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包括第一外墙体和第二外墙体,第一外墙体与第二外墙体相连接,第一外墙体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体,第二外墙体与第一外墙设置第一限位体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体,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之间连接有楼层单元;第一限位体包括第一外板与第一内板,第一外板与第一外墙体固定连接,第二限位体包括第二外板与第二内板,第二外板与第二外墙体固定连接,将楼层与外墙的节点设置在外墙的拼接处,利用第一外墙体固定第一限位体,第二外墙体固定第二限位体,然后通过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夹住楼层单元,并且对楼层单元进行支撑。该结构实现了轻钢房的模块化组装,组装时间缩短,提高了组装的效率。提高了组装的效率。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轻钢房
,具体地说,涉及拆装方便的轻钢房外墙与楼层面之间的节点。
技术介绍
[0002]轻钢墙体结构体系,由轻钢密肋梁柱及符合维护结构共同受力,各项物理性能指标卓越,施工周期短,保温效果好,是新型的绿色节能环保的建筑结构体系。由于轻钢腔体结构的诸多优点,轻钢房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由于现有的轻钢房需要现场搭建,所以需要大量的安装工人到建筑工地。工人到施工现场往返浪费较多时间,成本较高。
[0003]由于轻钢房建造会有多个楼层,不同楼层与外墙之间也会有连接节点。因此,外墙与楼层面之间的连接也是当今轻钢房建造的难点,尤其是集成化模块安装轻钢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专利技术一种框架式轻钢房外墙与楼层之间利用节点连接的方式。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墙体和第二外墙体,第一外墙体与第二外墙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外墙体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体,第二外墙体与第一外墙体设置第一限位体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体,所述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之间连接有楼层单元;所述第一限位体包括第一外板与第一内板,所述第一外板与第一外墙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体包括第二外板与第二内板,所述第二外板与第二外墙体固定连接。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外板靠近第二外墙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楼层单元紧贴第一固定板。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楼层单元包括第一楼层板和第二楼层板,第一楼层板和第二楼层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拉筋,第一楼层板与第一限位体固定连接设置,第二楼层板与第二限位体固定连接设置。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外板与第一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拉板,所述第一拉板设置在第一外板与第一内板靠近第二外墙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外板与第二内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拉板,所述第二拉板设置在第二外板与第二内板之间,所述第二拉板设置在第二外板与第二内板靠近第一外墙体的一端。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拉板与第一楼层板之间设置有余同,余同将第一拉板与第一楼层板固定连接设置;第二拉板与第二楼层板之间设置有余同,余同将第二拉板与第二楼层板固定连接设置。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外板与第一内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拉筋;所述第二外板与第二内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拉筋。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外墙体远离第一外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
粘附板,第二外墙体远离第二外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粘附板,所述第一粘附板表面涂敷有外墙面。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内板远离第一外板的一侧涂敷有内墙面;所述第二内板远离第二外板的一侧涂敷有内墙面。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楼层板远离第二楼层板的一侧设置有地面,所述第二楼层板远离第一楼层板的一侧设置有吊顶。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吊顶与第二楼层板之间设置有隔层。
[001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中将楼层与外墙的节点设置在外墙的拼接处,利用第一外墙体固定第一限位体,第二外墙体固定第二限位体,然后通过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夹住楼层单元,并且对楼层单元进行支撑。该结构实现了轻钢房的模块化组装,组装时间缩短,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的剖视图。
[0018]图2是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
[0020]如图1
‑
2所示,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包括第一外墙体301和第二外墙体 302,第一外墙体301与第二外墙体302相连接,所述第一外墙体301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体,第二外墙体302与第一外墙体301设置第一限位体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体,所述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之间连接有楼层单元;所述第一限位体包括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内板301b,所述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外墙体3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体包括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内板302b,所述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外墙体302固定连接。
[0021]根据轻钢房自身通过节点固定的需求以及结合我们模块化安装的特点,将楼层与外墙的节点设置在外墙的拼接处,利用第一外墙体301固定第一限位体,第二外墙体302固定第二限位体,然后通过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夹住楼层单元,并且对楼层单元进行支撑。该结构实现了轻钢房的模块化组装,组装时间缩短,提高了组装的效率,其次第二限位体对楼层单元施加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第二外墙体302对第二限位体施加一个朝向自身的拉力,该拉力与支撑力方向垂直,可以很好的保持第二限位体以及楼层单元的稳定性。为了更进一步稳定楼层单元,第一限位体对楼层单元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压力的施力方向与支撑力的施力方向相反,将楼层单元牢牢地夹在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之间。第一限位体依靠第一外墙体301施加一个拉力,避免第一限位体由第一外墙体302的表面脱离。
[002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楼层单元通过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对楼层单元实现了竖直方向自由度的限制,但是楼层单元水平方向的自由度仍然没有受到限制。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外板301a靠近第二外墙体302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固定板301e,述第一固定板301e设置在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外墙301 之间,楼层单元紧贴第一固定板301e。通过该优选的技术方案可知,第一固定板301e被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外墙体301夹在中间,楼层
单元紧贴在第一固定板301e上,此时限制了楼层单元在水平方向的自由度。
[0023]由于楼层单元的结构决定了楼层单元与墙体的连接方式,上述技术方案并没有给出楼层单元的具体结构,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并没有给出固定楼层单元的具体技术方案,楼层单元的结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楼层单元包括第一楼层板308a和第二楼层板308b,第一楼层板308a和第二楼层板308b之间设置有若干拉筋304,第一楼层板308a与第一限位体固定连接设置,第二楼层板308b与第二限位体固定连接设置。
[0024]所述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内板301b之间设置有第一拉板309a,所述第一拉板309a设置在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内板301b靠近第二外墙体302的一端;所述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内板302b之间设置有第二拉板309b,所述第二拉板 309b设置在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内板302b之间,所述第二拉板309b设置在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内板302b靠近第一外墙体301的一端。
[0025]所述第一拉板309a与第一楼层板308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墙体(301)和第二外墙体(302),第一外墙体(301)与第二外墙体(302)相连接,所述第一外墙体(301)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体,第二外墙体(302)与第一外墙体(301)设置第一限位体的同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体,所述第一限位体与第二限位体之间连接有楼层单元;所述第一限位体包括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内板(301b),所述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外墙体(3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体包括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内板(302b),所述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外墙体(30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板(301a)靠近第二外墙体(302)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固定板(301e),所述第一固定板(301e)设置在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外墙体(301)之间,楼层单元紧贴第一固定板(301e)。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楼层单元包括第一楼层板(308a)和第二楼层板(308b),第一楼层板(308a)和第二楼层板(308b)之间设置有若干拉筋(304),第一楼层板(308a)与第一限位体固定连接设置,第二楼层板(308b)与第二限位体固定连接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墙与楼层面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内板(301b)之间设置有第一拉板(309a),所述第一拉板(309a)设置在第一外板(301a)与第一内板(301b)靠近第二外墙体(302)的一端;所述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内板(302b)之间设置有第二拉板(309b),所述第二拉板(309b)设置在第二外板(302a)与第二内板(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超,史鹏,张焕林,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泰来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