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8096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净化池和储水池,养殖池的池底安装有与第一循环泵连通的排污管,排污管包括与第一循环泵连通的一排污总管和与排污总管连通的若干排污支管,排污支管均布设置在养殖池池底,排污支管上均布设置有若干吸污口,吸污口上连接有滤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循环养殖系统,通过设置若干排污支管以及在吸污支管上均布设置吸污口,实现对养殖池的池底各个位置的污水进行同步吸污,一方面实现了污水排出循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吸污口的吸力,使得水流较缓,不会对鱼类造成伤害。不会对鱼类造成伤害。不会对鱼类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养殖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养殖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循环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养殖中需要保持适宜的养殖水为鱼类提供适合生长的环境,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人工养殖场,保持水的清洁性,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养殖池里的养殖水一旦被污染,将会造成鱼类的大面积死亡,甚至是全部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所以保持养殖池内的养殖水体质量是关键,一般的,人工养自己场内会通过定期的更换养殖水来保持养殖池内部的水体。这样会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由此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使用水循环的方式进行循环养殖,这样能够重复利用水资源,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现有技术中,对养殖池内养殖污水进行循环更换时多是通过一口径较大的污水管进行吸水更换,这样在污水管的口部就会造成很大的吸力,对鱼类造成惊扰和影响,甚至是伤害鱼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养殖系统,通过设置若干排污支管以及在吸污支管上均布设置吸污口,实现对养殖池的池底各个位置的污水进行同步吸污,一方面实现了污水排出循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吸污口的吸力,使得水流较缓,不会对鱼类造成伤害。
[0004]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净化池和储水池,所述养殖池上连接有将养殖污水泵入所述净化池内的第一循环泵,所述净化池上连接有将处理清水泵入所述储水池内的第二循环泵,所述储水池上连接有将养殖清水泵入所述养殖池内的第三循环泵;所述养殖池的池底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循环泵连通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包括与第一循环泵连通的一排污总管和与所述排污总管连通的若干排污支管,所述排污支管均布设置在养殖池池底,所述排污支管上均布设置有若干吸污口,所述吸污口上连接有滤盒。
[0005]优选地,所述滤盒包括与吸污口固定连接的吸污喇叭管、设置在所述吸污喇叭管的大口部的过滤板和设置在所述吸污喇叭管内的单向阀板;
[0006]所述吸污喇叭管包括与吸污口固接的圆柱管和固接于圆柱管远离吸污口端的扩径管,所述过滤板设置在扩径管外端部;
[0007]所述过滤板朝向吸污口的侧面上固接有若干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过滤板的端部固接有外径与圆柱管内径相适应的安装圆柱套,所述安装圆柱套设置在所述圆柱管内并通过穿过安装圆柱套与圆柱管的第一连接轴固接;所述单向阀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圆柱套内。
[0008]优选地,所述单向阀板包括呈半圆形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所述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均包括焊接部和与所述焊接部铰接的活动部,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安装圆柱套内表面焊接固定,所述活动部远离焊接部的侧边置于第一连接轴底部,所述第一连接轴限制活动部向上旋转;所述焊接部与活动部通过单相弹簧铰链铰接。
[0009]优选地,所述过滤板为不锈钢板网和不锈钢孔板。
[0010]优选地,所述吸污口为一体成型在排污支管上的吸污柱管,所述圆柱管设在所述吸污柱管外部并通过穿过所述吸污柱管与圆柱管的第二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均包括连接轴本体、设置于连接轴本体一端的大径限位轴和设置于连接轴本体另一端的销孔,所述销孔内插入开口销。
[0011]优选地,所述吸污口包括朝向养殖池池底的下吸污口和朝向养殖池口部的上吸污口。
