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2064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包括盖板和若干个支撑组件,每个支撑组件均包括两个上杆体和两个下杆体,两个上杆体与两个下杆体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上杆体始端设置有上卡板,下杆体始端设置有下卡板,支撑组件还包括调节组件,支撑组件还包括固定件,调节组件即为连接块,连接块左侧壁上沿连接块长度方向贯穿有两个供上杆体末端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孔,连接块右侧壁上沿连接块长度方向贯穿有两个供下杆体末端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连接块上设置有限制件。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方便拆卸且连接强度高的跨基坑支撑装置的问题。基坑支撑装置的问题。基坑支撑装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地基坑临时搭建平台
,具体为一种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在目前施工工地中,基坑较为常见,但基坑的开设容易影响工人运输物料或工人行走,因此工人常常会制作架设在基坑上的跨基坑装置,该装置一般由几根架设在基坑底面上的支撑钢柱和供工人行走的木板或钢板构成,几根支撑钢柱对钢板进行支撑,而几根支撑钢柱之间还要通过紧固件进行连接,整个安装方式较为复杂,但这种支撑强度较低,在工人行走或运输物料时容易出现钢板在支撑钢柱上滑移或倾斜或倾覆的现象,同时还容易出现支撑钢柱歪斜或倒塌的现象,进而导致整个跨基坑装置坍塌,且现有技术中的跨基坑装置拆装较为麻烦,大大影响了工程极度,同时在基坑挖设好后工人常常会在基坑底部铺设物料或架设设备亦或者直接灌注混凝土,这就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支撑钢柱难以与基坑底部进行接触,进而无法实现对钢板的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方便拆卸且连接强度高的跨基坑支撑装置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包括用于盖设在外界基坑开口处的盖板和若干个用于放置在外界基坑中并支撑盖板的支撑组件,每个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两个上杆体和两个下杆体,两个所述上杆体与两个下杆体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所述上杆体始端设置有用于与外界基坑左侧内壁相抵接的上卡板,所述下杆体始端设置有用于与外界基坑右侧内壁相抵接的下卡板,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调节上杆体与下杆体之间间距使其适配外界基坑宽度的调节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使盖板稳固固定在上杆体和下杆体上的固定件,所述调节组件即为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左侧壁上沿连接块长度方向贯穿有两个供上杆体末端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孔,所述连接块右侧壁上沿连接块长度方向贯穿有两个供下杆体末端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用于限制上杆体和下杆体做轴向旋转的限制件。
[000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第一个操作人员将上杆体和下杆体放在外界基坑中,而后第二个操作人员手持连接块居于基坑正中央,之后操作人员先将上杆体末端与第一螺孔螺纹连接,而后再将下杆体末端与第二螺孔螺纹连接,之后将上杆体的上卡板抵扣在外界基坑左侧内壁上,使得下杆体的下卡板与外界基坑右侧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此时第一个操作人员可以旋转下杆体,使得下杆体末端逐渐向第二螺孔外旋转,此时下杆体上的下卡板逐渐朝外界基坑右侧内壁方向移动,操作人员继续旋转下杆体直至下杆体上的下卡板完全抵扣在外界基坑右侧内壁上,之后操作人员微调上杆体和下杆体,即轻微转动上杆
体使得上卡板和下卡板能够稳固的压迫在基坑内壁上,进而实现连接块在外界基坑上的悬空,即实现上杆体和下杆体在基坑开口处附近的固定,之后操作人员将盖板盖设在上杆体和下杆体上并通过固定件实现盖板在上杆体和下杆体上的固定;上述技术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在基坑中搭建临时支撑装置,进而方便工地工人行走、设备运输、物料运输等,同时整个拆装过程方便且快速,进而节省操作人员体力支出,加快工程进度,减少不必要的支模或钢筋浪费,即减少成本支出;上述技术中上杆体和下杆体之间间距可调节的技术设置使得本专利技术能够适配不同宽度或长度的基坑,进而提高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块左侧壁上对应两个第二螺孔位置均开设有第一限位孔,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孔与两个第二螺孔一一对应且连通设置,所述连接块右侧壁上对应两个第一螺孔位置均开设有第二限位孔,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孔与两个第一螺孔一一对应且连通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二限位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限位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一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所述上杆体末端端面上开设有供第二转轴螺纹连接的第三螺孔,所述下杆体末端端面上开设有供第一转轴螺纹连接的第四螺孔,所述第三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一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所述第四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为限制件。