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士春专利>正文

中医脉诊传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182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中医脉诊传感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以仿生式“人工皮肤”脉象传感器为核心的脉象诊台、电脑为主的脉象信号分析仪以及显示记录器三部分,且相关电器均由电缆连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材料及设备,特别涉及的是关于中医诊断用的中医脉诊传感系统
技术介绍
中医脉诊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诊断疾病方法,有着两千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独有的理论体系,颇有着深邃的科学内涵与久经考验的客观实效,而卓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切脉探病,结合望、闻、问的四诊合参,及脉证辨析,是中医师诊治疾患的例行工作,为中医的基本功。这种直接、迅速、安全、无损伤的诊断方法,能系统全面的洞达人体生命状态与疾患情况,是世界医学的一支奇葩,具有鲜明的绿色医学特征,被西方医学视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替代医学”。但由于中医脉诊的内涵丰富、变化万千、技术艰深、精通匪易,理论和临床上至今仍停留在自古以来的认识,全靠诊脉者指端感触脉象信号的指法与敏感水平,及凭借中医师的经验和悟性分辨认知,有着“只可意会,难以明达”的困惑。不仅西医学无法理解脉搏这个只是反应心脏与动脉系统的信号,中医何以能从区区手腕桡动脉的寸口处,在寸、关、尺三部与浮、中、沉各层位,获知全身五脏六腑机能状态的,对此,传统中医理论也只是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关系上笼统阐释,很难用现代科学理论来揭示其实质。尤其是寸口分配脏腑的根据,长期来左右手的寸、关、尺分配脏腑的主张不一,莫衷一是,均有着拟议无凭,全由经验维系判断。对于脉搏与病候的关系,时有脉象与病、证、症难以吻合统一的现象,便有着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的脉证分离,而有着难以适从的抉择困难。还因历史上受封建理教的束缚,与学术上的偏颇,及古代脉法难驭的原由,将很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方法的“遍诊法”等失却,只流传着了单一的“寸口法”。这一切都成为中医千百年来长期徘徊不前,难以与时俱进及提高发展的制约瓶颈,迫切需要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上,获得时代性的突破和重构,使中医脉诊成为客观准确,安全迅捷的无损伤现代诊断技术。时至今日,在新一代科学技术如此迅速发展之际,当从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诊断学,以及基础的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学科,以多维全方位的视角,多层次的重新认识生命机理时,便知人体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和结构特征所组成的复杂超巨系统,为一个有序而和谐运动着、振动着的有机整体。且以心脏这一核心动力器官的搏动为主,血液为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载体,通过血管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在时域和频域上高度兼容,相互性间有着和谐的传导耦合共振效应,形成人体生命的主节律。同时,亦知人体还是一个最精妙复杂的电磁兼容系统,经络便是电磁波有序振荡,及由此引起的电化学梯度变化与神经体液变化的调控通道,由表及里对各层次系统联络传导。这两方面共同组合成了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的信息系统,表达着各组织器官的运行状况,调控着生命的新陈代谢,及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生发,相互制约的动态稳定关系。聪明智慧的中国古代先人,很早就发现,在两手腕桡骨内侧的桡动脉与经络的手太阴肺经,并行于这一特殊的动脉弓解剖结构处,及全身各浅表的动脉管上,可用手指触压知皮肤位移面变形下,直接反应人体生命的生理病理状态脉象集合信息。从而全面形成中医脉诊独特的理论方法体系。