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悬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5402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5
一种中悬窗,包括窗框、窗扇、两个转动组件;窗框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两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竖梁,每一个竖梁的内侧面均形成第一安装面;窗扇置于两竖梁之间,且窗扇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二安装面,两第二安装面分别与两竖梁的第一安装面相对设置;两转动组件分别位于相对的两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之间;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一安装面上的第一连接座、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的第二连接座、转轴,转轴横穿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以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枢接在一起,转轴位于竖梁长度方向的中部;两转动组件上的转轴的中心轴线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窗扇随意转动也不会与竖梁产生干涉,从而在简化了整体结构的同时,易于加工制造。易于加工制造。易于加工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悬窗


[0001]本技术涉及门窗
,具体涉及一种中悬窗。

技术介绍

[0002]悬窗一般是指窗扇沿水平轴转动并开启的窗结构,其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中悬窗是将转轴设置在窗扇、窗框高度方向的中部,在窗扇开启时,能够在窗扇的上方和下方形成开口,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快速换流。目前的中悬窗一般是通过合页将窗扇连接在窗框上,具体的,合页的一个页片固定在窗框上、另一个页片固定在窗扇上,这样,合页的转轴无法被设置在窗扇厚度方向的中部,因此,为了确保窗扇处于关闭状态时窗框与窗扇之间夹角为0
°
,避免窗扇与窗框干涉,需要在窗框的下班部分预留凹位,使窗扇关闭时,窗扇的下半部分能够转动至与窗框平齐的状态,如此,导致窗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窗框和窗扇的加工难度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中悬窗,其结构简单,且易于加工。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中悬窗,包括窗框、窗扇以及两个转动组件;
[0006]窗框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两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竖梁,每一个竖梁的内侧面均形成第一安装面;
[0007]窗扇置于两竖梁之间,且窗扇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二安装面,两第二安装面分别与两竖梁的第一安装面相对设置;
[0008]两转动组件分别位于相对的两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之间;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一安装面上的第一连接座、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的第二连接座、转轴,转轴横穿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以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枢接在一起,转轴位于竖梁长度方向的中部;两转动组件上的转轴的中心轴线重合。
[0009]第一连接座的内侧面上开设有一安装槽,该安装槽的上端部延伸至第一连接座的顶端面形成一开口、下端部形成与转动部,转轴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座上,转轴的一端可由开口嵌入到安装槽中并与转动部枢转配合。
[0010]转动部为位于安装槽底部且与转轴的外周面配合的半圆面。
[0011]转轴上一端外部套设有一与半圆面配合的塑胶套。
[0012]转轴的中部设置有一凸缘,凸缘压紧在第二连接座的内侧面,转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座并连接在窗扇上。
[0013]竖梁的内侧面形成一由其顶部延伸至底部的第一凹槽,第一安装面为第一凹槽的底面,第一连接座置于第一凹槽内。
[0014]第一安装面上凸出的设置有沿第一凹槽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第一连接座
上设置有供第一凸筋卡入的第一卡槽。
[0015]窗扇侧边设置有由其顶端部延伸至底端部的第二凹槽,第二安装面为第二凹槽的底面,第二连接座置于第二凹槽内。
[0016]第二安装面上凸出的设置有沿第二凹槽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筋,第二连接座上设置有供第二凸筋卡入的第二卡槽。