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9163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包括插杆、外堵块和伞状内堵组件,伞状内堵组件包括固定头、滑移套、伞骨和橡胶伞面,固定头固定在插杆的一端,滑移套滑套于插杆上,伞骨设有固定头和滑移套之间,橡胶伞面设于伞骨上,插杆上滑动套设有用于抵推滑移套的抵推套,插杆上设有用于使抵推套抵推运动的撑伞机构,外堵块滑动套设于抵推套上,抵推套上设有用于使外堵块相对抵推套滑动的夹紧推动机构。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结构简单、施工快捷以及施工效率高。施工快捷以及施工效率高。施工快捷以及施工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年代久远资料缺失,给排水管线产权单位无法确定部分地下管线位置,市政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时,由于不清楚管线情况、赶工、技术交底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发生挖破地下给排水管道的情况。爆管直接造成水资源浪费和雨污水外溢,路面溢水造成居民出行不便,同时间接造成附近管线基础、建筑基础、地下设施地基承载力下降形成安全隐患。管道破口处传统的堵漏方法在于切断水源,根据管道破口处实际情况,结合各类管道材质采取套筒、整体更换配合膨胀水泥封堵的方式进行抢修,这种切断水源的方法直接影响周边区域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并且,施工麻烦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快捷以及施工效率高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包括插杆、外堵块和伞状内堵组件,所述伞状内堵组件包括固定头、滑移套、伞骨和橡胶伞面,所述固定头固定在插杆的一端,所述滑移套滑套于插杆上,所述伞骨设有固定头和滑移套之间,所述橡胶伞面设于伞骨上,所述插杆上滑动套设有用于抵推滑移套的抵推套,所述插杆上设有用于使抵推套抵推运动的撑伞机构,所述外堵块滑动套设于抵推套上,所述抵推套上设有用于使外堵块相对抵推套滑动的夹紧推动机构。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7]所述插杆上滑动套设有遇水膨胀件,所述遇水膨胀件位于抵推套和滑移套之间。
[0008]所述遇水膨胀件呈锥形,且所述遇水膨胀件朝向滑移套的一端比另一端小。
[0009]所述插杆于抵推套与遇水膨胀件之间套设有抵推垫圈。
[0010]所述撑伞机构包括撑伞螺母,所述撑伞螺母套设于插杆上并与插杆螺纹连接,且所述撑伞螺母位于抵推套远离滑移套的一端。
[0011]所述撑伞机构还包括撑伞垫圈,所述撑伞垫圈套设于插杆上、并位于撑伞螺母与抵推套之间。
[0012]所述夹紧推动机构包括夹紧螺母,所述夹紧螺母套设于抵推套上并与抵推套螺纹连接,且所述夹紧螺母位于外堵块远离伞状内堵组件的一端。
[0013]所述夹紧推动机构还包括夹紧垫圈,所述夹紧垫圈套设于抵推套上、并位于夹紧螺母与外堵块之间。
[0014]所述外堵块为橡胶结构。
[0015]所述外堵块呈锥形。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本技术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使用过程:以伞状内堵组件所在端朝前,将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由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如管道侧壁的破损口)插入空构筑物内,此时,伞状内堵组件位于内空构筑物内,外堵块位于内空构筑物外;接着,通过撑伞机构使抵推套沿插杆滑动以抵推滑移套与固定头相向运动,直到伞骨和橡胶伞面撑开,此时,撑开的橡胶伞面比漏水口大;然后,通过夹紧推动机构使外堵块相对抵推套滑动,直到橡胶伞面和外堵块分别抵紧在内空构筑物的内外壁上,从而实现对漏水口的封堵,达到内外双举措堵口的效果。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使用时无需切断水源,并且结构简单、施工快捷以及施工效率高。
[0018]本技术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在插入内空构筑物漏水口的过程中,时间短,遇水膨胀件遇水后还来不及膨胀,当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在漏水口安装完成后,遇水膨胀件位于内空构筑物内,遇水膨胀件吸水后变大,直到抵紧在内空构筑物的内壁上,进一步提高封堵效果。遇水膨胀件采用常规的遇水膨胀材料制成。
