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含螺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033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具体为新型含螺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含螺化合物具有非常好的空穴迁移率、良好的热稳定性且不易结晶,可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有效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含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且能够与空穴传输材料进行良好的搭配,形成良好的空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含螺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具体为新型含螺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自发光、固态、可弯折、高效率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显示中。OLED发光材料发展至如今,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致发光材料,但是,应用于OLED时的效率、寿命还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空穴传输材料作为传输空穴的材料,要求具有非常好的空穴迁移率,良好的热稳定性,不易结晶等要求。发光主体材料要求化合物具有合适的能级、能够形成良好的能量传递,且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电子传输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且能够与空穴传输材料进行良好的搭配,形成良好的空穴

电子平衡,达到效率和发光寿命的最佳状态。
[0003]中国专利CN102257097B公开了一种非对称结构的芳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相应的薄膜材料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应用于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材料,具有优异的发光效率和良好的寿命特性,但是在电子传输材料、空穴传输材料领域的应用受限;中国专利CN113809251A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胺化合物,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传输区域,使OLED表现出高发光效率,但是无法实现高发光效率和发光寿命的良好平衡,因此提供新型的,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具有高迁移率的电子传输材料、空穴传输材料,以及能级合适的、能量传递优秀的发光主体材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含螺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结构式:
[0005]其中,X1为O或S其中:X1为O或S;
[0006]R1、R2基团各自独立选自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含杂烷基、或者R1,R2彼此连接成环;
[0007]R3‑
R
10
各自独立选自氢、氘、氟,三氟化碳基、氰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6

30个碳原子的芳香族烃基、取代或
未取代的具有5

30个碳原子的杂芳香族烃基、或其中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的基团彼此连接成环;
[0008]A基团选自具有6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烃基、具有5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香族烃基、N(R
a
R
b
R
c
)、C(=O)R
a
R
b
、Si(R
a
R
b
R
c
R
d
)、P(=O)(R
a
R
b
R
c
)、B(R
a
R
b
R
c
)、S(=O)2(R
a
R
b
),其中R
a
与上述螺环的碳相连,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0亚杂芳基;R
b
、R
c
和R
d
各自独立选自为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咔唑基、或者R
a
、R
b
、R
c
和R
d
中任意两个连接成环,杂原子选自O、N、S、P、Si、Se或B。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新型含螺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式:
[0010]其中:X选自为O或S;X1、X2各自独立选自O、S或者CR
e
R
f
,其中R
e
、R
f
各自独立选自氢、氘、氟,三氟化碳基、氰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
[0011]R1‑
R8各自独立选自氢、氘、氟,三氟化碳基、氰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6

30个碳原子的芳香族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5

30个碳原子的杂芳香族烃基、或其中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的基团彼此连接成环;
[0012]A基团选自具有6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烃基、具有5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香族烃基、N(R
a
R
b
R
c
)、C(=O)R
a
R
b
、Si(R
a
R
b
R
c
R
d
)、P(=O)(R
a
R
b
R
c
)、S(=O)2(R
a
R
b
),其中R
a
与上述螺环的碳相连,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0亚杂芳基;R
b
、R
c
和R
d
各自独立选自为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咔唑基、或者R
a
、R
b
、R
c
和R
d
中任意两个连接成环,杂原子选自O、N、S、P、Si、Se或B。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新型含螺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以下A、B、C、D中任一种:
[0014][0015]其中:X选自为O或S;X1、X2各自独立选自O、S或者CR
e
R
f
,其中R
e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含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如下结构式:其中:X为O或S;R1、R2基团各自独立选自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含杂烷基、或者R1,R2彼此连接成环;R3‑
R
10
各自独立选自氢、氘、氟,三氟化碳基、氰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6

30个碳原子的芳香族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5

30个碳原子的杂芳香族烃基、或其中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的基团彼此连接成环;A基团选自具有6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烃基、具有5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香族烃基、N(R
a
R
b
R
c
)、C(=O)R
a
R
b
、Si(R
a
R
b
R
c
R
d
)、P(=O)(R
a
R
b
R
c
)、B(R
a
R
b
R
c
)、S(=O)2(R
a
R
b
),其中R
a
与上述螺环的碳相连,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0亚杂芳基;R
b
、R
c
和R
d
各自独立选自为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咔唑基、或者R
a
、R
b
、R
c
和R
d
中任意两个连接成环,杂原子选自O、N、S、P、Si、Se或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含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含螺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式:其中:X选自为O或S;X1、X2各自独立选自O、S或者CR
e
R
f
,其中R
e
、R
f
各自独立选自氢、氘、氟,三氟化碳基、氰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R1‑
R8各自独立选自氢、氘、氟,三氟化碳基、氰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3

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

10个碳原子的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6

30个碳原子的芳香族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5

30个碳原子的杂芳香族烃基、或其中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的基团彼此连接成环;A基团选自具有6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烃基、具有5

60个碳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香族烃基、N(R
a
R
b
R
c
)、C(=O)R
a
R
b
、Si(R
a
R
b
R
c
R
d
)、P(=O)(R
a
R
b
R
c
)、S(=O)2(R
a
R
b
),其中R
a
与上述螺环的碳相连,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
C5

C30亚杂芳基;R
b
、R
c
和R
d
各自独立选自为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6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30咔唑基、或者R
a
、R
b
、R
c
和R
d
中任意两个连接成环,杂原子选自O、N、S、P、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湘成何睦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钥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