基座;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第三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沿所述锥形迷宫基座的外缘竖向设置。
[0016]基于上述,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所述第三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的前端均安装透镜。
[0017]基于上述,所述接收管上安装有屏蔽罩。
[0018]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
[0019]1、本技术采用三发射管一接收管组成的三光路组合结构,通过前后向红外管散射配合蓝光收发能够达到识别出不同颜色的烟雾颗粒、水雾、灰尘等非较易引起报警器误报的因素,减少报警器误报频率,提高报警器可信度;
[0020]2、本技术可以采用平面式的结构设计,也可以采用立体式的结构设计,其中,立体式的结构设计中,所有收发管不在一个平面,所有收发管大致对准一个中心点方位即可,无需设置挡板等其他组件。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中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中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的立式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中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的立式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0024]图中:1、第一发射管;2、第二发射管;3、第三发射管;4、接收管;5、迷宫基座;6、遮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包括迷宫测量腔和设置在所述迷宫测量腔内的第一发射管1、第二发射管2、第三发射管3和接收管4;
[0028]所述第一发射管1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4的光轴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
[0029]所述第二发射管2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4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0030]所述三发射管3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4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射管1发射红外光,所述第二发射管2发射红外光,所述第三发射管3发射蓝色可见光;蓝色可见光对火灾早期的烟雾颗粒和粒径小于0.4 微米粒子的明火响应灵敏,红外光对木材、绵绳阴燃产生的灰白烟响应灵敏,通过前后向红外管散射配合蓝光收发能够达到识别出不同颜色的烟雾颗粒、水雾、灰尘等非较易引起报警器误报的因素,减少报警器误报频率,提高报警器可信度。
[0032]具体的,所述第一发射管1、所述第二发射管2和所述第三发射管3均由单独的控制开关控制启闭。使用时,根据不同需要,可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共同使用。
[0033]工作原理:
[0034]工作方式,3个发射管接替打光,互不干扰,一个时刻接收管只接收一个发射管打光经迷宫测量腔散射得到的返回光量,该光量经光电转换得到电流值,电流值经放大得到电压值,再经单片机AD采集得到数字值。
[0035]迷宫在无烟雾情况下,只开放前向红外光的发射管,当前向红外发射管检测到有烟雾的缓慢上升后,开启后向红外发射管和蓝光发射管,检测当前空气中的物质成分,根据前后向发射管及蓝光发射管开启后对比零点值得到的差值,来判断当前空气的杂质成分(黑白烟和水雾),实时调整不同的响应阈值,来实现精确判断,大大降低误报率,增加烟感的可靠性。
[0036]特别的,为了满足不同安装场所的需求,所述第一发射管1、所述第二发射管2、所
述第三发射管3和所述接收管4的前端均安装透镜。为了屏蔽外界电磁干扰,所述接收管上安装有屏蔽罩。
[0037]实施例2
[003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迷宫测量腔内设置平面式迷宫基座51;所述第一发射管1、所述第二发射管2和所述第三发射管3和所述接收管4横向安装在平面式迷宫基座5的同一平面内的同一圆周上。
[0039]为了防止光线干扰,对应所述第一发射管1、所述第二发射管2和所述第三发射管3分别设置有遮光板6。
[0040]实施例3
[004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迷宫测量腔内设置锥形迷宫基座52;所述第一发射管1、所述第二发射管2和所述第三发射管3和所述接收管4沿所述锥形迷宫基座的外缘竖向设置。
[0042]锥形迷宫基座52的立体式结构设计中,所有收发管不在一个平面,所有收发管大致对准一个中心点方位即可,无需设置挡板等其他组件。同时立式结构中收发管所指示的集中点在迷宫内部的正上方(即在收发管所在平面上方),而卧式结构中收发管所指示的集中点在迷宫内部的中间位置(即处于在收发管所在平面),当空气进入迷宫内部后,卧式结构的收发管因收发管的本体体积影响空气的正常流动,烟雾、水汽等颗粒物不能顺畅流通,而立式结构的收发管不影响空气的正常流通,可以保证产品的方位测试的高性能。
[0043]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包括迷宫测量腔和设置在所述迷宫测量腔内的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第三发射管和接收管;所述第一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钝角,构成前向光路;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所述三发射管的光轴与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为锐角,构成后向光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第三发射管均由单独的控制开关控制启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光路为红外光路,其中一后向光路为红外光路,另一后向光路为蓝光光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测量腔内设置平面式迷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传伟牛小民申冬冬陶超赵亚楠
申请(专利权)人: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