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9223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包括安装于框架上部的用于承接物料的装料斗,装料斗的下端设有出料口,框架上设有连接臂,连接臂与码头门机相连;框架的下端设有行走车轮,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框架的下部设置有横臂,横臂上设有可升降的地面行走轮,地面行走轮向上升起时,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地面行走轮向下伸出时,行走车轮离开码头门机轨道,地面行走轮可在地面上移动。这样就可以使智能装车料斗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不仅能够与门机配套使用,还可以在地面上行走,使用拖车等工具将整机牵引至所需要的位置,转场使用,扩大了使用范围。扩大了使用范围。扩大了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


[0001]本技术涉及码头等处用于装卸转运货物的方法和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带有行走轮的装车料斗。

技术介绍

[0002]一般大宗散装物料如砂石、肥料、矿砂、水泥、煤炭等的运输方式,大都是采用承载量很大的船舶先予装入船舱内,经由远距离海洋运送至陆地上设置的港口,使用港口的装卸设备将上述物料装卸至大型的散装货物运输车(以下简称转运车辆)上,然后改由内陆运送方式将物料运送至生产工厂内作为生产原料,或者将货物暂时存放于堆场等待转运。为了压缩船舶在港时间、节省船期,提高船舶的装卸效率是核心因素,船舶的装卸效率也是衡量港口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通常的卸船作业是采用码头上的门式起重机,经过船舶
‑‑‑
门机
‑‑‑
转运料斗
‑‑‑
转运车辆
‑‑‑
货物堆场的过程实现物料的转运,所使用的装车漏斗也仅仅是一个机械装置,缺乏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人机不能互动、转运车辆与转运料斗、门机与转运料斗不能实现信息交换。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公告号为CN212639241U的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智能装车料斗, 包括框架、安装于框架上部的用于承接物料的装料斗,装料斗的下端设有出料口,框架上设有连接臂,框架的下端设有行走车轮,连接臂与码头门机相连,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还包括设置于框架外侧用于将物料卸除的卸料斗、以及用于将装料斗内物料输送至卸料斗的输送装置,卸料斗下部的空间能够通过转运车辆,转运车辆可以停放在卸料斗下方的装车位进行装料。框架包括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4根立柱,每两根相邻的立柱的顶端之间连接有横梁,转运料斗的上端连接于横梁上,立柱的下端设有行走车轮, 可在门机轨道上移动,与门机共用轨道,不占用作业场地和存放场地;门机在装船或者卸船不需要使用料斗时,也不妨碍门机作业,因此不需要频繁搬运。在门机需要移仓时,料斗和关联的门机同步移动,不需要给料斗撤电清料,提高了装车效率;料斗随门机同步移动,不需要使用大型叉车等大型设备。使用输送皮带将物料传送给转运车辆,避免了溢料埋车、门机抓斗交叉作业等安全隐患。通过皮带秤对装车物料的重量进行精确计量,可以直接给发运车辆装车,实现精确计量而无需再对转运车辆过磅计量,实现了货物的自动、定量装载,装车速度快,周期短,还可有效地避免欠载、超载等现象。车辆识别模块自动识别转运车辆类型,根据车辆信息自动设置车厢装车料位高度;设有LED显示屏和引导信号灯,实现了人机互动,减少误操作。可通过远程组态对现场料斗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实现对现场料斗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整机通过连接臂与码头门机相连,设置在框架下端的行走车轮在门机轨道上移动,使其仅能够与1台门机配套使用,但无法移动靠近至其他门机与之配套使用,也不能方便地转移至路面上,进而转场至其他地方使用、存放、对料斗进行维修等,限制了使用范围,这种与门机配套使用的方式比较适用于散装物料的专用码头;而在通用码头,不仅有散装物料,也有木材、钢材等不适宜使用料斗转运的大型物料,在装卸这类物料时,与码头门机
相连的装车料斗因为体积较大反而成为障碍物,影响装卸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