[0012]优选地,所述排污支管上还均布设置有若干冲洗孔,所述第一循环泵连接在排污总管一端,排污总管另一端设置有冲洗泵,所述冲洗泵与储水池连通,所述冲洗泵的出水口和第一循环泵的进水口位置均设置有闸阀。
[0013]优选地,所述养殖池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第三循环泵连通。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一种循环养殖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排污管包括与一排污总管和若干排污支管,排污支管上均布设置有若干吸污口,吸污口上连接有滤盒,有效的降低了吸污口位置的吸力,避免过大的吸污水流对鱼类造成惊扰或伤害。
[0016]2、排污支管均布设置在养殖池池底,排污支管在进行污水循环排放的同时,还能够将养殖池底的垃圾进行带走,实现排污吸污的作用。
[0017]3、冲洗孔和冲洗泵的设置,通过排污支管反向的向外喷射出冲洗水流,对养殖池底的顽固垃圾进行清理,便于后续污水循环时排走。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一种循环养殖系统整体图,
[0019]图2为养殖池内排污管布置示意图,
[0020]图3为排污支管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排污支管局部放大图,
[0022]图5为滤盒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滤盒剖视图,
[0024]图7为滤盒另一纵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 10、净化池20和储水池30。所述养殖池10上连接有将养殖污水泵入所述净化池内20的第一循环泵11。所述净化池20上连接有将处理清水泵入所述储水池 30内的第二循环泵20。所述储水池30上连接有将养殖清水泵入所述养殖池10 内的第三循环泵31。所述养殖池10的池底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循环泵11连通的排污管19。所述排污管19包括与第一循环泵11连通的一排污总管12和与所述排污总管12连通的若干排污支管13,所述排污支管13均布设置在养殖池10池底。所述排污支管13上均布设置有若干吸污口17,所述吸污口17上连接有滤盒14。
[0027]养殖水在养殖池内一段时间,供鱼类生存,期间,鱼类的排泄物直接排放至养殖水中,鱼类未食用的饵料等均存留在养殖水中,养殖水中微生物大量发酵等,使得养殖水被污染,成为养殖污水。养殖污水通过第一循环泵11泵入净化池20,养殖污水在净化池内进行过滤、硝化、反硝化、杀菌、消毒、净化等,最后转化为处理清水,处理清水能够直接进行养殖使用,处理清水经过存放,排放出其中的消毒液等,获得养殖清水。然后通过第二循环泵21将处理清水泵入储水池30 进行暂存,在需要时使用。或在处理清水泵入储水池30内后,先将养殖池内养殖污水泵入净化池,然后再将养殖清水通过第三循环泵31泵入养殖池10内。养殖池10、净化池20和储水池30的设置,使得养殖污水能够循环起来,及时的进行净化和再利用,节约水资源。
[002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排污管19包括与第一循环泵11连通的一排污总管12 和与所述排污总管12连通的若干排污支管13,所述排污支管13均布设置在养殖池10池底。所述排污支管13上均布设置有若干吸污口17。在第一循环泵11 工作时,提供很大的吸污力,然后通过大量的排污支管13进行分流,有效的降低了吸污口位置的吸力,在吸污口17处获得一定吸污力,确保吸污的同时有效的避免了较大的水流速度,表避免对吸污口附近或靠近养殖池底的鱼类造成惊扰或伤害。
[0029]另外,通过将排污支管13均布设置在养殖池底,这样对养殖污水进行吸污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净化池和储水池,所述养殖池上连接有将养殖污水泵入所述净化池内的第一循环泵,所述净化池上连接有将处理清水泵入所述储水池内的第二循环泵,所述储水池上连接有将养殖清水泵入所述养殖池内的第三循环泵;所述养殖池的池底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循环泵连通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包括与第一循环泵连通的一排污总管和与所述排污总管连通的若干排污支管,所述排污支管均布设置在养殖池池底,所述排污支管上均布设置有若干吸污口,所述吸污口上连接有滤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盒包括与吸污口固定连接的吸污喇叭管、设置在所述吸污喇叭管的大口部的过滤板和设置在所述吸污喇叭管内的单向阀板;所述吸污喇叭管包括与吸污口固接的圆柱管和固接于圆柱管远离吸污口端的扩径管,所述过滤板设置在扩径管外端部;所述过滤板朝向吸污口的侧面上固接有若干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过滤板的端部固接有外径与圆柱管内径相适应的安装圆柱套,所述安装圆柱套设置在所述圆柱管内并通过穿过安装圆柱套与圆柱管的第一连接轴固接;所述单向阀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圆柱套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板包括呈半圆形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晓明汪如意江丽刘小达
申请(专利权)人:霍山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