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2088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包括骨架、套筒、弹性体以及内芯,所述内芯安装在所述弹性体的内部,所述套筒包裹在所述弹性体的外部,所述弹性体安装在所述骨架的内部,所述弹性体的刚度可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磁流变液粘度可以迅速变化的特点来改变弹性体的刚度,解决了车辆舒适性和操稳性的矛盾。解决了车辆舒适性和操稳性的矛盾。解决了车辆舒适性和操稳性的矛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减振器
,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减振器上支座内部的弹性体一般采用橡胶或者聚氨酯材料,用以缓冲和吸收由地面传递给车身的震动及噪声。随着车辆车速越来快,驾驶员对车辆的超稳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减振器上支座的刚度要求也越大越大。从车辆舒适性考虑希望弹性体刚度偏软,有利于吸收震动和噪音,但从操稳性考虑,在特定操稳工况下希望提高弹性体的刚度,便于在车辆侧倾或者俯仰时提高足够的支撑力。但是由于对车辆舒适性要求的限制,减振器上支座的刚度无法无限制的提升,再加上弹性体的固有特性,其在装入外骨架后刚度就不能再改变了。因此,这两种要求是矛盾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本技术能够利用磁流变液粘度可以迅速变化的特点来改变弹性体的刚度,解决了车辆舒适性和操稳性之间的矛盾。
[000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包括骨架、套筒、弹性体以及内芯,所述内芯安装在所述弹性体的内部,所述套筒包裹在所述弹性体的外部,所述弹性体安装在所述骨架的内部,所述弹性体的刚度可变。
[0005]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上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内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流道。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内径。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内填充有磁流变液。
[0008]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外周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通过导线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上开设有用于引出所述导线的圆孔,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圆孔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的外周设有所述线圈,所述线圈通过导线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线圈不通电时,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内的磁流变液保持低粘度,所述弹性体的刚度不变;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内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增大,所述弹性体的刚度增强。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骨架的顶端。
[0013]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在弹性体和内芯上开若干个流道,在流道内加入磁流变液,将套管上缠绕线圈用以产生磁场,用于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正常工况下,不给线圈通电,磁流变液保持低粘度,保证弹性体的低刚度,满足舒适性的要求;在操稳工况下线圈通电,磁流变液粘度迅速增大,促
使弹性体的刚度迅速提升,保证车辆操稳要求,解决了车辆舒适性和操稳性之间的矛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减振器上支座结构的剖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减振器上支座的爆炸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减振器上支座结构的俯视图(除去盖板)。
[0018]其中:10

骨架;20

套筒;30

弹性体;31

第一流道;32

第一通孔;40

内芯;41

第二流道;41

第二通孔;50

盖板;第三通孔

5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描述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请参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包括骨架10、套筒20、弹性体30、内芯40以及盖板50,所述内芯40安装在所述弹性体30的内部,所述套筒20包裹在所述弹性体30的外部,所述弹性体30安装在所述骨架10的内部,所述弹性体30的刚度可变。
[0022]请参图2,所述骨架10为空心的圆筒状,所述弹性体30也为圆筒状,其中部设有第一通孔32,所述弹性体30的外周包裹有套筒20,所述内芯40为圆盘状,其中部也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32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通孔42,所述内芯40安装在所述弹性体30的内部,与套筒20和内芯30组装好的弹性体30安装在所述骨架10的空心处,所述盖板50为圆盘状,中部也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32、第二通孔42位置相对应的第三通孔51,所述盖板50安装在所述骨架10空心部的顶端,遮盖所述弹性体30。第一通孔32、第二通孔42以及第三通孔51用于连接外部需要减震的部件。
[0023]请参图3,所述弹性体30上设有第一流道31,所述内芯4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31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流道41。所述第一流道3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41的内径。所述第一流道31和所述第二流道41内填充有磁流变液。所述套筒20的外周缠绕有线圈,所述套筒20上开设有用于引出所述导线的圆孔,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圆孔与外部的电源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线圈和圆孔在图中并未显示。通过调整外部电源输出的电流大小,使得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场发生变化,在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液内部的铁磁颗粒被磁化,根据磁化程度不同,弹性体刚度强度也随之改变,从而调节减震器的刚度和强度。
[0024]具体地,当所述线圈不通电时,所述第一流道31和所述第二流道41内的磁流变液保持低粘度,所述磁流变液在流道内流动,所述弹性体30的刚度不变;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流道31和所述第二流道41内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增大,流动性变差,由于所述第二流道41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流道31内径,所述弹性体30上第一流道31内的磁流变液不会全部掉落至所述内芯40上的第二流道41内,因此,所述弹性体30的刚度增强。同时,还可以根据调整电流大小,改变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强度,进而改变磁流变液的磁化程度,使所述弹性
体30呈现出不同的刚度。具体地,电流越大,磁场越强,磁流变液粘度越大,所述弹性体30的刚度越强。
[002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线圈也可以缠绕在所述骨架10的外周,所述线圈的位置可以调整,只要有能提供磁场使磁流变液粘度发生改变均可。
[0026]经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知道,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在弹性体和内芯上开若干个流道,在流道内加入磁流变液,将套管上缠绕线圈用以产生磁场,用于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正常工况下,不给线圈通电,磁流变液保持低粘度,保证弹性体的低刚度,满足舒适性的要求;在操稳工况下线圈通电,磁流变液粘度迅速增大,促使弹性体的刚度迅速提升,保证车辆操稳要求,解决了车辆舒适性和操稳性之间的矛盾。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包括骨架(10)、套筒(20)、弹性体(30)以及内芯(40),所述内芯(40)安装在所述弹性体(30)的内部,所述套筒(20)包裹在所述弹性体(30)的外部,所述弹性体(30)安装在所述骨架(10)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30)的刚度可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30)上设有第一流道(31),所述内芯(4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31)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流道(4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41)的内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1)和所述第二流道(41)内填充有磁流变液。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上支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略强雒蕾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