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9750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及车辆,包括压缩机本体以及固定压缩机本体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用于固定压缩机本体的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设于第一支架的下方,并通过所述第一减振器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减振器与车身构件连接。其能有效降低压缩机运行时车内震动和噪音,提升车内舒适性。提升车内舒适性。提升车内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具体涉及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燃油汽车中,压缩机固定在发动机上,利用发动机动力带动压缩机皮带轮运转,此设计方式,压缩机和发动机作为一个整体,利用发动机悬置结构进行隔振设计。同时,由于发动机运转带来的振动和噪音均高于压缩机,因此对压缩机运行振动和噪音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0003]在新能源汽车上,大部分仍沿用燃油车设计,将压缩机布置在动力装置上,CN212985487U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及电动汽车,就是一种典型的压缩机布置在驱动电机上的设计方式。
[0004]现有技术将压缩机布置在动力装置的设计,对于前置前驱车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由于空调系统蒸发器和冷凝器等主要零部件均位于乘员舱前部,对于后置后驱或中置后驱的整车动力布置形式,压缩机随动力装置布置的方式,将极大增加管线的布置难度,对压缩机性能发挥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压缩机和动力装置绑定的设计,增加了动力装置的边界尺寸,加大了布置难度。并且现有技术仅考虑了压缩机本体通过动力装置往车身进行振动和噪音传递的单一路径,未充分考虑其他压缩机振动噪音往车内传递的路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及车辆,其能有效降低压缩机运行时车内震动和噪音,提升车内舒适性。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包括压缩机本体以及固定压缩机本体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用于固定压缩机本体的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设于第一支架的下方,并通过所述第一减振器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减振器与车身构件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压缩机本体通过管路与空调组件连接,所述管路上固定有减振件。
[0008]进一步,所述管路包括软管和固定于软管两端的硬管,所述减振件包括套设于软管上的阻尼块和固定于硬管上的消声器。
[0009]进一步,所述软管为橡胶管,所述硬管为铝管。
[0010]进一步,所述消声器与硬管焊接固定。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均包括夹设于两个第一限位垫片之间的第一橡胶减振块,两个第一限位垫片背离第一橡胶减振块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柱。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均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内孔与连接件相适配,套筒端部设有径向朝外延伸的第二限位垫片,套筒外套设有第二橡胶减振块。
[0013]进一步,所述车身构件通过第三减振器与车体连接。
[0014]进一步,所述车身构件为驱动装置或副车架。
[0015]一种车辆,压缩机总成,所述压缩机总成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
[001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专利技术采用多级隔振的思路来降低压缩机本体运行的振动噪音,将压缩机本体固定于第一支架上,根据整车布置需求,调整第一支架上的安装孔位置,以实现压缩机本体水平装配或侧面装配。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通过第一减振器连接,吸收压缩机本体运行过程中高频低振幅,及时消耗掉小能量级振动,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减振器与车身构件连接,通过质量较大的车身构件吸收压缩机本体运行过程中较大的冲击能量。所述车身构件通过第三减振器与车体连接,第三减振器的布置能够将压缩机本体传递到车身构件上的振动噪音隔离,从而达到阻断压缩机本体振动噪音的目的。
[0018]2、本专利技术所述压缩机本体通过管路与空调组件连接,所述管路上固定有减振件,避免管路产生共振传递至车内。所述管路包括软管和固定于软管两端的硬管,即通过软管“隔离”压缩机本体和车身结构,阻断了压缩机本体振动通过硬质管路直接传递到车身的路径。所述减振件包括套设于软管上的阻尼块和固定于硬管上的消声器,阻尼块的设置改善了软管的振动频率,有效避免了软管产生共振传递至车内,消声器的设置削弱了管路内流体本身流动不均匀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尼块与软管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消声器与硬管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中,1—压缩机本体,2—第一支架,21—安装孔,3—第二支架,4—车身构件,5—第一减振器,6—第二减振器,7—第三减振器,8—管路,81—软管,82—硬管,9—阻尼块,10—消声器,11—第一橡胶减振块,12—第一限位垫片,13—连接柱,14—套筒,15—第二橡胶减振块,16—第二限位垫片,17—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2]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包括压缩机本体1以及固定压缩机本体1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2上设有用于固定压缩机本体1的安装孔21,根据整车布置需求,调整第一支架2上的安装孔21位置,以实现压缩机本体1水平装配或侧面装配。
[0023]所述第二支架3设于第一支架2的下方,并通过所述第一减振器5与所述第一支架2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通过第二减振器6与车身构件4连接。所述车身构件4通过第三减振器7与车体17连接。第二支架3与第一支架2之间通过第一减振器5连接,吸收压缩机本体1运行过程中高频低振幅,及时消耗掉小能量级振动。所述第二支架3通过第二减振器6与车身构
件4连接,通过质量较大的车身构件4吸收压缩机本体1运行过程中较大的冲击能量。所述车身构件4通过第三减振器7与车体17连接,第三减振器7的布置能够将压缩机本体1传递到车身构件4上的振动噪音隔离,从而达到阻断压缩机本体1振动噪音的目的。
[0024]所述车身构件4为驱动装置或副车架,根据实际布置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0025]参见图3,所述第一减振器5和第二减振器6均包括夹设于两个第一限位垫片12之间的第一橡胶减振块11,两个第一限位垫片12背离第一橡胶减振块11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柱13。
[0026]或者,参见图4,所述第一减振器5和第二减振器6均包括套筒14,所述套筒14内孔与连接件相适配,套筒14端部设有径向朝外延伸的第二限位垫片16,套筒14外套设有第二橡胶减振块15。结构简单,满足振动吸能需求。
[0027]第三减振器7与第一减振器5和第二减振器6的结构相同,或者第三减振器根据车身构件4的装配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0028]参见图5至图7,所述压缩机本体1通过管路8与空调组件连接,所述管路8上固定有减振件。所述管路8包括软管81和固定于软管81两端的硬管82,所述软管81为橡胶管,所述硬管82为铝管,软管81和硬管82之间通过抱箍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本体(1)以及固定压缩机本体(1)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2)上设有用于固定压缩机本体(1)的安装孔(21),所述第二支架(3)设于第一支架(2)的下方,并通过所述第一减振器(5)与所述第一支架(2)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通过第二减振器(6)与车身构件(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本体(1)通过管路(8)与空调组件连接,所述管路(8)上固定有减振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8)包括软管(81)和固定于软管(81)两端的硬管(82),所述减振件包括套设于软管(81)上的阻尼块(9)和固定于硬管(82)上的消声器(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81)为橡胶管,所述硬管(82)为铝管。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压缩机的减振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显东李贤荣徐丽青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