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5894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涉及铝合金门窗安装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生产铝合金窗副框,并在所述窗副框底部固定设置若干固定片,其次将窗副框与所述铝模进行临时固定,将所述铝模与其它铝模拼装,完成剪力墙模板搭建,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结构施工;混凝土浇筑结构施工后,然后拆除所述铝模;然后在所述窗副框上端设置隔热条,并在所述隔热条上端安装窗主框,最后在窗主框上安装铝合金门窗。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有着降低窗洞口渗漏风险;减少窗副框塞缝、封胶施工工序;减少铝窗外侧收口施工工序;整体提高外墙穿插,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铝合金门窗安装
,特别涉及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完善,在建筑设施上离不开铝合金窗的安装,铝合金窗是由铝合金建筑型材制作框、扇结构的窗,分普通铝合金门窗和断桥铝合金门窗。铝合金窗具有美观、密封、强度高,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在家装中,常用铝合金门窗封装阳台,铝合金表面经过氧化光洁闪亮。窗扇框架大,可镶较大面积的玻璃,让室内光线充足明亮,增强了室内外之间立面虚实对比,让居室更富有层次。铝合金本身易于挤压,型材的横断面尺寸精确,加工精确度高,因此在装修中很多业主都选择采用铝合金门窗。
[0003]现有的铝合金门窗安装过程中,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铝模支撑体系,从而外墙全剪也从中脱颖而出,但基于铝合金窗的传统安装工艺,窗副框通常采用后置安装的方式进行加固,后置安装附框存在施工过程中钻孔导致结构开裂等情况,且必然存在个别附框的塞缝及封胶不密实,这将导致窗洞口渗漏未得到有效避免。为降低窗洞口渗漏风险,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0004]现有的铝合金窗安装方法中存在窗框结构开裂、窗洞口渗漏以及安装步骤繁琐的缺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铝合金窗安装方法中存在窗框结构开裂、窗洞口渗漏以及安装步骤繁琐的缺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窗副框制作;
[0008]首先通过铝合金生产机械生产铝合金窗副框,所述窗副框整体为横杆结构,根据墙体需要安装的铝合金门窗的尺寸进行设置窗副框的长度,窗副框剖面整体为正方形环状结构,且窗副框内部中空,并在所述窗副框底部设置若干固定片,若干所述固定片整体呈弧形杆结构,且若干所述固定片等间距阵列分布,若干所述固定片均与所述窗副框采用不锈钢螺丝固定;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实现将窗副框预埋在混凝土中,通过设置多个固定片,用于与结构拉结加固,提高窗副框的稳定性,最终在完成窗主框安装时,窗主框安装更加牢固;
[0009]S2:窗副框固定
[0010]在上一层铝模拆除完成后立刻进行窗副框的固定,所述窗副框与所述铝模进行临时固定,所述铝模底部设有企口压槽,所述企口压槽底端与所述窗副框上端贴合,且所述企
口压槽与所述窗副框通过不锈钢螺丝固定,避免影响上层铝模拼装;用于连接窗副框与固定片的不锈钢螺丝长度小于窗主框与窗副框之间连接的不锈钢螺丝长度;
[0011]S3:铝模拼装
[0012]所述窗副框固定完成后,将所述铝模与其它铝模拼装,完成剪力墙模板搭建,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结构施工;
[0013]S4:窗副框固定螺丝拆除
[0014]混凝土浇筑结构施工后,一定时间后待混凝土凝固后,符合标准,再进行拆模,首先将所述企口压槽与所述窗副框之间的不锈钢螺丝拆除,然后拆除所述铝模;拆除前需将窗副框与铝模的固定螺丝拆除,避免铝模拆除时破坏附框;
[0015]S5:窗主框安装
[0016]在所述窗副框上端设置隔热条,所述隔热条的上部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直线度不高于0.5mm,所述隔热条为实心结构以及空心结构中任意一种,在所述隔热条上端安装窗主框,所述窗主框下表面端部设有支条,所述隔热条位于所述支条之间,所述窗主框下端设有定位条,所述定位条与所述凹槽相互重合,其中窗主框的尺寸刚好与企口压槽相互适配,使得窗主框完全位于混凝土浇灌后由企口压槽形成的凹槽中。
[0017]优选地,所述隔热条由树脂和长纤维复合而成,其中树脂的含量不低于18%重量比,所述隔热条的内部设有增强材料,所述隔热条内部的增强材料包含长纤维和纤维制品,其中长纤维为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纤维制品主要包含玻璃纤维毡、碳纤维毡、纤维布、复合毡、玻纤表面毡,由这种隔热条复合的铝合金型材制作的铝合金门窗,能有效地解决室内外温差较大引起的型材表面产生冷凝水现象,且由于隔热条本身具有耐高温,防火的性能,使得该铝合金门窗具有一定防火效果。