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当需要对上杆体进行固定时,操作人员将第二转轴旋入第二限位孔中,此时第二转轴会与第二限位孔螺纹配合并逐渐朝第一螺孔中旋进,当第二转轴旋进一部分时第二转轴一端会与第三螺孔螺纹连接,上述技术中第一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三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第二限位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一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即第三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限位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同,使得在上杆体末端想要旋出第一螺孔时势必会被第二转轴所卡住;当需要对下杆体进行固定时,操作人员将第一转轴旋入第一限位孔总,此时第一转轴会与第一限位孔螺纹配合并逐渐朝第二螺孔中旋进,当第一转轴旋进一部分时第一转轴一端会与第四螺孔螺纹连接,上述技术中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四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第一限位控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即第四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一限位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同,使得下杆体末端想要旋出第二螺孔时势必会被第一转轴所卡住;上述技术的设置确保上杆体和下杆体在基坑中固定好后不会再进行旋转导致固定失效,进而提高了上杆体和下杆体在基坑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杆体外周壁上周向排布有若干第一延伸孔,若干所述第一延伸孔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延伸孔上螺纹连接有用于与盖板底面相接触的第一延伸杆,所述下杆体外周壁上周向排布有若干第二延伸孔,若干所述第二延伸孔中的其中一个第二延伸孔上螺纹连接有用于与盖板底面相接触的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与第二延伸杆居于同一水平面设置。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当盖板盖设在上杆体和下杆体上后,操作人员可以将第一延伸杆插设在其中一个第一延伸孔上,再将第二延伸杆插设在其中一个第二延伸孔上,此时第一延伸杆和第二延伸杆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均与盖板底面相接触,使得两个第一延伸杆和两个第二延伸杆组合形成对盖板的支撑,进一步的提高了盖板在上杆体和下杆
体上的稳定性,确保在工人行走或物料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或上杆体和下杆体支撑不住的状况,进而提高了上杆体和下杆体对盖板的支撑强度。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盖板上贯穿有第一配合孔,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第二配合孔,所述固定件包括配合杆,所述配合杆一端与第一配合孔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配合孔螺纹连接设置。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当需要固定盖板时操作人员将配合杆一端先与第一配合孔螺纹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二配合孔螺纹连接设置,进而实现盖板在连接块上的固定,使得在工人行走或物料运输过程中盖板不会晃动或脱离连接块。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盖板底面上凸起有两个弧形板,两个所述弧形板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盖设在外界基坑开口处的盖板和若干个用于放置在外界基坑中并支撑盖板的支撑组件,每个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两个上杆体和两个下杆体,两个所述上杆体与两个下杆体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所述上杆体始端设置有用于与外界基坑左侧内壁相抵接的上卡板,所述下杆体始端设置有用于与外界基坑右侧内壁相抵接的下卡板,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调节上杆体与下杆体之间间距使其适配外界基坑宽度的调节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使盖板稳固固定在上杆体和下杆体上的固定件,所述调节组件即为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左侧壁上沿连接块长度方向贯穿有两个供上杆体末端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孔,所述连接块右侧壁上沿连接块长度方向贯穿有两个供下杆体末端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用于限制上杆体和下杆体做轴向旋转的限制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时跨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左侧壁上对应两个第二螺孔位置均开设有第一限位孔,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孔与两个第二螺孔一一对应且连通设置,所述连接块右侧壁上对应两个第一螺孔位置均开设有第二限位孔,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孔与两个第一螺孔一一对应且连通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二限位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限位孔内螺纹螺旋方向与第二螺孔内螺纹螺旋方向相反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孔内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赤晨陈志军杨德志周铮白金鑫王凯应楠林小莎肖万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