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5892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建筑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叠合板,包括:若干预制板,若干预制板相互拼接,相邻两个预制板之间形成有拼缝,预制板内设有第一钢筋架构;后浇叠合层,层叠于若干预制板之上,后浇叠合层内设有第二钢筋架构;相邻两个预制板之间设有V型构造钢筋,V型构造钢筋的顶端连接第二钢筋架构,V型构造钢筋的底端延伸至拼缝当中、并勾住第一通长钢筋,第一通长钢筋的两端锚入叠合板两侧的梁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拼缝间的构造钢筋制作成V型、并使其勾住锚入梁体内的第一通长钢筋,由此同样能增强抗开裂变形的能力,从而取消传统预制板拼缝之间的预留短向钢筋,减少了现场安装难度,消除了由于预留钢筋偏差所带来的施工影响。响。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板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施工过程中,大尺寸的叠合板需要拼缝连接,在2007年开始,叶献国研究小组就对叠合板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拼缝处裂缝集中较大,对节点处进行构造措施的加强,增加配筋量和锚固措施能取得较好效果。
[0003]如图2所示,现在大多拼缝是采用后浇带式拼缝做法,此种后浇带形式的拼缝处理方式是将预制板1端部钢筋进行预留,预留钢筋12延伸到预制板之间的拼缝当中,现场安装后再将预留钢筋12通过纵向受力钢筋13与后浇叠合层4的横向钢筋5进行绑扎连接或者焊接,而往往端部预留钢筋的长度和位置难以标准,增加了安装后钢筋连接的难度,或存在偏位情况下拼缝处的抗裂能力难以得到保障。此外,由于拼缝处理节点宽200mm,增加了现浇部分,增加了模板和支撑的使用量,且拼缝处往往在实际浇筑后由于高低差控制难度大,会产生流浆,增加了后期的打磨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叠合板,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当中的至少一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包括:
[0006]若干预制板,所述若干预制板相互拼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板之间形成有拼缝,所述预制板内设有第一钢筋架构;
[0007]后浇叠合层,层叠于所述若干预制板之上,所述后浇叠合层内设有第二钢筋架构;
[0008]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板之间设有至少一V型构造钢筋,所述V型构造钢筋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钢筋架构,所述V型构造钢筋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拼缝当中、并勾住第一通长钢筋,所述第一通长钢筋的两端锚入所述叠合板两侧的梁体内。
[0009]优选地,还包括桁架筋,所述桁架筋顶端与所述第二钢筋架构连接,所述桁架筋的底端与所述第一钢筋架构连接。
[0010]优选地,还包括连接构造钢筋,所述连接构造钢筋位于所述预制板与所述后浇叠合层之间,且位于所述拼缝上方,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板。
[0011]优选地,所述连接构造钢筋上连接有第二通长钢筋,所述第二通长钢筋垂直所述连接构造钢筋,沿所述第二通长钢筋布置多个所述连接构造钢筋。
[0012]优选地,所述连接构造钢筋与任意一块所述预制板的连接长度为所述连接构造钢筋的钢筋直径的15

18倍。
[0013]优选地,所述拼缝的上端设有斜口,所述拼缝宽度为50mm

80mm,所述斜口宽度为30mm

40mm。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钢筋架构包括若干第一横向钢筋和若干第一纵向钢筋,所述第一横向钢筋垂直连接所述第一纵向钢筋;
[0015]所述第二钢筋架构包括若干第二横向钢筋和若干第二纵向钢筋,所述第二横向钢筋垂直连接所述第二纵向钢筋;
[0016]所述V型构造钢筋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横向钢筋,所述第一通长钢筋垂直穿入所述V型构造钢筋内并勾住所述V型构造钢筋。
[0017]优选地,所述桁架筋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所述桁架筋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纵向钢筋。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长钢筋的端部锚入梁体内的长度为180mm