[0005]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包括框架、安装于框架上部的用于承接物料的装料斗,装料斗的下端设有出料口,框架上设有连接臂,连接臂与码头门机相连;框架的下端设有行走车轮,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下部设置有横臂,横臂上设有可升降的地面行走轮,地面行走轮向上升起时,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地面行走轮向下伸出时,行走车轮离开码头门机轨道,地面行走轮可在地面上移动。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架的下部设置有横臂,横臂上设有可升降的地面行走轮,地面行走轮向上升起时,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地面行走轮向下伸出时,行走车轮离开码头门机轨道,地面行走轮可在地面上移动。这样就可以使智能装车料斗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不仅能够与门机配套使用,还可以在地面上行走,使用拖车等工具将整机牵引至所需要的位置,转场使用,扩大了使用范围。
[0008]上述的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中,所述的框架包括两个前立柱和两个后立柱,每个立柱的下部均设置有所述的横臂,所述的地面行走轮转动连接于车轮轴上,横臂上设有可升降的轴架,所述的车轮轴连接于轴架的下端,横臂与轴架之间设置升降油缸,升降油缸驱动轴架相对于横臂升降。这样可以在升降时保持四个立柱均匀受力、同时升降,每个立柱上的油缸所需的规格也较小,方便安装布置。
[0009]上述的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中,所述升降油缸的尾端连接在横臂上;
[0010]横臂上、位于升降油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竖向的导向孔,所述的轴架呈门字形,包括两根可在导向孔中滑动的导柱,两根导柱的上端通过上横撑相连;所述车轮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根导柱的下端;
[0011]两根导柱的中部通过中横撑相连,中横撑位于横臂的下部,升降油缸的活塞杆向下伸出,杆端与中横撑活动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油缸的两侧分别设置导向孔、导柱,导柱沿着导向孔滑动,以及活塞杆的杆端与中横撑活动连接,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升降油缸的使用寿命。
[0013]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油缸活塞杆的杆端连接有压盘,活塞杆上、位于升降油缸缸体与压盘之间套设有提升板,提升板的中心孔的直径大于活塞杆的直径、小于压盘的直径,提升板下底面的边缘向下延伸有凸环,凸环的内径大于压盘的直径,凸环的厚度大于压盘的厚度;凸环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中横撑的上部对应设有螺栓孔,螺栓穿过通孔连接在螺栓孔上,将提升板固定在中横撑的上部。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压盘的下平面抵靠在中横撑上;活塞杆继续伸出, 地面行走轮与地面接触;地面行走轮支撑在地面上,活塞杆进一步伸出,将装料斗、框架整体顶升并使得行走车轮离开码头门机轨道,地面行走轮便可在地面上移动,
使用拖车等工具将整机牵引至所需要的位置,转场使用。如需恢复在门机轨道上使用,则再次使用拖车等工具将整机牵引至与门机轨道相对应的位置,启动油缸使活塞杆缩回,装料斗、框架整体下降,行走车轮落在门机轨道上;活塞杆进一步缩回,地面行走轮上升,位置高于门机轨道,不妨碍整机在门机轨道上跟随门机移动。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提升板沿直径一分为二,成为两块半环形的形状。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提升板沿直径一分为二,成为两块半环形的形状,可以不必预先将提升板套设在油缸的活塞杆上,方便安装和调整。
[0017]有益效果:...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包括框架、安装于框架上部的用于承接物料的装料斗,装料斗的下端设有出料口,框架上设有连接臂,连接臂与码头门机相连;框架的下端设有行走车轮,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下部设置有横臂,横臂上设有可升降的地面行走轮,地面行走轮向上升起时,行走车轮可在码头门机轨道上移动;地面行走轮向下伸出时,行走车轮离开码头门机轨道,地面行走轮可在地面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包括两个前立柱和两个后立柱,每个立柱的下部均设置有所述的横臂,所述的地面行走轮转动连接于车轮轴上,横臂上设有可升降的轴架,所述的车轮轴连接于轴架的下端,横臂与轴架之间设置升降油缸,升降油缸驱动轴架相对于横臂升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在地面与轨道之间转换使用的智能装车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油缸的尾端连接在横臂上;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宇震栾纪弢郝庆海李云鹏黄勇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