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1765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由位移传感器线圈、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铁芯筒和位移智能测量电路组成位移传感器,位移智能测量电路与同心结构位移传感器线圈进行集成,铁芯筒安装在滑套上插入位移传感器内自由移动,位移智能测量电路将铁芯筒的位置变化引起位移传感器线圈电压差值变化信号处理分析成滑套位移量,并通过单芯电缆将滑套位移信号传输到地面,采用隔离中心管结构与上阀体腔体构成液压油通道,大大缩短上阀体液压油通孔长度,减少加工难度,节流阀套内壁阀孔两侧加工有密封沟槽与滑套形成间隙密封结构,有效防止滑套外壁与节流阀套内壁之间的间隙泄露。泄露。泄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工程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

技术介绍

[0002]国内智能完井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研发出多种类型的井下液控流量控制阀,在国内10余个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井下流量控制阀的精准调控流量是智能完井生产流体控制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
[0003]目前,

国内液控型智能完井已有的多级液控型流量控制阀无滑套位移传感器,无法精确定位阀孔开度,无法实现精准调控产量。国外配备滑套位移传感器的流量控制阀价格昂贵且位移传感器与国内流量控制阀在结构上无法匹配。

国外的每个位移传感器需要单独的电缆供电与信号传输,多个位移传感器需要多根电缆,通过1/4英寸多芯钢管电缆传输,不适用于国内普遍使用的单芯电缆信号传输方式。

国内已有的单芯钢管电缆密封接头为了保证快速插入与拔出,多采用挤压胶圈密封﹑电缆接头与穿越孔道O形密封圈密封和金属卡套与钢管电缆金属

金属密封等组合成的复合密封。由于挤压胶圈密封内的上﹑下电缆铜线接头只是通过胶圈将上﹑下电缆的铜线接头挤压虚连接在一起,在工具下井和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振动导致上﹑下电缆铜线接头连接松动,降低工具供电与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金属卡套与钢管电缆的金属

