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脚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093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踢脚线。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设有安装腔,壳体组件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安装口,进风口和安装口与安装腔连通;导风组件,导风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导风组件能够相对壳体组件运动,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运动时能够将安装腔与外界连通;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或导风组件上,加热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内;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或导风组件上,风机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踢脚线风向可调节、散热效率高,出风效果好,安全性能高。安全性能高。安全性能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踢脚线


[0001]本技术涉及取暖设备
,特别是涉及踢脚线。

技术介绍

[0002]取暖型踢脚线是一种放置在墙角的取暖设备,对比传统的取暖设备,它美观且隐藏性好。目前踢脚线产品的气流进口位于底端,而气流出风口位于顶端,踢脚线产品出风口固定,气体上下垂直流通,采用对流传热,对流效率慢,且顶部出风防水等级低,出风口区域局限大,使用环境受限。且常规踢脚线覆盖出风口依凸跳温控来保护产品,当凸跳失效或保护不到位时,由于通常要靠近墙体,因此容易熏黑墙面,甚至会有失火可能性,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踢脚线出风口位置固定、散热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踢脚线风向可调节、散热效率高,出风效果好,安全性能高的踢脚线。
[0004]一种踢脚线,所述的踢脚线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安装腔,所述壳体组件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安装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安装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导风组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组件运动,所述导风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组件运动时能够将所述安装腔与外界连通;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或所述导风组件上,所述加热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或所述导风组件上,所述风机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0005]本申请公开的踢脚线加热组件和风机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或导风组件上,且加热组件和风机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内。壳体组件上设置导风组件,导风组件能够相对壳体组件运动,且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运动时,在导风组件的作用下安装腔与外界连通。在风机组件的作用下外部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组件内,通过加热组件后形成热风。在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运动时,在导风组件的配合下热风能经由导风组件所形成的热风路径输出壳体组件外。通过设置能够相对壳体组件相对运动的导风组件,能够方便对热风出风方向的有效调整,方便进一步提高踢脚线热风输出的效率和热风输出的均匀性,提升散热效果,使外界温度能得到快速提升。
[0006]可选地,加热组件为串铝发热管。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组件运动时至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将所述安装口封堵,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将所述安装口开启且所述安装腔经所述安装口与外界连通。
[0008]上述的踢脚线进一步限定了: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运动时至少形成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导风组件封堵安装口时,导风组件位于壳体组件的第一位置,此时踢脚线不工作或不往外界输出热风。当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壳体组件的安装口打
开,壳体组件内的热风经安装口和导风组件的作用下定向输出。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设有第一过风腔,所述导风组件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过风腔连通,所述导风组件相对所述壳体组件运动时至少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将所述安装口封堵,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组件的所述安装腔外且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外,所述安装腔与所述第一过风腔连通。
[0010]上述的踢脚线中导风组件内形成第一过风腔,且第一过风腔与导风组件的出风口连通。当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运动并使导风组件位于第三位置时,导风组件封堵壳体组件的安装口,此时踢脚线不工作或不向外界输出热风。当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运动并使导风组件位于第四位置时,导风组件延伸出壳体组件的安装腔外,且导风组件的出风口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外。此时,壳体组件内的热风经安装腔与第一过风腔连通的部分从导风组件的出风口输出外界,从而可以形成不同的出风风向的效果,如侧面出风、非顶部竖直方向出风等,最终达到高效散热、提高散热均匀性、提高散热出风安全性的效果。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顶板和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一过风腔,所述顶板能封堵所述安装口,所述侧板上设置所述出风口。
[0012]上述的踢脚线进一步限定了:导风组件由顶板和侧板围合形成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一过风腔。侧板上设置出风口。上述的踢脚线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导风组件的侧面位置,在踢脚线的导风组件位于第四位置时,侧板的出风口位于安装腔外,此时安装腔内的热风经由第一过风腔及与第一过风腔连通的出风口输出壳体组件外,即形成侧面四周出风的效果。由于踢脚线顶板没有出风口,踢脚线顶部不出风,因此可以有效解决产品防水问题。同时上述踢脚线采用四周出风的风道设计可以大大提升出风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口在所述侧板上间隔设置。
[0014]上述的踢脚线通过在侧板上设置多个出风口。上述的踢脚线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踢脚线的侧面四周,同时采用四周出风可以大大提升出风面积,提高散热效率,提升散热均匀性。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踢脚线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升降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顶板或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板或所述侧板相对所述壳体组件运动。
[0016]上述的踢脚线通过设置升降机构实现将导风组件抬升至第四位置,或驱动导风组件下降至第三位置,从而实现踢脚线出风风向的自动调节。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另一端所述顶板或侧板连接。
[0018]上述的踢脚线中升降机构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传动组件运动,在传动组件的作用下,导风组件能相对壳体组件进行升降运动。具体地,驱动电机带动传动组件运动,在传动的过程中,传动组件带动顶板或侧板进行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侧板上升并使出风口伸出壳体组件外,或下降并使出风口置于壳体组件的安装腔内,从而打开或降落出风口。导风组件降落时,踢脚线整机高度尺寸较小。导风组件上升时,露出出风口,以便踢脚线整机内部热量散发,从而传热给室内,使踢脚线整机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0019]可选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与驱动电机连接,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一传动组件连接。
[0020]优选地,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分别为齿轮与齿条传动结构。通过设置齿轮和齿条作为实现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上下移动的驱动部件,使导风组件的上下移动轨迹更稳定,移动可靠性更高,且上述传动组件的设置使风道结构空间更紧凑,使用更方便灵活。可选地,传动组件的数量为多组。通过设置多组传动组件,可以提高齿条件对导风组件的支撑面积,有利于提升导风组件相对壳体组件上下移动的平稳性,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风道结构的整体出风面积,提高产品性能。此外,上述结构实现了一个驱动电机同时驱动多个齿轮件和齿条件同时运动,使风道结构的整体空间紧凑性进一步得到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踢脚线包括:壳体组件(1),所述壳体组件(1)设有安装腔(101),所述壳体组件(1)上开设有进风口(102)和安装口(103),所述进风口(102)和所述安装口(103)与所述安装腔(101)连通;导风组件(3),所述导风组件(3)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导风组件(3)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组件(1)运动,所述导风组件(3)相对所述壳体组件(1)运动时能够将所述安装腔(101)与外界连通;加热组件(5),所述加热组件(5)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或所述导风组件(3)上,所述加热组件(5)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101)内;风机组件(2),所述风机组件(2)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或所述导风组件(3)上,所述风机组件(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10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3)相对所述壳体组件(1)运动时至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导风组件(3)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3)将所述安装口(103)封堵,所述导风组件(3)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3)将所述安装口(103)开启且所述安装腔(101)经所述安装口(103)与外界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3)设有第一过风腔,所述导风组件(3)上设有出风口(301),所述出风口(301)与所述第一过风腔连通,所述导风组件(3)相对所述壳体组件(1)运动时至少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导风组件(3)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3)将所述安装口(103)封堵,所述导风组件(3)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导风组件(3)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组件(1)的所述安装腔(101)外且所述出风口(301)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101)外,所述安装腔(101)与所述第一过风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3)包括顶板(31)和侧板(32),所述顶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林曾灏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卡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