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流件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7256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流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以及位于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之间的连接部。其中,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电芯电连接。连接部包括反向拱桥部和正向拱桥部。其中,反向拱桥部为条形下凹结构,反向拱桥部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的连线,正向拱桥部为上凸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采温温感头和上述的载流件。该载流件和电池模组能够避免采温温感头被压损,还能节省材料,防止采温温感头脱落,提高经济效益和使用体验。提高经济效益和使用体验。提高经济效益和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流件及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载流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监控电池模组内各个电芯的温度,以保证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在电池模组中设置有采温温感头,以测量电芯的温度。现有的电池模组都是使用导热硅胶将采温温感头固定在铝排表面上。
[0003]在焊接铝排和电芯极柱的过程中,由于激光焊接要求被焊接件之间的间隙足够小,所以需要使用铜套工装压紧铝排和电芯极柱。但由于铝排的面积较小,采温温感头距离铝排的焊接区域距离太近,在产线上经常出现压紧铜套工装将采温温感头压坏的现象,导致材料浪费、生产效率降低。而且采温温感头固定于铝排的平面处,需要大量的导热硅胶才能覆盖采温温感头,以保证固定效果,导热硅胶的大量使用也同样影响产品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由于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会产生震动,采温温感头没有机械式的固定结构,极易发生脱胶,导致电池模组的采温功能异常,这不仅增加了售后维修量,也给用户带来不便。
[0004]因此,亟需一种载流件及电池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流件,能够避免采温温感头被压损,还能节省材料,防止采温温感头脱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载流件,设置在电池模组内,包括:
[0008]间隔设置的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所述第一载流部和所述第二载流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电芯电连接;
[0009]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载流部和所述第二载流部之间,所述连接部包括:
[0010]反向拱桥部,所述反向拱桥部为条形下凹结构,所述反向拱桥部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载流部和所述第二载流部的连线;
[0011]正向拱桥部,所述正向拱桥部为上凸结构。
[0012]可选地,所述反向拱桥部被配置为所述电池模组的采温温感头能够设置在所述反向拱桥部内。
[0013]所述载流件被配置为连接于所述采温温感头的采温线束能够设置在所述正向拱桥部下方。
[0014]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工艺孔,所述工艺孔位于所述反向拱桥部与所述正向拱桥部之间,所述工艺孔被配置为能够使所述采温温感头穿过所述工艺孔,以装配到所述反向拱桥部内。
[0015]可选地,所述采温温感头与所述反向拱桥部胶接。
[0016]可选地,所述反向拱桥部的内壁与所述采温温感头的外壁贴合。
[0017]可选地,所述采温线束与所述正向拱桥部胶接。
[0018]可选地,所述正向拱桥部的下壁面与所述采温线束的外壁贴合。
[0019]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能够避免采温温感头发生压损,还能节省材料,防止采温温感头脱落,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0]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所述电芯、所述采温温感头和上述的载流件。
[0022]可选地,所述第一载流部和所述第二载流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的极柱焊接。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载流件,可以设置在电池模组内,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以及位于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之间的连接部。其中,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电芯电连接。连接部包括反向拱桥部和正向拱桥部。其中,反向拱桥部为条形下凹结构,反向拱桥部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的连线,正向拱桥部为上凸结构。
[0025]该载流件设置了反向拱桥部和正向拱桥部,可将采温温感头设置在反向拱桥部内,连接于采温温感头的采温线束设置在正向拱桥部的下方,或者将采温温感头设置在正向拱桥部的下方,将连接于采温温感头的采温线束设置在反向拱桥部内。可知的是,上述两种设置方式均能限定采温温感头的移动,保证采温温感头不进入载流件第一载流部和第二载流部所在的位置区域,即载流件的焊接区域。从而能够防止采温温感头被压紧铜套工装压损,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且能限制采温线束朝向远离电芯的方向移动,即可防止采温温感头脱落,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仅如此,反向拱桥部和正向拱桥部的设置可提高载流件与采温温感头和采温线束的接触面积,从而在使用导热硅胶将采温温感头和采温线束固定在载流排上时,能够节省导热硅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002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电芯、采温温感头和上述的载流件。该电池模组能够避免采温温感头发生压损,还能节省材料,防止采温温感头脱落,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载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
[0030]1、电芯;
[0031]2、载流件;21、第一载流部;22、第二载流部;23、反向拱桥部;24、正向拱桥部;25、工艺孔;
[0032]3、采集线束;31、采温温感头;32、采温线束;33、采压线束;
[0033]4、隔离板;
[0034]5、侧板;
[0035]6、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9]为了监控电池模组内各个电芯1的温度,以保证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在电池模组中设置有采温温感头31,以测量电芯1的温度。现有的电池模组都是使用导热硅胶将采温温感头31固定在铝排表面上。但在焊接铝排和电芯极柱的过程中,由于激光焊接要求被焊接件之间的间隙足够小,所以需要使用铜套工装压紧铝排和电芯极柱。但由于铝排的面积较小,采温温感头31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流件,设置在电池模组内,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载流部(21)和第二载流部(22),所述第一载流部(21)和所述第二载流部(22)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电芯(1)电连接;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载流部(21)和所述第二载流部(22)之间,所述连接部包括:反向拱桥部(23),所述反向拱桥部(23)为条形下凹结构,所述反向拱桥部(23)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载流部(21)和所述第二载流部(22)的连线;正向拱桥部(24),所述正向拱桥部(24)为上凸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拱桥部(23)被配置为所述电池模组的采温温感头(31)能够设置在所述反向拱桥部(23)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件被配置为连接于所述采温温感头(31)的采温线束(32)能够设置在所述正向拱桥部(24)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工艺孔(25),所述工艺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磊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