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本技术中,由于是将转轴设置在窗扇与窗框配合的间隙处,即窗扇完全位于窗框的两根竖梁之间,窗扇随意转动也不会与竖梁产生干涉,因此,无需在窗框上设置避让的部分,窗框的竖梁以及窗扇可直接采用铝合金型材,从而在简化了整体结构的同时,易于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1]图3为图1中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的组装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4]如图1、2、3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中悬窗,其包括窗框10、窗扇20、以及两个转动组件;其中窗框10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两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竖梁10,每一个竖梁10的内侧均形成第一安装面,窗扇20置于两竖梁10之间,在窗扇20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二安装面,两第二安装面分别与两竖梁10上的第一安装面相对设置;两转动组件分别位于两个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之间,具体的,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30、第二连接座40、以及转轴50,其中第一连接座30固定在第一安装面上,第二连接座40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转轴50横穿第一连接座30和第二连接座40并将其二者枢接在一起,即第二连接座40能够绕转轴50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第一连接座30转动;在将第一连接座30与竖梁10固定、将第二连接座40与窗扇20固定好后,使转轴50位于竖梁10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两转动组件上的转轴50的中心轴线重合,如此,基于转动组件,使得窗扇20能够绕转轴50的中心轴线转动。
[0025]在第一连接座30的内侧面上开设有一安装槽31,该安装槽31的上端部延伸至第一连接座30的顶端面并形成一开口311、下端部为一盲端并形成一转动部,转轴50固定在第二连接座40上,安装时,将转轴50的一端由开口311嵌入到安装槽31中,使转轴50的该一端下移至转动部处,转轴50的该一端与安装槽31底部的转动部枢转配合,如此,使转轴50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座30转动,继而使第二连接座40与第一连接座30枢转配合。具体的,可以是将安装槽31底部的盲端面设置为一半圆面312,该半圆面312与转轴50的一端的外周面相配合,以使转轴50能够在安装槽31的底部自由转动。
[0026]此外,在转轴50嵌入安装槽31内的一端外部,还套设有一塑胶套60,塑胶套60与半圆面312配合,能够防止转轴50磨损,同时,塑胶套60被转轴50和半圆面312压紧,在转动窗
扇20时,可利用该塑胶套60形成一定的阻尼,使窗扇20在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保持在相应的状态。在转轴50的中部还设置有一凸缘51,凸缘51压紧在第二连接座40的内侧面上,转轴50一端位于凸缘51一侧的部分嵌入到安装槽31中,转轴50的另一端位于凸缘51的另一侧的部分穿过第二连接座40上的孔41后,固定在窗扇20上,具体的,可以是将转轴50的另一端铆接在窗扇20上,从而与凸缘51配合,将转轴50充分的拉紧,使转轴50与第二连接座40保持固定配合。
[0027]为了方便安装,本技术在竖梁10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一由竖梁10的顶部延伸至底部的第一凹槽11,第一安装面即为第一凹槽11的底面12,可以是将第一连接座30由第一凹槽11的一端卡入后,使第一连接座30移动至竖梁10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与竖梁10固定配合;还可以是在第一安装面上凸出的设置沿第一凹槽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13,第一连接座30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槽32,将第一凸筋13卡入到第一卡槽32中,在第一连接座30滑动至竖梁10中部的位置后,通过螺钉将第一连接座30固定在竖梁10上。窗扇20的侧边设置有由其顶部延伸至底部的第二凹槽21,第二安装面为第二凹槽21的底面22,第二连接座40置于第二凹槽21内,可以是由第二凹槽21的一端将第二连接座40嵌入到第二凹槽21中,同时,在第二安装面上凸出的设置有沿第二凹槽2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悬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窗扇以及两个转动组件;窗框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两侧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竖梁,每一个竖梁的内侧面均形成第一安装面;窗扇置于两竖梁之间,且窗扇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二安装面,两第二安装面分别与两竖梁的第一安装面相对设置;两转动组件分别位于相对的两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之间;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一安装面上的第一连接座、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的第二连接座、转轴,转轴横穿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以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枢接在一起,转轴位于竖梁长度方向的中部;两转动组件上的转轴的中心轴线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悬窗,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座的内侧面上开设有一安装槽,该安装槽的上端部延伸至第一连接座的顶端面形成一开口、下端部形成与转动部,转轴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座上,转轴的一端可由开口嵌入到安装槽中并与转动部枢转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悬窗,其特征在于,转动部为位于安装槽底部且与转轴的外周面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炬林明仕何柚黄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协正建筑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