200mm。
[0019]优选地,所述预制板的厚度为60mm

70mm,所述后浇叠合层厚度为60mm

100mm。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势是:
[0021]1、本技术通过将拼缝间的构造钢筋制作成V型、并使其勾住锚入梁体内的第一通长钢筋,由此同样能增强预制板拼缝间抵抗开裂变形的能力,从而取消传统预制板拼缝之间的预留短向钢筋,减少了现场安装难度,消除了由于预留钢筋偏差所带来的施工影响。
[0022]2、本技术由于拼缝处理采用预留较窄的现浇板带的方式,减少了模板接触面积,且减少了后期打磨面积。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叠合板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0024]图2为现有技术当中的叠合板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实施例一
[0027]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当中的叠合板,包括相互拼接的若干预制板1、以及层叠于若干预制板1之上的后浇叠合层4,相邻两个预制板1之间形成有拼缝14,预制板1内设有第一钢筋架构,第一钢筋架构包括若干第一横向钢筋2和若干第一纵向钢筋3,第一横向钢筋2垂直连接第一纵向钢筋3,后浇叠合层4内也同样设有第二钢筋架构,第二钢筋架构包括若干第二横向钢筋5和若干第二纵向钢筋6,第二横向钢筋5垂直连接第二纵向钢筋6。
[0028]其中,相邻两个预制板1之间设有至少一V型构造钢筋10,V型构造钢筋10的顶端向两侧水平延伸并连接第二横向钢筋5,V型构造钢筋10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拼缝14当中,所述拼缝14当中当中还设有第一通长钢筋11,第一通长钢筋11的两端锚入叠合板两侧的梁体(图未示出)内,并且第一通长钢筋11垂直穿入V型构造钢筋10内并勾住V型构造钢筋10,从而固定后浇叠合层4的第二钢筋架构,使得再往第二钢筋架构当中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后浇叠合层4时,V型构造钢筋10配合第一通长钢筋11能够限制后浇叠合层4在所述拼缝14开裂。
所述梁体为整个叠合板安装的梁体,具体地,第一通长钢筋11的端部锚入梁体内的长度优选为180mm

200mm。预制板1的厚度优选为60mm

70mm,例如为60mm,后浇叠合层4厚度优选为60mm

100mm,例如为70mm。
[0029]此外,为了有效连接预制板1和后浇叠合层4,叠合板还包括桁架筋9,桁架筋9的顶端连接第二纵向钢筋6,桁架筋9的底端连接第一纵向钢筋3,从而使预制板1内的钢筋架构和后浇叠合层4内的钢筋架构建立稳固连接,使得再往第二钢筋架构当中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后浇叠合层4时,后浇叠合层4能够与预制板1稳固连接,避免后浇叠合层4与预制板1之间发生脱落、开裂的现象。
[0030]与此同时,为了方便预制板1进行拼接,叠合板还包括连接构造钢筋7,连接构造钢筋7位于预制板1与后浇叠合层4之间,且位于拼缝14上方,用于连接相邻两个预制板1,即通过连接构造钢筋7来连接相邻两个预制板1,使相邻两个预制板1形成预定位、以预留合适宽度的拼缝14,一般情况下,拼缝14宽度优选为50mm

80mm,例如为50mm,并且拼缝14的上端设有斜口15,方便混凝土的流入与振捣,斜口15宽度优选为30mm

40mm,例如为30mm,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包括:若干预制板,所述若干预制板相互拼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板之间形成有拼缝,所述预制板内设有第一钢筋架构;后浇叠合层,层叠于所述若干预制板之上,所述后浇叠合层内设有第二钢筋架构;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板之间设有至少一V型构造钢筋,所述V型构造钢筋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钢筋架构,所述V型构造钢筋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拼缝当中、并勾住第一通长钢筋,所述第一通长钢筋的两端锚入所述叠合板两侧的梁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桁架筋,所述桁架筋顶端与所述第二钢筋架构连接,所述桁架筋的底端与所述第一钢筋架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构造钢筋,所述连接构造钢筋位于所述预制板与所述后浇叠合层之间,且位于所述拼缝上方,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造钢筋上连接有第二通长钢筋,所述第二通长钢筋垂直所述连接构造钢筋,沿所述第二通长钢筋布置多个所述连接构造钢筋。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造钢筋与任意一块所述预制板的连接长度为所述连接构造钢筋的钢筋直径的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群宁志强彭勇肖玉龙张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