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检修中子通量管的抽拔回推装置,包括:第一板体,转动设有第一压轮;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间隔设置,其转动设有第二压轮,第二压轮与第一压轮正对且间隔设置,形成有用于夹紧中子通量管的第一间隙;调整连接件,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连接,使第一间隙的间距可调,以夹紧中子通量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抽拔回推装置整体结构合理、可靠,抽拔过程中调整方便,现场实用性强。操作过程简便,维护方便。相较于传统的手动抽拔更加安全、高效、可控。在日益发展的核电产业中作为一种创新检修方案,优势日渐凸显。显。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抽拔回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核电检修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抽拔回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中子通量管,俗称指套管,是压水堆核电厂的关键设备之一,大小不同的反应堆需要的中子通量管的数量不等,常规堆型单台机组中子通量管的数量为20~50根。作为堆芯核测系统中子通量的测量通道,中子通量管均匀分布在堆芯燃料组件通道中,贯穿燃料组件,并裸露在堆芯内。中子通量管是一回路压力边界,因为辐照脆化和流致振动导致的机械磨损会使其管壁减薄甚至破损,进而引起一回路冷却剂的泄漏和污染。
[0003]以1000MWe核电厂为例,单台机组有50根中子通量管,长度为13~18米不等。从国内外经验反馈来看,因1000MWe核电厂一回路冷却剂装量大及热工水力特性复杂,机组经历数次周期运行后,在对中子通量管的检查中,出现缺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0004]在中子通量管的移位、堵管、更换等检修过程中,需要将中子通量管从套管组件内抽出。抽拔过程主要靠检修人员手工抽拔实现。由于中子通量管是一回路的压力边界,直接接触中子通量管可能增加检修人员的体表沾污风险,手工抽拔时也会因受力不均匀导致抽拔长度不能精确控制。手工抽拔、回推过程中可能导致中子通量管受力产生弯曲,增加回推阻力,损伤密封段内密封组件,增加机组工作过程中的一回路放射性物质的泄露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拔回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检修中子通量管过程中沾污风险高,控制精度低,损伤可能大以及泄露风险高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抽拔回推装置,包括:
[0007]第一板体,转动设有第一压轮;
[0008]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间隔设置,其转动设有第二压轮,所述第二压轮与所述第一压轮正对且间隔设置,形成有用于夹紧中子通量管的第一间隙;
[0009]调整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使所述第一间隙的间距可调,以夹紧所述中子通量管。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抽拔回推装置整体结构合理、可靠,抽拔过程中调整方便,现场实用性强。操作过程简便,维护方便。相较于传统的手动抽拔更加安全、高效、可控。在日益发展的核电产业中作为一种创新检修方案,优势日渐凸显。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连接件为调整压紧螺栓,其包括螺栓本体和设于所述螺栓本体的一端的调整旋钮,所述螺栓本体穿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调整连接孔中,且与所述调整连接孔间隙配合,所述螺栓本体的背离所述调整旋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螺纹连接,所述调整旋钮抵接于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侧面。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连接件的结构简单,调整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
的距离简单可靠。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上还转动设有第三压轮,所述第三压轮与所述第一压轮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上还转动设有第四压轮,所述第四压轮与所述第二压轮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压轮与所述第二压轮正对且间隔设置,形成有用于夹紧中子通量管的第二间隙。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第三压轮和第四压轮能够增加抽拔中子通量管时的摩擦力,提高抽拔效率。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四压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四压轮的轴线所在平面平行,使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位于同一直线上。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抽拔过程中保证抽拔中子通量管的直线度,减小中子通量管翘曲对套管组件的摩擦,降低了套管组件的密封段损伤的可能。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轮的外周设有第一压槽,所述第二压轮的外周设有第二压槽,所述第三压轮的外周设有第三压槽,所述第四压轮的外周设有第四压槽,所述第一压槽、所述第二压槽、所述第三压槽以及所述第四压槽上设有摩擦层。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增加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三压轮和第四压轮的摩擦力,减小中子通量管的损伤。
[00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压轮和第四压轮传动连接的传动轮。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二压轮和第四压轮联动转动,且同步转动,利于提高抽拔中子通量管的一致性。
[00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连接两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的顶板,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收容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顶板围合形成的第一容置腔中,所述第二板体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和连接两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的底板,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四压轮收容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围合形成的第二容置腔中,所述传动轮的传动轴外露于所述第二侧板。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三压轮和第四压轮的防护性,同时也利于传动轮的传动动力的输入。
[00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拔回推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连接密封段支架的调整固定夹,所述调整固定夹能够相对所述支撑架移动。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抽拔回推中子通量管时的精确度,减少了中子通量管发生错位的可能。
[00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有多个用于调整所述支撑架高度的调节支腿。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支撑架能够适配不同高度和坡度的地面,便于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与中子通量管的正对,利于提高抽拔回推的精准度。
[00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拔回推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的转杆支座和与所述转杆支座转动连接的转杆,所述转杆的一端用于与传动轮的传动轴连接。
[00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手柄操作转杆,使得操作人员远离中子通量管,减少辐射损伤的可能,同时转杆的长度方向与中子通量管的抽拔方向垂直,操作人员可以位于中子通量管的侧面进行操作,因此能够避免密封段泄露而带来的正面伤害。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抽拔回推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00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抽拔回推装置的剖视图;
[00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抽拔回推装置的主视图,其中第一板体局部剖视,露出调整连接件;
[00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抽拔回推装置的第一视角的抽拔回推示意图;
[003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抽拔回推装置的第二视角的抽拔回推示意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抽拔回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转动设有第一压轮;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间隔设置,其转动设有第二压轮,所述第二压轮与所述第一压轮正对且间隔设置,形成有用于夹紧中子通量管的第一间隙;调整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使所述第一间隙的间距可调,以夹紧所述中子通量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拔回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连接件为调整压紧螺栓,其包括螺栓本体和设于所述螺栓本体的一端的调整旋钮,所述螺栓本体穿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调整连接孔中,且与所述调整连接孔间隙配合,所述螺栓本体的背离所述调整旋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螺纹连接,所述调整旋钮抵接于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侧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拔回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上还转动设有第三压轮,所述第三压轮与所述第一压轮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上还转动设有第四压轮,所述第四压轮与所述第二压轮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压轮与所述第二压轮正对且间隔设置,形成有用于夹紧中子通量管的第二间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抽拔回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四压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四压轮的轴线所在平面平行,使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位于同一直线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抽拔回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林,孙国庆,王朋,王麟,董文豪,朱志强,贾杰,唐晓澜,
申请(专利权)人:中核检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