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150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24
本申请涉及的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S1:施工场地划分,施工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施工塔吊的塔楼区、若干在后施工的智能堆场系统以及若干在前施工的裙房区;S2:施工塔楼区,并安装塔吊;S3:智能堆场系统施工;S4:临时道路施工;S5:裙房区施工;S6:拆除转移智能堆场系统并对塔吊进行移动,以已施工完成的裙房区的楼顶作为新的智能堆场系统基础;S7:对拆除后的智能堆场系统进行建筑施工。本申请通过利用已施工完成的裙房区的楼顶作为新的智能堆场系统,并配合塔吊进行移动,使塔吊能够适应堆场的位置灵活移动,让塔吊因素不再是堆场布设位置的限制条件,使得塔吊和堆场都能较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超高层建筑常常坐落于城市核心区,因此,经常存在由于周边的已有建筑、已有道路等建筑或设施的限制,导致施工场地狭小。由于塔吊距离堆场距离过远,限制了塔吊的最大吊重而无法完成大型构件吊装等困难,传统的施工工艺可能会需要拆除原有塔吊,并在新位置重新搭设塔吊。这存在几点问题:(1)钢平台结构变形,因为塔吊需要从钢平台当中开洞穿过,因此,更换塔吊位置涉及到在钢平台上切除部分结构,新开洞口、或是一直在钢平台上留有洞口,这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0003](2)塔吊的安装需要假设塔吊支撑钢梁,而核心筒中没有水平结构,如需搭设塔吊支撑钢梁需要搭设很高的落地脚手架,这既不安全,又浪费工期。
[0004](3)拆除、安装塔吊期间,必须停工,这对工期是极大的浪费因此,本专利技术研发了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通过智能堆场的位置改变与塔吊的位置移动,来解决施工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保证了塔吊起吊能力的充分发挥,缩短塔吊移位时间,节约工期,降低了施工的安全风险,节省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S1:施工场地划分,至少包括一个施工塔吊的塔楼区及若干建筑施工区域,并制定施工顺序;S2:在后施工区域设置智能堆场系统;S3:施工塔楼区,先施工核心筒,并在核心筒顶部架设钢平台,然后在钢平台上设置移动轨道以及可移动塔吊;S4: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随着楼层的逐层施工,对核心筒进行加高,并通过爬升结构带动钢平台沿核心筒上升,使钢平台始终位于核心筒顶部;S5:智能堆场系统所在位置开外区即将施工时,或智能堆场系统位置需要移动时,转移智能堆场系统,并在钢平台上沿移动轨道对可移动塔吊进行移动;S6:继续按照施工顺序施工,若新的智能堆场系统所在位置开外区仍需施工,则重复S4,直至所有建筑施工区域施工完成。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智能堆场系统设置在在后施工的区域,当智能堆场系
统所在位置开外区即将施工时,或智能堆场系统位置需要移动时,转移智能堆场系统,并在钢平台上沿移动轨道对可移动塔吊进行移动,使塔吊能够适应堆场的位置灵活移动,让塔吊因素不再是堆场布设位置的限制条件,防止出现有空位的地方无法堆放,能堆放的位置塔吊够不到的情况发生,实现二者可以互相迁就,使得塔吊和堆场都能较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力,使得塔吊起吊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0008]可选的,所述智能堆场系统包括大构件堆场、小构件堆场、抽屉式堆场以及行驶道路。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件智能堆场系统主要用于堆放体积较大的构件,如:大型预制混凝土、较长的钢筋等;小构件堆场主要用于堆放体积较小的构件,如:预埋件、木方等较为零散的堆件;抽屉式堆场主要用于放置一些不适合暴露于外部环境的构件,设置更加全面,且抽屉式堆场能够对于超出塔吊的起吊范围的区域进行自转运,进一步提高了塔吊与堆场配合的起吊能力。
[0010]可选的,所述抽屉式堆场包括架体结构、位于架体结构内的自移动转运车以及用于抬升自移动转运车的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置于架体结构一侧,所述自移动转运车上承载有起吊筐,所述架体结构的一侧形成有堆放槽,所述自移动转运车可移动停放于堆放槽内。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升降装置将自移动转运车运送至地面上,或抬升至自移动转运车对应的堆放槽的高度。
[0012]可选的,所述自移动转运车包括底架、安装在底架底部的万向轮和驱动轮以及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的传动结构,驱动轮和万向轮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万向轮位于自移动转运车前端的两侧,两个驱动轮分别位于自移动转运车后端的两侧,所述传动结构有两组,分被与两个驱动轮相连。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万向轮和驱动轮的配合,方便自移动转运车调整方向,且不需人工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
