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9362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包括:步骤S1,检测排入区域水体的污水的各项污染指标;步骤S2,根据各个排入口的污水污染指标的变化程度调整水体内投放的动植物数量;步骤S3,检测水体污染物浓度判定水体是否符合净化标准;步骤S4,根据步骤S3测定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和水体中含氧量重新调节水体生物投放量;步骤S5,周期性检测区域水体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判断生态系统的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检测区域水体污水排入端的污水成分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根据区域水体污染物成分中各项污染指标的含量变化调整区域水域的生物数量实现区域水体生态自净化的功能。域的生物数量实现区域水体生态自净化的功能。域的生物数量实现区域水体生态自净化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体指是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粗略地将其分为地面水水体、地下水水体和海洋等三类,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太阳能、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在不同水体之间不断地循环着。我国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及用水方式落后,加上水资源惊人的浪费和水体污染加重,水资源危机不断加深,农业和城市缺水十分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约2000万公顷,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城市中,1979年有154个城市缺水,1984年有188个城市缺水,到1991年,已达300多个城市缺水。据统计,全国自来水供水能力平均只能保证高峰需水量的86%。所以说,尽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供人类使用的水是有限的,由于缺水,每年全国工业产值受到损失达数百亿元。
[0003]水体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利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现象。严格来说造成水的污染原因有两类: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水。此外,还包括生活污水、农田排水、降雨淋洗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堆积在大地上的垃圾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的污染物等;另外还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诸如岩石的风化和水解,火山喷发、水流冲蚀地面、大气降尘的降水淋洗。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释放物质都属于天然污染物的来源。由于人类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占大多数,因此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情况。
[0004]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2320959B公开了一种城市水体水污染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方法,包括水生植物群落修复和动物群落修复,具体的步骤包括:S1、对污染水体进行水生态调查与评估,根据污染源特性、水质/底泥特征、修复目标、功能要求、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资源化利用因素确定生态修复方案;S2、近岸修复;S3、污染水体修复。由此可见,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建立稳定的水体生态系统实现利用水体中动植物的食物链原理逐步实现水体的自净能力,但是其方案适用于对于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对于持续存在污水排入的水体,其由于水体自净能力的限制,可能无法实现通过水体自身生态系统达到有效的净化能力,存在污水净化能力超限的问题,同时,由于水体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构成和数量在一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故当水体排入的污水污染物成分或浓度发生变化时,不能根据污水的处理需要达到应有的净化能力,可能造成污染情况的持续积累,从而对水体生态系统再次造成破坏,并且在冬季等恶略环境时,水体生态系统种动植物的净化能力受季节性影响净化能力下降,如完全依赖水体的自净能力易导致由于水体净化能力不足以使水体中污染物富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导致水体净化能力与污染物含量不匹配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S1,各排污口的水质监测终端设备检测排入区域水体的污水的各项污染指标用以对区域水体内排入的污水进行污染指标分析;
[0008]步骤S2,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各个排入口的污水污染指标的变化程度调整水体内投放的动植物数量以使符合区域水体的污水净化能力与排入污水的污染指标相匹配;
[0009]步骤S3,检测开放水体的流出口水污染浓度或封闭水体的水体污染物浓度以判定水体对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净化是否达到水体自净标准;
[0010]步骤S4,根据步骤S3测定的水体污染物浓度以及水体中含氧量判定水体是否实现自净,若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不符合自净标准则重新调节水体微生物及产氧植物的投放量;
[0011]步骤S5,周期性检测区域水体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判断生态系统的变化,当水体自净符合标准时,计算符合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植物量并将多余生物数进行移除或不足生物数进行补充。
[0012]进一步地,所述区域水体其为具有土地、水、微生物、植物、动物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具有水流汇入口和/或水流出口的开放区域水体和不设置有水流汇入口和/或水流出口的封闭区域水体。
[0013]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检测排入区域水体的污水的污染指标包括区域水体中各污染物的成分、各污染物的浓度、污水的pH值、污水排放量、水体含氧量以及区域水体的流速;
[0014]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其设置在区域水体流入支流的上游排污口以及区域水体附近,其用以检测排入区域水体的污水以及区域水体中各污染物的成分、各污染物的浓度、污水的pH值、污水排放量、水体含氧量以及区域水体的流速,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包括用以对水样进行采样检测的水质检测模块和用以对水体流速进行检测的水流检测模块;
[0015]所述污染指标,其用以通过数值表示污水的污染程度,包括pH值、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生化需氧量、富营养物质含量、盐碱含量。
[0016]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水质监测终端设备传递的污水样本的各项污染指标数据计算排入区域水体的总污染指标数据并根据总污染指标数据确定水体是否能够实现自净;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控制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采集排污口的污水样本并检测污水样本的生化需氧量h,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水质监测终端设备传递的污水样本的生化需氧量计算排入本区域水体的总生化需氧量hz并根据hz初步确定污水生化需氧量是否超出水体自净能力,设定hz=h1+

hi+

+hn,其中,hi为第i水质监测终端设备传递的污水样本的生化需氧量,n为区域水体内水质监测终端设备的个数;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设置有五日污水生化需氧量标准H0,其中,0<H0≤60mg/L,
[0017]当hz≤H0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初步判定排入污水的生化需氧量符合标准且水体能够实现自净,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无需对区域水体的动植物数量进行调整;
[0018]当hz>H0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初步判定排入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不符合标准且污水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初步判定需对区域水体的动植物数量进
行调整并根据hz的变化量确定水体生态中动植物的调整数量。
[0019]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hz的含量变化确定水体生态中动植物的数量以满足污水的净化要求;当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排入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不符合标准且污水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控制根据hz与H0的差值Δh确定需要补充的水体产氧植物的数量,设定Δh=hz

