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轮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1982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碳纤维轮圈,包括中空环状的轮圈本体,在轮圈本体中空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加强轮圈侧向刚性的碳纤内衬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碳纤维轮圈的中空结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一与碳纤维轮圈一体成型的碳纤维内衬层,通过增设的碳纤维内衬层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轮圈整体的侧向抗扭力,进而提高其侧向刚性,以达到在不加重的情况下实现碳纤维轮圈侧向刚性补强的目的。圈侧向刚性补强的目的。圈侧向刚性补强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轮圈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轮圈
,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轮圈。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碳纤维自行车轮圈在设计时为追求轻量化,一直在做减重设计,导致现有的轮圈大部分侧向刚性弱,骑行时侧向抗扭力差,动力能量无法有效传给驱动,使得骑行的舒适感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纤维轮圈,其主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的碳纤维轮圈的侧向抗扭力差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碳纤维轮圈,包括中空环状的轮圈本体,在轮圈本体中空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加强轮圈侧向刚性的碳纤内衬层。
[0006]进一步,碳纤内衬层由至少两片碳纤走向不同的碳纤维预浸布叠合成型。
[0007]进一步,碳纤内衬层由两片碳纤走向呈90
°
交错的碳纤维预浸布叠合成型。
[0008]进一步,碳纤内衬层的厚度为0.2mm。
[0009]进一步,组成碳纤内衬层的两片碳纤维预浸布中,其一碳纤维预浸布的碳纤走呈与轮圈本体的径向方向平行,另一碳纤维预浸布的碳纤走向呈与轮圈本体同心的环形排布。
[0010]进一步,碳纤内衬层的上端延伸至近轮圈本体的轮圈刹车边位置,碳纤内衬层的下端延伸至近轮圈本体的辐条孔位置。
[0011]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所述的碳纤维轮圈中,由于在碳纤维轮圈的中空结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一与碳纤维轮圈一体成型的碳纤维内衬层,通过增设的碳纤维内衬层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轮圈整体的侧向抗扭力,进而提高其侧向刚性,以达到在不加重的情况下实现碳纤维轮圈侧向刚性补强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轮圈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标号说明:
[0016]1、轮圈本体,2、碳纤维内衬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请参照附图1、附图2,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碳纤维轮圈,包括中空环状的轮圈本体1,在轮圈本体1中空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加强轮圈侧向刚性的碳纤内衬层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碳纤维轮圈的中空结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一与碳纤维轮圈一体成型的碳纤维内衬层2,通过增设的碳纤维内衬层2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轮圈整体的侧向抗扭力,进而提高其侧向刚性,以达到在不加重的情况下实现碳纤维轮圈侧向刚性补强的目的。
[0020]请参照附图1、附图2,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碳纤内衬层2由至少两片碳纤走向不同的碳纤维预浸布叠合成型。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碳纤内衬层2由两片碳纤走向呈90
°
交错的碳纤维预浸布叠合成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碳纤内衬层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适应性改变结构,例如,碳纤内衬层2也可以由三片或者四片甚至更多片碳纤走向不同的碳纤维预浸布叠合成型,相邻层的碳纤维预浸布的碳纤走向之间的交错夹角也并不局限于90
°
,也可以是其他相近夹角,例如也可以是85
°
~105
°
之间的其他角度,但当相邻层的碳纤维预浸布的碳纤走向之间的交错夹角为90
°
时,其侧向刚性补强性能最好。
[0021]请参照附图1、附图2,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碳纤内衬层2的厚度为0.2mm。
[0022]请参照附图1、附图2,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组成碳纤内衬层2的两片碳纤维预浸布中,其一碳纤维预浸布的碳纤走呈与轮圈本体1的径向方向平行,另一碳纤维预浸布的碳纤走向呈与轮圈本体1同心的环形排布。如此设计,可以使得内部碳纤走向相互垂直交错的碳纤内衬层2可以较为稳定地对碳纤维轮圈的侧向刚性进行补强,进而有效保证在不加重的情况下提供其侧向抗扭力性能,以提高骑行舒适感。
[0023]请参照附图1、附图2,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碳纤内衬层2的上端延伸至近轮圈本体1的轮圈刹车边位置,碳纤内衬层2的下端延伸至近轮圈本体1的辐条孔位置。
[0024]本实施例的碳纤维轮圈的制造方法大致为:先将两片碳纤维预浸布以碳纤走向呈相互垂直状上下叠合在一起形成碳纤内衬层半成品,而后通过电脑雕刻机将叠合后的碳纤内衬层半成品按预定尺寸和弧度雕切成型;而后,利用轮圈预型治具制成轮圈本体半成品,而后,在轮圈本体半成品中空结构内壁两侧分别贴合上雕切好的碳纤内衬层半成品,最后经高温高压成型设备一体成型形成一个完整的碳纤维轮圈结构。
[002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的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轮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环状的轮圈本体(1),在轮圈本体(1)中空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加强轮圈侧向刚性的碳纤内衬层(2),碳纤内衬层(2)由至少两片碳纤走向不同的碳纤维预浸布叠合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轮圈,其特征在于:碳纤内衬层(2)由两片碳纤走向呈90
°
交错的碳纤维预浸布叠合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轮圈,其特征在于:碳纤内衬层(2)的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成笔邓远松许乙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纬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