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097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象动态监测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包括搭载装置,搭载装置顶部的一端开设有收缩槽,收缩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板,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转云台,旋转云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量设备,收缩槽内壁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第一丝杆远离第一伺服电机的一端与收缩槽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丝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滑块,滑块的底部与收缩槽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其测量设备是裸露在搭载装置的顶部的,当不需要对其进行使用时,极易沾染灰尘,影响后续使用效果,不利于实际的应用与操作的问题。与操作的问题。与操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气象动态监测
,具体的,涉及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气三维结构探测资料有限已成为灾害天气预警核心技术

数值预报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利用铁路强国的网络优势,发展一种基于铁路平台的大气三维立体结构动态探测新技术,以获取覆盖全国、可靠的高时空分辨率大气三维立体观测信息群,并将这些新型观测资料同化到灾害天气数值预报模式中,将有效提高灾害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为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提供精准的监测﹑预报与服务新型支撑平台。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授权公告号CN113126183A),该专利技术虽然能够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无人值守,但是,该专利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测量设备是裸露在搭载装置的顶部的,当不需要对其进行使用时,极易沾染灰尘,影响后续使用效果,不利于实际的应用与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其测量设备是裸露在搭载装置的顶部的,当不需要对其进行使用时,极易沾染灰尘,影响后续使用效果,不利于实际的应用与操作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包括搭载装置,所述搭载装置顶部的一端开设有收缩槽,所述收缩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转云台,所述旋转云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量设备,所述收缩槽内壁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远离第一伺服电机的一端与收缩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与收缩槽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外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滑块的一端与升降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搭载装置的内部且位于收缩槽的下方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远离第二伺服电机的一端与传动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U 型板,所述U型板延伸至搭载装置的外侧且与搭载装置的外侧滑动连接,所述传动槽内壁的顶部远离第二伺服电机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轻触开关,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轻触开关电性连接。
[0006]进一步,所述搭载装置的底部等距设置有移动轮。
[0007]进一步,所述搭载装置的外侧设置有驾驶门。
[0008]进一步,所述收缩槽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滑槽滑动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旋转云台顶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水平仪。
[0010]进一步,所述搭载装置的外侧且位于收缩槽的外侧等距开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搭载装置的外侧且位于传动槽的外侧等距开设有第一散热孔。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均与外界控制设备电性连接。
[0012]进一步,测量设备(5)为微波辐射计等。
[001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14]在本技术中,当需要对设备进行使用时,通过控制第二伺服电机进行工作,带动第二丝杆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移动块与U型板进行移动,使得U型板不再对收缩槽的顶部进行封闭,然后当移动块接触到轻触开关时,控制第一伺服电机进行工作,带动第一丝杆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滑块进行移动,利用支撑杆的作用,配合滑块的移动,能够推动升降板在收缩槽的内部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旋转云台以及测量设备伸出至搭载装置的顶部,进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观测操作,同时当需要对设备进行使用时,按照上述相反操作即可对旋转云台以及测量设备进行收缩,使其进入收缩槽的内部,并利用U型板对其进行遮挡与防护,从而保证设备在不进行使用时,不会沾染灰尘,保证后续使用效果,有利于实际的应用与操作。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主视局部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0020]图中:1、搭载装置;2、收缩槽;3、升降板;4、旋转云台;5、测量设备;6、第一伺服电机;7、第一丝杆;8、滑块;9、支撑杆;10、传动槽;11、第二伺服电机;12、第二丝杆;13、移动块;14、第一散热孔;15、U型板;16、轻触开关;17、移动轮;18、驾驶门; 19、滑槽;20、水平仪;21、第二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包括搭载装置1,搭载装置1顶部的一端开设有收缩槽2,收缩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板 3,升降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转云台4,旋转云台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量设备5,收缩槽2内壁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6,第一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7,第一丝杆7远离第一伺服电机6的一端与收缩槽2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丝杆7的外侧螺纹连接有滑块8,滑块8的底部与收缩槽2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滑块8的外侧转动连
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远离滑块8的一端与升降板3的底部转动连接,搭载装置1的内部且位于收缩槽2的下方开设有传动槽10,传动槽10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 11,第二伺服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12,第二丝杆12远离第二伺服电机11 的一端与传动槽10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二丝杆12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移动块13,移动块13 的底部固定连接有U型板15,U型板15延伸至搭载装置1的外侧且与搭载装置1的外侧滑动连接,传动槽10内壁的顶部远离第二伺服电机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轻触开关16,第一伺服电机6与轻触开关16电性连接。
[0024]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设备进行使用时,通过控制第二伺服电机11进行工作,带动第二丝杆1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移动块13与U型板15进行移动,使得U型板15不再对收缩槽 2的顶部进行封闭,然后当移动块13接触到轻触开关16时,控制第一伺服电机6进行工作,带动第一丝杆7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滑块8进行移动,利用支撑杆9的作用,配合滑块8的移动,能够推动升降板3在收缩槽2的内部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旋转云台4以及测量设备5 伸出至搭载装置1的顶部,进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观测操作,同时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铁路网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信息群观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搭载装置(1),所述搭载装置(1)顶部的一端开设有收缩槽(2),所述收缩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板(3),所述升降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转云台(4),所述旋转云台(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量设备(5),所述收缩槽(2)内壁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6),所述第一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7),所述第一丝杆(7)远离第一伺服电机(6)的一端与收缩槽(2)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7)的外侧螺纹连接有滑块(8),所述滑块(8)的底部与收缩槽(2)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8)的外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远离滑块(8)的一端与升降板(3)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搭载装置(1)的内部且位于收缩槽(2)的下方开设有传动槽(10),所述传动槽(10)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11),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12),所述第二丝杆(12)远离第二伺服电机(11)的一端与传动槽(10)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12)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移动块(13),所述移动块(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U型板(15),所述U型板(15)延伸至搭载装置(1)的外侧且与搭载装置(1)的外侧滑动连接,所述传动槽(10)内壁的顶部远离第二伺服电机(11)的一端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祥德程兴宏白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