[0019]本技术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在插入内空构筑物内后,撑伞螺母位于内空构筑物的外部,通过旋紧撑伞螺母即能使抵推套抵推滑移套滑动,从而撑开伞骨和橡胶伞面,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20]本技术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在插入内空构筑物内后,夹紧螺母位于内空构筑物的外部,通过旋紧夹紧螺母即能使外堵块沿抵推套滑动,从而使橡胶伞面和外堵块夹紧在内空构筑物的侧壁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的伞状内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0024]图中各标号表示:
[0025]1、插杆;2、外堵块;3、伞状内堵组件;31、固定头;32、滑移套;33、伞骨;34、橡胶伞面;4、抵推套;5、撑伞机构;51、撑伞螺母;52、撑伞垫圈;6、夹紧推动机构;61、夹紧螺母;62、夹紧垫圈;7、遇水膨胀件;8、抵推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图1至图3示出了本技术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包括插杆1、外堵块2和伞状内堵组件3,伞状内堵组件3包括固定头31、滑移套32、伞骨33和橡胶伞面34,固定头31固定在插杆1的一端,滑移套32滑套于插杆1上,伞骨33设有固定头31和滑移套32之间,橡胶伞面34设于伞骨33上,插杆1上滑动套设有用于抵推滑移套32的抵推套4,插杆1上设有用于使抵推套4抵推运动的撑伞机构5,外堵块2滑动套设于抵推套4上,抵推套4上设有用于使外堵块2相对抵推套4滑动的夹紧推动机构6。
[0028]使用过程:如图3所示,以伞状内堵组件3所在端朝前,将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
装置由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如管道侧壁的破损口)插入空构筑物内,此时,伞状内堵组件3位于内空构筑物内,外堵块2位于内空构筑物外;接着,通过撑伞机构5使抵推套4沿插杆1滑动以抵推滑移套32与固定头31相向运动,直到伞骨33和橡胶伞面34撑开,此时,撑开的橡胶伞面34比漏水口大;然后,通过夹紧推动机构6使外堵块2相对抵推套4滑动,直到橡胶伞面34和外堵块2分别抵紧在内空构筑物的内外壁上,从而实现对漏水口的封堵,达到内外双举措堵口的效果。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使用时无需切断水源,并且结构简单、施工快捷以及施工效率高。
[0029]本实施例中,插杆1上滑动套设有遇水膨胀件7,遇水膨胀件7位于抵推套4和滑移套32之间。抵推套4通过抵推遇水膨胀件7以带动滑移套32滑动。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在插入内空构筑物漏水口的过程中,时间短,遇水膨胀件7遇水后还来不及膨胀,当本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在漏水口安装完成后,遇水膨胀件7位于内空构筑物内,遇水膨胀件7吸水后变大,直到抵紧在内空构筑物的内壁上,进一步提高封堵效果。遇水膨胀件7采用常规的遇水膨胀材料制成。
[0030]本实施例中,遇水膨胀件7呈锥形,且遇水膨胀件7朝向滑移套32的一端比另一端小。插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杆(1)、外堵块(2)和伞状内堵组件(3),所述伞状内堵组件(3)包括固定头(31)、滑移套(32)、伞骨(33)和橡胶伞面(34),所述固定头(31)固定在插杆(1)的一端,所述滑移套(32)滑套于插杆(1)上,所述伞骨(33)设有固定头(31)和滑移套(32)之间,所述橡胶伞面(34)设于伞骨(33)上,所述插杆(1)上滑动套设有用于抵推滑移套(32)的抵推套(4),所述插杆(1)上设有用于使抵推套(4)抵推运动的撑伞机构(5),所述外堵块(2)滑动套设于抵推套(4)上,所述抵推套(4)上设有用于使外堵块(2)相对抵推套(4)滑动的夹紧推动机构(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1)上滑动套设有遇水膨胀件(7),所述遇水膨胀件(7)位于抵推套(4)和滑移套(3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遇水膨胀件(7)呈锥形,且所述遇水膨胀件(7)朝向滑移套(32)的一端比另一端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空构筑物漏水口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1)于抵推套(4)与遇水膨胀件(7)之间套设有抵推垫圈(8)。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鹏康子豫韩可林徐国强陈立权魏爽廖隆荣李明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