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包括三管多谐振荡器、光电驱动模块和检测模块;三管多谐振荡器,用于产生交变的方波信号;光电驱动模块,用于匹配两者之间不同的工作电源电压,驱动检测模块和待测EMI电感;检测模块,用于通过灯泡的亮与灭,来检测所连接待测EMI电感一次侧与二次侧的端口是否为同名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能够快速判断EMI电感同名端,对操作人员的电工理论和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不需要频繁地拆线和接线,其检测效率会大大提高,非常有利于EMI电感批量的生产、使用和维护。使用和维护。使用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EMI电感的电子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设备、计算机与家用电器的大量涌现和广泛普及,电网噪声干扰日益严重,已成为一种公害;EMI(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滤波器是应对这一公害的有效利器而被广泛普及,其中EMI电感是一种共模电感,是成就EMI滤波器的核心器件,在批量的生产、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判断EMI电感同名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003]专利技术人在实施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判断EMI电感同名端的现有技术对操作人员的电工理论和操作技能有着较高要求,需要借助诸如交流电源、直流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或示波器等仪器设备,需要频繁地拆线和接线,特别是遇到不同功率或不同工作电压的EMI电感进行测试时,采用现有技术的装置就显得效率低下,因此非常不利于批量的生产、使用和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具体技术方案是,
[0005]包括三管多谐振荡器、光电驱动模块和检测模块;
[0006]所述三管多谐振荡器,是一种包含三个三极管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用于产生交变的方波信号;包括偏置电阻R1、偏置电阻R2、充放电电阻R3、偏置电阻R4、充放电电阻R5、充放电电阻R6、充放电电容C1、充放电电容C2、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均为NPN型三极管,其中,偏置电阻R1的一端、偏置电阻R2的一端和充放电电阻R3的一端与电源VCC1相连,三极管Q1的基极和偏置电阻R4的一端与偏置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偏置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充放电电容C2的一端与充放电电阻R3的另一端相连,充放电电容C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充放电电容C1一端与充放电电阻R5的一端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充放电电容C1的另一端与充放电电阻R6的一端相连,偏置电阻R4的另一端、充放电电阻R5的另一端、充放电电阻R6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GND1相连,三极管的Q3的集电极设置为端口Sm;
[0007]所述光电驱动模块,用于传递、隔离所述三管多谐振荡器与所述检测模块之间的电信号,匹配两者之间不同的工作电源电压,驱动所述检测模块和待测EMI电感;包含限流电阻R7、光电耦合器U1和三极管Q4;所述光电耦合器U1为三极管型光电耦合器,所述三极管Q4为NPN型三极管;其中,光电耦合器U1一次侧内的二极管阳极与电源VCC1相连,光电耦合器U1一次侧内的二极管阴极与限流电阻R7的一端相连,限流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端口Sm
相连,光电耦合器U1二次侧内的三极管集电极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电源VCC2相连,光电耦合器U1二次侧内的三极管发射极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4的发射极设置为端口Sn,用于以开关信号的形式驱动检测模块;
[0008]所述检测模块,用于通过灯泡的亮与灭,来检测所连接待测EMI电感一次侧与二次侧的端口是否为同名端;包含灯泡D1、灯泡D2、限流电阻R11、限流电阻R22;所述限流电阻R11和限流电阻R22的阻值相等;其中,灯泡D1的一端和灯泡D2的一端与所述端口Sn相连,灯泡D1的另一端与设置的端口S_port1相连,灯泡D2的另一端与设置的端口P_port1相连,限流电阻R11的一端与设置的端口P_port2相连,限流电阻R22的一端与设置的端口S_port2相连,限流电阻R11的另一端和限流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地GND2相连;另外,端口P_port1和端口P_port2分别用于连接待测EMI电感一次侧两个端口,端口S_port1和端口S_port2分别用于连接待测EMI电感二次侧两个端口。
[0009]进一步地,所述灯泡D1、灯泡D2至少一个替换为由两个反并联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指示灯。
[0010]进一步地,所述限流电阻R11、限流电阻R22均替换为等效的可调电阻。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Q4对应地替换为等效的达林顿三极管。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的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能够快速判断EMI电感同名端,对操作人员的电工理论和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不需要频繁地拆线和接线,特别是遇到不同功率或不同工作电压的EMI电感进行测试时,其检测效率会大大提高,非常有利于EMI电感批量的生产、使用和维护。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典型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替换所述灯泡另一方案。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三管多谐振荡器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光电驱动模块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检测EMI电感同名端接法一个局部等效运行电路示意图。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检测EMI电感同名端接法另一个局部等效运行电路示意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检测EMI电感异名端接法一个局部等效运行电路示意图。
[0020]图8为本专利技术检测EMI电感异名端接法另一个局部等效运行电路示意图。
[0021]图9为本专利技术替换所述限流电阻另一方案。
[0022]图10为本专利技术替换所述三极管Q4的另一方案。
[0023]图11为本专利技术检测EMI电感同名端接法的一个具体实例。
[0024]图12为本专利技术检测EMI电感异名端接法的一个具体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6]如附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典型示意图,包括三管多谐振荡器、光电驱动模块和检测模块;
[0027]所述三管多谐振荡器,是一种包含三个三极管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用于产生交变的方波信号;包括偏置电阻R1、偏置电阻R2、充放电电阻R3、偏置电阻R4、充放电电阻R5、充放电电阻R6、充放电电容C1、充放电电容C2、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均为NPN型三极管,其中,偏置电阻R1的一端、偏置电阻R2的一端和充放电电阻R3的一端与电源VCC1相连,三极管Q1的基极和偏置电阻R4的一端与偏置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偏置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充放电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三管多谐振荡器实现的EMI电感同名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管多谐振荡器、光电驱动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三管多谐振荡器,是一种包含三个三极管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用于产生交变的方波信号;包括偏置电阻R1、偏置电阻R2、充放电电阻R3、偏置电阻R4、充放电电阻R5、充放电电阻R6、充放电电容C1、充放电电容C2、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均为NPN型三极管,其中,偏置电阻R1的一端、偏置电阻R2的一端和充放电电阻R3的一端与电源VCC1相连,三极管Q1的基极和偏置电阻R4的一端与偏置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偏置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充放电电容C2的一端与充放电电阻R3的另一端相连,充放电电容C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充放电电容C1一端与充放电电阻R5的一端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充放电电容C1的另一端与充放电电阻R6的一端相连,偏置电阻R4的另一端、充放电电阻R5的另一端、充放电电阻R6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GND1相连,三极管的Q3的集电极设置为端口Sm;所述光电驱动模块,用于传递、隔离所述三管多谐振荡器与所述检测模块之间的电信号,匹配两者之间不同的工作电源电压,驱动所述检测模块和待测EMI电感;包含限流电阻R7、光电耦合器U1和三极管Q4;所述光电耦合器U1为三极管型光电耦合器,所述三极管Q4为NPN型三极管;其中,光电耦合器U1一次侧内的二极管阳极与电源VCC1相连,光电耦合器U1一次侧内的二极管阴极与限流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忠健,易文静,蒋新春,祝心成,张旭,李司城,常加冕,廖无限,周铭锋,刘益含,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