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其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分离管,第二分离管,第三分离管和排出管;所述第一分离管的管体内设有机械转子,所述第二分离管的管体上设有排出口与回流口;其中,所述排出口设于第二分离管上靠近第三分离管一侧的管体上;所述回流口设于第二分离管上靠近第一分离管一侧的管体上;且所述第三分离管的管径小于第二分离管的管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流体中杂质的去除效率。进一步提升对流体中杂质的去除效率。进一步提升对流体中杂质的去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离心分离元件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
技术介绍
[0002]旋流器是利用互不相容流体的密度差,在渐变径旋流管内的高速旋转下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两种流体进行分离。现有旋流器的旋流管结构其上部为同直径圆筒,其下部为锥形圆筒,流体在自主产生的旋转力作用下,通过一定高度的圆筒旋转,将杂质抛于筒内壁,杂质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外部储污槽中,流体由于升力作用,向上运动至出口中处,从而将杂质从流体中分离出来。这种现有结构的旋流分离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旋流管,以进一步提升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流体中杂质的去除效率。
[0004]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其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分离管,第二分离管,第三分离管和排出管;所述第一分离管的管体内设有机械转子,所述第二分离管的管体上设有排出口与回流口;其中,所述排出口设于第二分离管上靠近第三分离管一侧的管体上;所述回流口设于第二分离管上靠近第一分离管一侧的管体上;且所述第三分离管的管径小于第二分离管的管径。
[0006]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因流体从排出口排出第二分离管,导致回流口处产生负压,吸引部分排出的流体及轻质杂质/液滴由回流口重新进入第二分离管。由此,实现对流体中杂质的多次抛出,优化了旋流分离的效果。
[0007]优选的是,上述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中:所述机械转子包括两块交叉设置的折流板。
[0008]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当流体流动至交叉布置的折流板处,产生两股旋流体,且随着压力和流量的增大,旋流体也会相应增大。
[0009]优选的是,上述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中:所述第一分离管、第二分离管、第三分离管和排出管的长度比为:1:1.1:2.2:7.2。
[0010]优选的是,上述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中:所述第一分离管、第二分离管、第三分离管和排出管的管径比为:1:1.3:1.3:1。
[0011]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经实验,采用上述管体长度比、管径比可最大限度的实现杂质流体反复进入旋风管进行多次旋流分离,效果最佳。
[0012]优选的是,上述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中:所述旋流管采用SS304不锈钢制成。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流体中杂质的去除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第一分离管内机械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0016]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
[0017]1、第一分离管;2、第二分离管;3、第三分离管;4、排出管;5、排出口;6、回流口;7、折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示范性实施例。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
[0021]一种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其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分离管1,第二分离管2,第三分离管3和排出管4。其中,所述第一分离管1的管体内设有机械转子,所述机械转子由两块交叉布置的折流板7构成。所述两块交叉布置的折流板7分别呈半椭圆形。所述第二分离管2的管体上设有排出口5与回流口6;其中,所述排出口5设于第二分离管2上靠近第三分离管3一侧的管体上;所述回流口6设于第二分离管2上靠近第一分离管1一侧的管体上;且所述第三分离管3的管径小于第二分离管2的管径。
[0022]具体的:所述第一分离管1、第二分离管2、第三分离管3和排出管4的长度比为:1:1.1:2.2:7.2。所述第一分离管1、第二分离管2、第三分离管3和排出管4的管径比为:1:1.3:1.3:1。
[0023]本例中,所述旋流管整体采用SS304不锈钢制成。
[0024]实践中,其工作过程如下:
[0025]机械转子对引导进入第一分离管1的流体产生高速的旋转作用。由于转子产生相当高的离心力,流体中的杂质在进入第二分离管2时被抛到这段区域的内壁并贴在上面。随着杂质到达分离段低端或第二个端口,它们就被排出了旋流管。从旋转转子区排出流体产生的压降吸引排出的流体返回到第一段分离区的顶端,重新进入旋流管并从这个端口排出。
[0026]这种流体和的循环作用对杂质有较高的去除效率。排出的质量较大的固体颗粒或者是由于重力大于流体的流速,或者是脱离速度大于流体离心速度而落到沉积区而被排出。如果是液滴,随着它们循环进入旋流管而在其内部遇到其它液滴而凝聚,当质量较大时就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分离出来。
[0027]第三分离管3与第二分离管2工作原理相同。经过第一段分离区后剩余的杂质太小而没有足够的质量,无法形成足够的离心力贴在第一段分离区的内壁上。由于第二段分离区的管径较小,增加了流体的速度从而增加了其离心力,强迫更小的颗粒贴在其内壁上。这一段分离区没有再进入端口,所以排出而没有去除的颗粒又第一段分离区的顶部进入旋流管。这样这些杂质必须两次通过这两个分离区。最后一个分离段是排出管4,干净的流体从这里排出旋流管。
[00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分离管,第二分离管,第三分离管和排出管;所述第一分离管的管体内设有机械转子,所述第二分离管的管体上设有排出口与回流口;其中,所述排出口设于第二分离管上靠近第三分离管一侧的管体上;所述回流口设于第二分离管上靠近第一分离管一侧的管体上;且所述第三分离管的管径小于第二分离管的管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旋流分离器的旋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转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宾,
申请(专利权)人:冯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