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1969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与抗眩膜。抗眩膜在显示模块上。抗眩膜包含第一抗眩层与第二抗眩层。在第一抗眩层的上表面上具有多个微型结构,微型结构的均方根斜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2。第二抗眩层在第一抗眩层与显示模块之间,其中第二抗眩层的内雾度为20%至90%。至90%。至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装置,尤其是涉及显示装置的抗眩膜。

技术介绍

[0002]在显示器的制作工艺日渐进步当中,许多技术被应用于显示器以提升使用者使用显示器的观感体验。举例而言,具有不同功能的光学膜可置于显示器的表面上来改善使用者使用显示器的观感体验。其中一种光学膜即为抗眩膜,抗眩膜可减少从显示模块反射而造成的眩光。使用具有抗眩膜的显示器可降低使用者在使用显示器时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与抗眩膜。抗眩膜在显示模块上。抗眩膜包含第一抗眩层与第二抗眩层。在第一抗眩层的上表面上具有多个微型结构,微型结构的均方根斜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2。第二抗眩层在第一抗眩层与显示模块之间,其中第二抗眩层的内雾度为20%至90%。
[000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抗眩层的微型结构的平均长度为20微米至190微米。
[00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抗眩层的微型结构的平均长度为30微米至190微米。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抗眩层的微型结构的平均长度为20微米至30微米。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抗眩层的厚度大于第二抗眩层的厚度。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抗眩层的厚度至少为第二抗眩层的厚度的1.5至6.5倍。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抗眩膜的厚度为0.5毫米至1.5毫米。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抗眩层包含多个散射粒子。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抗眩层为偏光片。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抗眩层为胶层。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块还包含胶层,在第二抗眩层与显示模块之间。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型结构的均方根斜率小于或等于0.2且大于或等于0.1,且第二抗眩层的内雾度为20%至50%。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抗眩膜的厚度为0.5毫米至0.8毫米。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型结构的均方根斜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1,且第二抗眩层的内雾度为50%至90%。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型结构的平均长度为25微米至190微米。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抗眩膜的厚度为1毫米至1.5毫米。
[0019]揭露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的抗眩膜包含分别具有特定尺寸的微型结构的第一抗眩层与具有特定内雾度的第二抗眩层。第一抗眩层的微型结构可搭配第二抗眩层的内雾度范围而设计,使得抗眩膜可同时具有减少光斑与提升抗眩性的效果。此外,抗眩膜的第一抗眩层的厚度足够大,因此抗眩膜可用于保护显示模块的表面而不受撞击的损害。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0022]图3为图1的第一抗眩层的放大图。
[0023]符号说明
[0024]100:显示装置
[0025]110:显示模块
[0026]120:抗眩膜
[0027]130:第一抗眩层
[0028]132:上表面
[0029]134:微型结构
[0030]140:第二抗眩层
[0031]142:散射粒子
[0032]150:胶层
[0033]160:胶层
[0034]L:虚线
[0035]lr:基础长度
[0036]Xs1:长度
[0037]Xs2:长度
[0038]Xs3:长度
[0039]Xs4:长度
[0040]Xs5:长度
[0041]Xs6:长度
[0042]Xsm: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使熟悉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一般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下文特列举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
[0044]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是关于显示装置中的抗眩膜。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抗眩膜至少具有两层抗眩层。其中一层抗眩层具有微型结构以用于调节抗眩膜的抗眩效果,而另一层抗眩层具有在特定范围内的内雾度,以减少抗眩膜的光斑(sparkle)问题。如此一来,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抗眩膜可同时具有抗眩效果且不产生光斑。
[0045]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侧视图。显示装置100包含显示模块110与抗眩膜120。显示模块110可具有任何适合的型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块110可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器或其他适合的显示器。
[0046]抗眩膜120在显示模块110上。抗眩膜120包含第一抗眩层130与第二抗眩层140。第
一抗眩层130在第二抗眩层140上,且第二抗眩层140在第一抗眩层130与显示模块110之间。第一抗眩层130的上表面132上具有多个微型结构134。可由任何适合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抗眩层130的上表面132上的微型结构134。举例而言,可利用蚀刻制作工艺蚀刻第一抗眩层130的上表面132,使得第一抗眩层130的上表面132上具有多个凹洞。凹洞的侧壁可定义出多个微型结构134,且这些微型结构134具有不同尺寸,例如平均长度与均方根斜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型结构134是由蚀刻制作工艺所形成的凹洞而定义出,因此微型结构134可具有尖角,且从第一抗眩层130的上表面132凸起。
[0047]第一抗眩层130可由任何适合的材料制成,例如玻璃、透明树酯或其他类似物等。第一抗眩层130可由单一材料形成,且第一抗眩层130可不掺杂其他材料,使得第一抗眩层130为一体成形。因此,第一抗眩层130的总雾度主要由在上表面132的微型结构134的结构所决定,而第一抗眩层130的内部并不具有内雾度。或者,相对于微型结构134所产生的表面雾度,第一抗眩层130的内雾度占第一抗眩层130的总雾度权重低到可忽略。在此的术语「雾度」是偏离入射光2.5度角以上的透射光强度占总透射光强度的百分比。内雾度是由第一抗眩层130的内部贡献,表面雾度是由第一抗眩层130的表面(例如微型结构134)贡献。将内雾度与表面雾度相加可得到总雾度。
[0048]微型结构134的尺寸可由适合的参数定义,例如平均长度与均方根斜率。图3绘示图1的第一抗眩层130的放大图。微型结构134的平均长度可由根据ISO 4287

1997的定义计算出。以第一抗眩层130的上表面132为例,可将上表面132分成多个区间,且每个区间具有各自的长度Xs1、Xs2、Xs3、Xs4、Xs5、Xs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以及抗眩膜,在该显示模块上,其中该抗眩膜包含:第一抗眩层,其中在该第一抗眩层的上表面上具有多个微型结构,该些微型结构的均方根斜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2;以及第二抗眩层,在该第一抗眩层与该显示模块之间,其中该第二抗眩层的内雾度为20%至9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抗眩层的该些微型结构的平均长度为20微米至190微米。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抗眩层的该些微型结构的平均长度为30微米至190微米。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抗眩层的该些微型结构的平均长度为20微米至30微米。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抗眩层的厚度大于该第二抗眩层的厚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抗眩层的该厚度至少为该第二抗眩层的该厚度的1.5至6.5倍。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抗眩膜的厚度为0.5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书正高雅甄刘耿瑜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