由此可知,当用对触压及振动觉十分敏感的手指指目,随机灵活的在两手腕寸口处,进行举、寻、推、竞、随,顺,逆等指法变化中,从桡动脉血管受到不同的施压后,皮肤位移面变化下,对手指的反作用力关系中,感知到脉象的深浅、粗细、强弱、频率、节律、长短、弦柔、滑涩等模型集合信息;在这一组动态复合型血流阻变动力学脉搏信号中,其各方向与各施压不同的脉位上,无论是径向变化的压力波,还是轴向张缩的流量及速度波,都携带着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尤其可以从附加在主波的寄生谐波分量上,获得不同的谐波分量与特定脏腑对应中的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以及病势情况;这便是脉象在时域和频域上,即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信息特征,集中体现着中医脉诊“位、形、势、数”四大要素;而且,桡动脉处由于桡骨头的解剖特点,使寸口中间的关部脉管明显的浅表化,其前的寸部为下陷状,其后的尺部下陷更深,形成了动脉弓的存在,便有着以食、中、无名三指施力的位移面变形下的感觉不同;这一脉各部的强弱差异,反映了各组织器官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和本身运化的状态,形成在脉位及各层面上反应不一的关系,有着心、肺、胆、脾、胃分定于寸关部,肾、膀胱、大小肠定于尺部的分属,这就是寸关尺脏腑定位分候的实质所在,并为大量实践所证实;从此可见,这指腹下的脉象信息,是多么丰富多彩,踪错复杂,要感知与分辨是很不容易的,即为诊脉技术的艰深所在;对于脉象与病、证、症的辨证关系,必须从病是人体机能或形质异常变化,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阶段性特征,症是疾病临床表现的全面病理机制来认识;一般情况下,脉与它们是相见相应的,尤其是证这个中医学专有的,以功能变化为主定型的概括,更是如此;但是对一些特殊条件形成下,脉证分离相逆也时有表现,这是由于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脉象细微难察,与机体在自主平衡调整下,会有极度矫枉过正的脉象逆向表达,这都需从提高对脉象探查分辨,及全面辩证分析认知来判断;由上述可知,以现代中医脉诊机理阐释,可将千百年来传统中医脉诊,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科学层面上;当用高科技的传感检测技术,与系统分析辨识方法,便可获得新时代的突破性开拓,并把失断千年的中医“遍诊法”,以高科技术革新重新发扬光大。在将中医脉诊客观仪器化方面,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长期来进行着积极有益探索,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人就专利技术了脉波描记器,用图形表达出脉搏的形象。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又多方开展了脉诊仪器与装置的研制,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及台湾都有人研制出脉象仪,进行脉象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此时国内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北京的BYS-14型四导脉象心电仪,上海的MTY-A型脉图仪等研制出来.但是均由于受对中医脉象机理认识的局限,及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是如何反应到手腕桡动脉处,寸口脉的寸、关、尺分候脏腑依据何在,浮、中、沉取脉又怎样获得各种脉象信息的,都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因而把阻变随机动态且复杂多变的中医脉诊传感系统简单化,尤其受关键的脉象传感器技术水平制约,长期来多采用刚性的单个或多个机械式探头检测脉象,这显然与据有着柔软且极富弹力的手指触压下所获得集合脉象信号相距甚远。虽然也应用了电子与智能化信息处理手段,都因脉象传感器技术和方法的不足,难以获得如手指般真实丰富的脉象信号,这一切均未超出心脏与血流循环系统动力学的探测范畴,使所研制生产的一些脉象仪、脉图仪多停留在十分基础的阶段,只能做些教学演示,或一些基础研究的工具,与能达到脉谱图像的精细采集研究,和临床上的客观准确诊断使用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很难推广应用,致使中医仍以古代传统的手指法触感脉象,凭经验及感悟进行切脉断病,与西医全新的现代化诊断仪器的诊查,相去甚远。由此,都急切盼望对中医脉诊理论与方法上,取得划时代的突破,呼唤着现代化实用型中医诊脉仪器与系统装置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对现代中医脉诊理论进行重构的基础上,以高科技仿生式“人工皮肤”传感方法,从材料与结构形态上,真实模拟中医手指诊脉的特点,加以电脑智能化信号分析技术,实现现代中医仿生脉诊传感系统。本专利技术目的是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士春王旭宁
申请(专利权)人:李士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