H0,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设置有第一生化需氧量差值标准ΔH1、第二生化需氧量差值标准ΔH2、第一产氧植物调节系数α1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各排污口的水质监测终端设备检测排入区域水体的污水的各项污染指标用以对区域水体内排入的污水进行污染指标分析;步骤S2,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各个排入口的污水污染指标的变化程度调整水体内投放的动植物数量以使符合区域水体的污水净化能力与排入污水的污染指标相匹配;步骤S3,检测开放水体的流出口水污染浓度或封闭水体的水体污染物浓度以判定水体对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净化是否达到水体自净标准;步骤S4,根据步骤S3测定的水体污染物浓度以及水体中含氧量判定水体是否实现自净,若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不符合自净标准则重新调节水体微生物及产氧植物的投放量;步骤S5,周期性检测区域水体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判断生态系统的变化,当水体自净符合标准时,计算符合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植物量并将多余生物数进行移除或不足生物数进行补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检测排入区域水体的污水的污染指标包括区域水体中各污染物的成分、各污染物的浓度、污水的pH值、污水排放量、水体含氧量以及区域水体的流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水质监测终端设备传递的污水样本的各项污染指标数据计算排入区域水体的总污染指标数据并根据总污染指标数据确定水体是否能够实现自净;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控制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采集排污口的污水样本并检测污水样本的生化需氧量h,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水质监测终端设备传递的污水样本的生化需氧量计算排入本区域水体的总生化需氧量hz并根据hz初步确定污水生化需氧量是否超出水体自净能力,设定hz=h1+

hi+

+hn,其中,hi为第i水质监测终端设备传递的污水样本的生化需氧量,n为区域水体内水质监测终端设备的个数;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设置有五日污水生化需氧量标准H0,其中,0<H0≤60mg/L,当hz≤H0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初步判定排入污水的生化需氧量符合标准且水体能够实现自净,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无需对区域水体的动植物数量进行调整;当hz>H0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初步判定排入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不符合标准且污水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初步判定需对区域水体的动植物数量进行调整并根据hz的变化量确定水体生态中动植物的调整数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hz的含量变化确定水体生态中动植物的数量以满足污水的净化要求;当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排入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不符合标准且污水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控制根据hz与H0的差值Δh确定需要补充的水体产氧植物的数量,设定Δh=hz

H0,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设置有第一生化需氧量差值标准ΔH1、第二生化需氧量差值标准ΔH2、第一产氧植物调节系数α1和第二产氧植物调节系数α2,其中,0<ΔH1<ΔH2<100mg/L,0<α1<α2≤0.5,当Δh<ΔH1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污水需氧量差值符合标准且水体产氧植物可满足氧气需求,无需补充水体产氧植物的数量;当ΔH1≤Δh≤ΔH2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污水需氧量差值不符合标准且水
体产氧植物不满足氧气需求,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采用第一产氧植物调节系数α1计算需补充水体产氧植物的数量;当Δh>ΔH2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污水需氧量差值不符合标准且水体产氧植物不满足氧气需求,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采用第二产氧植物调节系数α2计算需补充水体产氧植物的数量;当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采用第i产氧植物调节系数αi计算需补充水体产氧植物的数量时,其中,i=1,2,将调节后的水体中产氧植物的数量记为M

,设定M

=(hz/H0+αi)
×
M0,其中,M0为调节前的水体中产氧植物的数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控制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周期性对开放区域水体水流出口或封闭区域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进行检测以确定区域水体是否实现自净,当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无需对区域水体的动植物数量进行调整或完成对水体水体生态中动植物数量的调节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检测的开放区域水体水流出口或封闭区域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ha确定该水体生态系统对排入污水的净化是否符合自净标准;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设置有第一预设第一水体净化生化需氧量标准H10和第二水体净化生化需氧量标准H20,其中,10mg/L<H10<H20<30mg/L,当ha≤H10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区域水体符合自净标准;当H10<ha≤H20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区域水体不符合自净标准并且需要根据区域水体的含氧量对区域水体的微生物数量进行调节;当ha>H20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区域水体不符合自净标准并且需要根据区域水体的含氧量对区域水体的微生物数量以及产氧植物的数量进行调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区域水体污染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当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区域水体不符合自净标准时,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控制所述水质监测终端设备周期性对区域水体的含氧量进行检测并根据已检测的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ha和区域水体的含氧量p确定对区域水体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设置有第一水体含氧量标准P1、第一水体含氧量标准P2、第一生态调节系数β1、第二生态调节系数β2和第三生态调节系数β3,其中,4mg/L<P1<P2<8mg/L,1<β1<β2<β3<2,当H10<ha≤H20时,若p≥P2,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区域水体的含氧量高,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采用第三生态调节系数β3对区域水体的微生物数量进行调节;若P1≤p<P2,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区域水体的含氧量符合标准,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采用第二生态调节系数β2对区域水体的微生物数量进行调节;若p<P1,所述污染处理控制中心判定区域水体的含氧量低,所述污染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朱宇傅润兴谢斌余华英黄鼎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际远宏福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