[0018]优选地,步骤S5中,所述窗主框与所述窗副框通过若干不锈钢螺丝固定连接,若干不锈钢螺丝等间距阵列分布,且若干不锈钢螺丝穿过所述定位条以及隔热条,在不锈钢螺丝拧紧状态下,所述支条下端紧贴所述窗副框上表面,使得隔热条位于窗主框与窗副框之间,提高隔热效果,支条起到防止窗主框与窗副框倾斜,定位条主要用于挤压隔热条,起到固定隔热条,隔热条还起到了密封窗主框与窗副框之间的连接,防止存在窗洞口渗漏,提高窗户的密封性。
[0019]优选地,所述窗副框为空心铝合金横杆,所述窗副框上下两端开设有若干螺纹通孔,若干所述螺纹通孔等间距阵列分布,所述固定片通过不锈钢螺丝配合所述窗副框下端的螺纹通孔进行固定连接,所述企口压槽以及所述窗主框均通过不锈钢螺丝配合所述窗副框上端的螺纹通孔进行固定连接,使用窗副框上端的同一组螺纹通孔配合不锈钢螺丝进行依次安装铝模或者窗主框,使得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同时防止窗副框在固定过程中出现窗框结构开裂。
[0020]优选地,步骤S5完成之后,在所述窗主框两侧与所述混凝土剪力墙连接处填充硅酮耐候密封胶,本专利技术只需要进行一次补胶,使得本专利技术具有窗框安装步骤简单,减少窗副框塞缝、封胶施工工序;减少铝窗外侧收口施工工序;整体提高外墙穿插,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0021]优选地,步骤S3中,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所述固定片完全深埋在混凝土剪力墙中,提高窗副框与剪力墙的稳定性,使得铝合金门窗安装更加牢固。
[0022]优选地,步骤S5完成之后,在所述窗主框上部安装铝合金门窗,且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推拉式或者平开式铝合金门窗,使得铝合金门窗使用方式多样性。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中,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实现将窗副框预埋在混凝土中,通过设置多个固定片,用于与结构拉结加固,提高窗副框的稳定性,最终在完成窗主框安装时,窗主框安装更加牢固。
[0025]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窗副框与铝模之间设置企口压槽,其中窗主框的尺寸刚好与企口压槽相互适配,使得窗主框完全位于混凝土浇灌后由企口压槽形成的凹槽中,使得窗户安装更加平整,同时提高窗户采光率以及通光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预埋窗副框,窗副框剖面整体为正方形环状结构,且窗副框内部中空,所述窗副框上下两端开设有若干螺纹通孔,若干所述螺纹通孔等间距阵列分布,所述固定片通过不锈钢螺丝配合所述窗副框下端的螺纹通孔进行固定连接,所述企口压槽以及所述窗主框均通过不锈钢螺丝配合所述窗副框上端的螺纹通孔进行固定连接,使用窗副框上端的同一组螺纹通孔配合不锈钢螺丝进行依次安装铝模或者窗主框,使得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同时防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窗副框(1)制作;首先通过铝合金生产机械生产铝合金窗副框(1),所述窗副框(1)整体为横杆结构,并在所述窗副框(1)底部设置若干固定片(2),若干所述固定片(2)整体呈弧形杆结构,且若干所述固定片(2)等间距阵列分布,若干所述固定片(2)均与所述窗副框(1)采用不锈钢螺丝(9)固定;S2:窗副框(1)固定在上一层铝模(3)拆除完成后立刻进行窗副框(1)的固定,所述窗副框(1)与所述铝模(3)进行临时固定,所述铝模(3)底部设有企口压槽(4),所述企口压槽(4)底端与所述窗副框(1)上端贴合,且所述企口压槽(4)与所述窗副框(1)通过不锈钢螺丝(9)固定;S3:铝模(3)拼装所述窗副框(1)固定完成后,将所述铝模(3)与其它铝模(3)拼装,完成剪力墙模板搭建,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结构施工;S4:窗副框(1)固定螺丝拆除混凝土浇筑结构施工后,首先将所述企口压槽(4)与所述窗副框(1)之间的不锈钢螺丝(9)拆除,然后拆除所述铝模(3);S5:窗主框(6)安装在所述窗副框(1)上端设置隔热条(5),所述隔热条(5)的上部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直线度不高于0.5mm,所述隔热条(5)为实心结构以及空心结构中任意一种,在所述隔热条(5)上端安装窗主框(6),所述窗主框(6)下表面端部设有支条(7),所述隔热条(5)位于所述支条(7)之间,所述窗主框(6)下端设有定位条(8),所述定位条(8)与所述凹槽相互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窗副框混凝土值埋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智强李威震李俊海黄秋斌王新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