金属密封在长期振动和电缆拉伸与压缩过程中容易密封失效,井下液体沿着金属管壁流入电缆接头处,致使整体密封失效。

国内已有的液压管线密封接头常采用金属卡套与液压管线的金属

金属密封结构,当液压管线压力过高时,卡套内径与液压管线外壁之间的缝隙容易产生微泄露。

常规开启液压油通孔需要跨过整个液压活塞的行程,整个开启液压油通孔长度过长加工难度增大。

常规节流阀套上的阀孔与阀孔之间没有密封结构,当使用节流阀套上小孔眼调控的压差比较大时,套管环空内流体容易从其它的阀孔进入节流阀套与滑套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流量控制阀阀内,致使流量控制阀调控的流量误差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具有精确测量滑套位移定位阀孔开度﹑信号传输可靠﹑单芯钢管电缆快速插拔﹑电缆与液控管线密封接头密封性强、滑套与节流阀套密封结构简单且密封性能好、加工简单、制作成本低的优点。
[0005]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由位移传感器由位移传感器线圈、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铁芯筒和位移智能测量电路组成,位移智能测量电路与同心结构位移传感器线圈进行集成,位移智能测量电路将单芯钢管电缆输入的高压电转换成低压电给位移传感器线圈供电,铁芯筒随滑套移动,引起位移传感器线圈两端的电压差值变化,位移传感器线
圈将电压差值信号输入到位移智能测量电路,位移智能测量电路将采集到的电压差值信号处理分析成滑套位移量,并将滑套位移量转换成数字位移信号,经过编码后通过单芯软电缆与单芯钢管电缆将数字信号传输到地面,通过地面信号解调电路将数字信号解码后显示成数字或曲线,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传输速度而且有效避免了多个位移信号干扰,提高位移传感器工作稳定性。其中,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滑套7与弹性锁爪5采用无磁不锈钢或碳纤维管等无磁材料。
[0007]本专利技术在钢管电缆密封接头的钢管电缆接头内壁增加O形密封圈密封结构,在钢管电缆接头前端伸出的钢管电缆段外侧增加O形密封圈密封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因井下液体沿着金属管壁回流导致的密封失效。
[0008]本专利技术将单芯钢管电缆与软电缆的铜芯分别与插拔接线端子的公扣和母扣密封连接,可以使单芯钢管电缆快速插拔,可以有效防止单芯钢管电缆与软电缆的铜芯因为振动而松脱。
[0009]本专利技术在液压管线密封接头的液压管线接头内壁增加O形密封圈密封结构,增强液压管线密封接头的密封性。
[0010]本专利技术采用隔离中心管结构与上阀体腔体构成液压油通道,大大缩短上阀体液压油通孔长度,减少加工难度。
[0011]本专利技术在节流阀套内壁上阀孔两侧加工有密封沟槽与滑套形成间隙密封结构,有效防止滑套外壁与节流阀套内壁之间的间隙泄露。
[0012]本专利技术的1号组合密封8、2号组合密封12、3号组合密封15、4号组合密封19均为V形密封圈组合,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4]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由位移传感器线圈、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铁芯筒和位移智能测量电路组成位移传感器,位移智能测量电路与同心结构位移传感器线圈进行集成,铁芯筒安装在滑套上插入位移传感器内自由移动,位移智能测量电路将铁芯筒的位置变化引起位移传感器线圈电压差值变化信号处理分析成滑套位移量,并通过单芯电缆将滑套位移信号传输到地面。
[0015]本专利技术的液压管线接头与钢管电缆接头内壁增加O形密封圈密封结构,钢管电缆接头前端伸出的钢管电缆段外侧增加O形密封圈密封结构,增强整体密封性。
[0016]本专利技术的单芯钢管电缆与软电缆的铜芯分别与插拔接线端子的公扣和母扣密封连接实现快速插拔。
[0017]本专利技术采用隔离中心管结构与上阀体腔体构成液压油通道,大大缩短上阀体液压油通孔长度,减少加工难度。
[0018]本专利技术的节流阀套内壁阀孔两侧加工有密封沟槽与滑套形成间隙密封结构,有效防止滑套外壁与节流阀套内壁之间的间隙泄露。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0020]图2是图1的剖视图。
[0021]图3是图1的左视图。
[0022]图4是图3的45
°
剖视图。
[0023]图5是图3中钢管密封接头的剖视图。
[0024]图6是图2中液压管线密封接头的剖视图。
[0025]图7是图1中隔离中心管的剖视图。
[0026]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8]实施例
[0029]在图1~图7中,本实施例的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包括位移传感器线圈6线绕制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上,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安装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电路板仓内,位移传感器线圈6通过三根电缆与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连接,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插入上阀体3上部腔体中,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上端四个定位凸头插入上阀体3的定位卡槽中,三个10号O形密封圈39安装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上端密封沟槽内,三个9号O形密封圈36安装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下端密封沟槽内,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与上阀体3通过9号O形密封圈36与10号O形密封圈39构成静密封,1号组合密封8与1号调节环35安装在位移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控智能完井井下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由位移传感器由位移传感器线圈(6)、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铁芯筒(37)和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组成,位移传感器线圈(6)线绕制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上,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安装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电路板仓内,位移传感器线圈(6)与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电缆连接,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插入上阀体(3)内,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四个定位凸头插入上阀体(3)的定位卡槽中,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密封沟槽内分别安装10号O形密封圈(39)和9号O形密封圈(36)与上阀体(3)构成静密封,1号组合密封(8)安装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下端内密封面处,1号调节环(35)调整1号组合密封(8)密封性,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下端连接隔离中心管(10),隔离中心管(10)上端的密封沟槽内安装1号O形密封圈(9)与上阀体(3)构成静密封,铁芯筒(37)套在滑套(7)上部,弹性锁爪(5)将铁芯筒(37)固定在滑套(7)上一起在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内腔中自由移动,锁紧销钉(38)锁紧弹性锁爪(5)防止转动,2号固定环(11)将2号组合密封(12)固定在滑套(7)上构成液压活塞结构,2号调节环(33)调整2号组合密封(12)密封性,2号锁紧销钉(34)锁紧2号固定环(11)防止转动,滑套(7)插入位移传感器线圈托管(4)内腔,滑套(7)与1号组合密封(8)构成动密封,2号组合密封(12)与隔离中心管(10)构成动密封,密封堵塞(46)安装在上阀体(3)关闭液压油通道排气孔内,密封堵塞(47)安装在上阀体(3)开启液压油通道排气孔内,4号组合密封(19)与4号调节环(28)安装在下阀体(17)内,4号调节环(28)调整4号组合密封(19)密封性,节流阀套(18)插入下阀体(17)内并顶紧4号组合密封(19),定位螺钉(48)定位节流阀套(18)防止转动,7号O形密封圈(29)安装在下阀体(17)密封沟槽内,3号O形密封圈(16)安装在上阀体(3)密封沟槽内与节流阀套(18)和下阀体(17)构成静密封,3号组合密封(15)与3号调节环(30)安装在定位管(14)的密封面处,3号调节环(30)调整3号组合密封(15)密封性,滑套(7)与3号组合密封(15)构成动密封,定位管(14)固定在下阀体(17)腔体内,两个8号O形密封圈(32)安装在定位管(14)的密封沟槽内与下阀体(17)构成静密封,下阀体(17)与上阀体(3)相连接,两个2号O形密封圈(13)安装在下阀体(17)密封沟槽内与上阀体(3)通过2号O形密封圈(13)构成静密封,上下阀体锁紧销钉(31)下阀体锁紧(17)防止转动,滑套(7)插入节流阀套(18)内可以自由滑动,保护筒(26)插入下阀体(17)内可以自由滑动,4号O形密封圈(20)安装在下阀体(17)中部密封沟槽内与保护筒(26)构成动密封,复位弹簧(22)安装在保护筒(26)与下阀体(17)构成的腔体内,4号组合密封(19)与保护筒(26)和滑套(7)构成动密封,保护筒(26)插入下接头(24)内可以自由滑动,5号O形密封圈(23)安装在下接头(24)内腔的密封沟槽内与保护筒(26)构成动密封,下接头(24)与下阀体(17)相连接,下接头(24)与下阀体(17)通过6号O形密封圈(25)与构成静密封,下接头锁紧螺钉(40)定位下接头(24)防止转动,下接头(24)的另一端通过2

7/8NU螺纹连接油管接箍与其它油管柱相连接,密封堵塞(21)安装在下阀体(17)的排气孔内,密封堵塞(27)安装在下阀体(17)的注油孔内。其特征在于: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与同心结构位移传感器线圈(6)进行集成,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将单芯钢管电缆(71)输入的高压电转换成低压电给位移传感器线圈(6)供电,铁芯筒(37)随滑套移动,引起位移传感器线圈(6)两端的电压差值变化,位移传感器线圈(6)将电压差值信号输入到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位移智能测量电路(44)将采集到的电压差值信号处理分析成滑套(7)位移量,并将滑套(7)位移量转换成数字位移信号,经过编码后通过单芯软电缆(68)与单芯钢管电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刚刘景超张亮王晓李瑞丰左凯刘亚鑫邢洪宪程仲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