[0014]可选的,所述底架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卡接起吊筐底部的卡接环型钢。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环型钢用于与起吊筐卡接配合,提高了起吊筐安装的稳定性。
[0016]可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与架体结构连接的升降架体、位于升降架体内的升降板以及驱动升降板上升和下降的驱动机构,所述升降板用于承载自移动转运车。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升降板对自移动转运车进行升降,更加稳定。
[0018]可选的,所述升降板的两侧转动安装有升降齿轮,升降架体的侧壁沿竖直方向固定安装有升降齿轨,且升降齿轮与升降齿轨相啮合。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板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升降齿轮与升降齿轨配合,降低了升降板的晃动,提高了升降板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0020]可选的,驶道路由多块板体拼接而成,行驶道路的板体内嵌有RFID标签,在行驶道路铺设完成后,需要使用RFID写入设备沿行驶道路对每一块板体中的RFID标签按顺序编号;同时,每一块自移动转运车的底架上安装有RFID读取设备。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RFID读取设备和RFID标签的配合,使得自移动转运车在行驶时,可根据RFID读取设备所读取到的编号信息,来确定自身位置及行进方向,智能
化程度更高,减少了人工操作。
[0022]可选的,所述起吊筐的底部安装有用于向下方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射装置,所述自移动转运车的顶部安装有可接受到激光发射装置发出的激光,感光元件均接收到激光信号后,则自移动转运车跟随激光调整自身位置,使得自移动转运车能够跟随起吊筐同步运动。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激光发射装置,并配合感光元件,能够使得自移动转运车能够跟随起吊筐同步运动,提高了起吊筐与自移动转运车配合的精准度,减少了人工操作。
[0024]可选的,所述S6中,将抽屉式堆场中的架体结构和升降装置进行拆除,并将原材料转运至已施工完成的第一建筑区的楼顶,转运完成后,对新的抽屉式堆场进行重组,同时,拆除原有的行驶道路,并重新铺设新的行驶道路。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已施工完成的裙房区的楼顶作为新的智能堆场系统,使得堆场变化更加灵活,同时,原有的抽屉式堆场以及行驶道路可重复使用,绿色环保。
[0026]可选的,所述S4中,爬升结构带动钢平台上升的具体方法为:步骤1:建筑当前层施工完毕后,将爬升导轨的底部抵在已施工完毕的核心筒顶部,利用爬升油缸带动钢平台整体向上爬升;步骤2:爬升到位后,将钢平台底部的牛腿固定在核心筒侧壁,钢平台保持静止,再用爬升油缸带动爬升导轨向上移动,给下一层施工留出空间,至此钢平台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S1:施工场地划分,至少包括一个施工塔吊的塔楼区(1)及若干建筑施工区域,并制定施工顺序;S2:在后施工区域设置智能堆场系统(2);S3:施工塔楼区(1),先施工核心筒(21),并在核心筒(21)顶部架设钢平台(22),然后在钢平台(22)上设置移动轨道(24)以及可移动塔吊(25);S4: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随着楼层的逐层施工,对核心筒(21)进行加高,并通过爬升结构带动钢平台(22)沿核心筒(21)上升,使钢平台(22)始终位于核心筒(21)顶部;S5:智能堆场系统(2)所在位置开外区即将施工时,或智能堆场系统(2)位置需要移动时,转移智能堆场系统(2),并在钢平台(22)上沿移动轨道(24)对可移动塔吊(25)进行移动;S6:继续按照施工顺序施工,若新的智能堆场系统(2)所在位置开外区仍需施工,则重复S5,直至所有建筑施工区域施工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堆场系统(2)包括大构件堆场(5)、小构件堆场(6)、抽屉式堆场(7)以及行驶道路(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屉式堆场(7)包括架体结构(71)、位于架体结构(71)内的自移动转运车(72)以及用于抬升自移动转运车(72)的的升降装置(73),所述升降装置(73)设置于架体结构(71)一侧,所述自移动转运车(72)上承载有起吊筐(9),所述架体结构(71)的一侧形成有堆放槽,所述自移动转运车(72)可移动停放于堆放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堆场配合可移动塔吊转移的超高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转运车(72)包括底架(19)、安装在底架(19)底部的万向轮(13)和驱动轮(14)以及用于驱动驱动轮(14)转动的传动结构(20),驱动轮(14)和万向轮(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万向轮(13)位于自移动转运车(72)前端的两侧,两个驱动轮(14)分别位于自移动转运车(72)后端的两侧,所述传动结构(20)有两组,分被与两个驱动轮(14)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磊李子乔童一倡陈彦孜王舸舟周堃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