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内部连接有内置钢筋,且板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衔接槽,并且第二衔接槽的外侧设置有同样开设在板体下端面的第一衔接槽;连接组件,其一体化固定连接在板体的上端面,所述连接组件的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箍筋,所述连接组件由安装板、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构成;第一桁架,其焊接连接在箍筋的左侧上端,所述箍筋的右侧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第二桁架。该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对第一桁架的限位效果更好,且在保持强度的前提下减小了板体的自重,同时具备较好的连接结构,减小了占用空间的浪费,解决了现有的叠合板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板即叠合楼板,是一种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而且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但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叠合板仍存在一些不足,就比如;
[0003]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开号为CN207700482U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技术方案要点为,括叠合板本体,叠合板本体内设有钢筋,钢筋靠近叠合板本体端部的部位,向叠合板本体顶面方向弯折,从叠合板本体顶面伸出后沿其长度方向延伸。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钢筋的两端从叠合板本体的顶面伸出,而不是从叠合板本体端部的侧壁伸出,因此,在预先生产叠合板时,用于生产叠合板的模具上不用开孔,从而能够提高模具的通用性,利用叠合板生产的标准化;另一方面,由于钢筋位于叠合板的上方,因此,在安装叠合板时,也便于错位避开用于支撑叠合板的支座梁上的箍筋,使安装操作更简便。
[0004]但是上述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其不具备较好的连接结构,导致在叠合板体时存在间隙,占用空间较大,进而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叠合板不具备较好的连接结构,导致在叠合板体时存在间隙,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包括:
[0007]板体,所述板体的内部连接有内置钢筋,且板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衔接槽,并且第二衔接槽的外侧设置有同样开设在板体下端面的第一衔接槽;
[0008]连接组件,其一体化固定连接在板体的上端面,所述连接组件的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箍筋,且箍筋的上端内侧面焊接固定连接有压杆;
[0009]第一桁架,其焊接连接在箍筋的左侧上端,所述箍筋的右侧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第二桁架。
[0010]优选的,所述内置钢筋的左右两端呈“L”字型结构设置并凸出于板体的上端面设置,且内置钢筋在板体的内部从前至后等间距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衔接槽关于板体的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且板体通过第一衔接槽与内置钢筋构成嵌套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由安装板、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构成;
[0013]安装板,其一体化固定连接在板体的上端面;
[0014]第一固定块,其固定连接在安装板的上端面左侧位置;
[0015]第二固定块,其固定连接在安装板的上端面右侧位置。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横截面均呈“U”字型设置。
[0017]优选的,所述箍筋的竖截面呈“V”字型设置,且箍筋的左右两侧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的内部。
[0018]优选的,所述第二衔接槽均匀开设在板体的下端面,且第二衔接槽与安装板上下一一对应设置。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对第一桁架的限位效果更好,且在保持强度的前提下减小了板体的自重,同时具备较好的连接结构,减小了占用空间的浪费,解决了现有的叠合板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0020]1、设有箍筋、第一桁架和连接组件,通过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横截面均呈“U”字型设置,且箍筋的左右两侧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的内部,并且箍筋的竖截面呈“V”字型设置,通过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对箍筋、第一桁架和第二桁架起到限位的效果,提高了实用性;
[0021]2、设有板体、第二衔接槽和连接组件,通过第二衔接槽均匀开设在板体的下端面,且第二衔接槽与安装板上下一一对应设置,当对板体单体进行叠放时,连接组件嵌入第二衔接槽内部,减小板体单体之间的间隙,减小了占用空间,同时第二衔接槽开设在板体下端,在保持强度的前提下减小了板体的自重,使实用性更佳;
[0022]3、设有板体、内置钢筋和第一衔接槽,通过内置钢筋与第一衔接槽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板体单体之间通过第一衔接槽与内置钢筋构成嵌套连接,在转运该叠合板时,便于叠放板体,使上方的板体不会直接挤压下方的内置钢筋,连接效果更好,解决了现有的叠合板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板体与第一衔接槽连接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板体;2、内置钢筋;3、第一衔接槽;4、连接组件;401、安装板;402、第一固定块;403、第二固定块;5、箍筋;6、压杆;7、第一桁架;8、第二桁架;9、第二衔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请参阅图1
‑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包括:板体1的内部连接有内置钢筋2,且板体1的下端开设有第二衔接槽9,并且第二衔接槽9的外侧设置有同样开设在板体1下端面的第一衔接槽3,连接组件4一体化固定连接在板体1的上端
面,连接组件4的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箍筋5,且箍筋5的上端内侧面焊接固定连接有压杆6,第一桁架7焊接连接在箍筋5的左侧上端,箍筋5的右侧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第二桁架8,如图1和图2中所示,通过第二衔接槽9均匀开设在板体1的下端面,且第二衔接槽9与安装板401上下一一对应设置,当对板体1单体进行叠放时,连接组件4嵌入第二衔接槽9内部,减小板体1单体之间的间隙,减小了占用空间,同时第二衔接槽9开设在板体1下端,减小了板体1的自重。
[0030]在使用该降低自重的叠合板时,首先结合图1与图2中所示,通过内置钢筋2的左右两端呈“L”字型结构设置并凸出于板体1的上端面设置,且内置钢筋2在板体1的内部从前至后等间距设置,内置钢筋2不从板体1的侧壁伸出,因此,在预先生产该叠合板时,用于生产的模具上不用开孔,从而便于提高模具的通用性,同时通过第一衔接槽3关于板体1的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且内置钢筋2与第一衔接槽3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板体1单体之间通过第一衔接槽3与内置钢筋2构成嵌套连接,在转运该叠合板时,便于叠放,使上方的板体1不会直接挤压下方的内置钢筋2;
[0031]具体的如图1、图3和图4中所示,通过连接组件4由安装板401、第一固定块402和第二固定块403构成,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内部连接有内置钢筋,且板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衔接槽,并且第二衔接槽的外侧设置有同样开设在板体下端面的第一衔接槽;连接组件,其一体化固定连接在板体的上端面,所述连接组件的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箍筋,且箍筋的上端内侧面焊接固定连接有压杆;第一桁架,其焊接连接在箍筋的左侧上端,所述箍筋的右侧上端焊接固定连接有第二桁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钢筋的左右两端呈“L”字型结构设置并凸出于板体的上端面设置,且内置钢筋在板体的内部从前至后等间距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自重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槽关于板体的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且板体通过第一衔接槽与内置钢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吉龙,郑翔,陶池,张颖,冯健,
申请(专利权)人:泸州临港工业化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