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道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7755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2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道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发动机油道系统包括:缸体;油道组件,油道组件设于缸体;多个活塞冷却喷嘴,多个活塞冷却喷嘴分别设于油道组件,活塞冷却喷嘴与油道组件连通以用于喷射油道组件中的油液,多个活塞冷却喷嘴同时打开或同时关闭;控制阀,控制阀与油道组件连通,控制阀通过控制油道组件的一部分的通断以控制多个活塞冷却喷嘴同步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道系统,多个活塞冷却喷嘴设置在油道组件上,并且通过控制阀控制油道组件的一部分的通断,以此来同时控制多个活塞冷却喷嘴的开闭,防止控制阀控制多个活塞冷却喷嘴时干扰其他给油油路工作。活塞冷却喷嘴时干扰其他给油油路工作。活塞冷却喷嘴时干扰其他给油油路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油道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油道系统、控制方法及具有该发动机油道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启动时,发动机工作,通过发动机油道系统对各个运转部件进行给油和回油,以对各个运转部件进行润滑或冷却。
[0003]现有的发动机油道系统中的多个活塞冷却喷嘴(PCJ)需要通过不同的控制阀进行单独控制,导致整个发动机油道系统中的分支油路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道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通过设置不同的控制阀来控制不同的活塞冷却喷嘴,而导致发动机油道系统中的分支油路较多的问题。
[0005]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道系统,包括:缸体;油道组件,所述油道组件设于所述缸体;多个活塞冷却喷嘴,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分别设于所述油道组件,所述活塞冷却喷嘴与所述油道组件连通以用于喷射所述油道组件中的油液,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同时打开或同时关闭;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油道组件连通,所述控制阀通过控制所述油道组件的一部分通断以控制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同步活动。
[0006]进一步地,所述油道组件包括:第一主油道,所述第一主油道内设有第一给油油路;第二主油道,所述第二主油道与所述第一主油道间隔开布置,所述第二主油道内设有所述第二给油油路,所述第二给油油路与所述第一给油油路连通,所述控制阀和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设于所述第二主油道且与所述第二给油油路连通,所述控制阀通过控制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通断以控制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同步活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给油油路连通,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第二端封闭,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沿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轴向间隔开设于所述第二主油道,所述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第一端以控制所述第二给油油路与所述第一给油油路连通或断开。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油道与所述第二主油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主油道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副油道,所述第二主油道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副油道,所述第一副油道与所述第二副油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副油道与所述第二副油道之间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副油道和所述第二副油道倾斜设置的倾斜油道,所述倾斜油道与所述第一副油道和所述第二副油道连通以连通所述第一给油油路和所述第二给油油路。
[0009]进一步地,所述油道组件还包括:集油腔,所述集油腔用于收集油液;回油油路,所述回油油路与所述集油腔连通以使所述集油腔收集的油液由所述回油油路回流。
[0010]进一步地,发动机油道系统还包括:回油道,所述回油道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设于所
述缸体,所述回油道内设有所述回油油路。
[0011]进一步地,所述集油腔设于所述缸体的顶面,所述回油道包括:第一回油管,所述第一回油管的上端与所述缸体的顶面连通;第二回油管,所述第二回油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回油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回油管的下端与所述缸体的底面连通,所述第一回油管和所述第二回油管相配合,以贯通所述气缸体的顶面和底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油管和所述第二回油管分别为锥形件,所述第一回油管的下端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设有向下突出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表面为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回油管的上端具有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三配合面设有向上突出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上表面为第四配合面,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配合面互相抵接,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三配合面互相抵接。
[0013]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油道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S1、获取油道组件内的油液温度、发动机转速以及发动机负荷;
[0015]S2、判断所述油道组件内的油液温度、发动机转速以及发动机负荷是否符合第一条件或第二条件;
[0016]S3、在所述油道组件内的油液温度、发动机转速以及发动机负荷符合所述第一条件或所述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油道组件的一部分断开以关闭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在所述油道组件内的油液温度、发动机转速以及发动机负荷不符合所述第一条件或所述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油道组件的一部分连通以打开所述活塞冷却喷嘴。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件为:
[0018]所述油道组件内的油液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发动机转速处于第一阈值区间,发动机负荷处于第二阈值区间;
[0019]所述第二条件为:
[0020]所述油道组件内的油液温度高于第一设定值,发动机转速处于第三阈值区间,发动机负荷处于第四阈值区间。
[0021]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油道系统。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油道系统,多个活塞冷却喷嘴设置在油道组件上,并且通过控制阀控制油道组件的一部分的通断,以此来同时控制多个活塞冷却喷嘴的开闭,防止控制阀控制多个活塞冷却喷嘴时干扰其他给油油路工作。
[0023]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24]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气缸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气缸体的一个侧视图;
[0027]图3是图2中线A

A的剖面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油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油道系统的第二油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缸体的另一个侧视图;
[0031]图7是图6中线C

C的剖面图;
[0032]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缸体的又一个侧视图;
[0033]图9是图8中线B

B的剖面图;
[0034]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回油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回油道的一个侧视图;
[0036]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镶针接触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发动机油道系统100;
[0039]缸体10;
[0040]油道组件20;第一主油道21;进油口211;第二主油道22;
[0041]活塞冷却喷嘴30;
[0042]控制阀40;
[0043]回油道50;第一回油管51;第一配合面511;第一凸起部512;第二回油管52;第三配合面521;第二凸起部522;集油腔53;镶针接触区域 54;
[0044]第一副油道61;第二副油道62;倾斜油道63;第一油道64;第二油道65;第一分支油道66;第二分支油道6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油道组件,所述油道组件设于所述缸体;多个活塞冷却喷嘴,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分别设于所述油道组件,所述活塞冷却喷嘴与所述油道组件连通以用于喷射所述油道组件中的油液,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同时打开或同时关闭;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油道组件连通,所述控制阀通过控制所述油道组件的一部分的通断以控制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同步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组件包括:第一主油道,所述第一主油道内设有第一给油油路;第二主油道,所述第二主油道与所述第一主油道间隔开布置,所述第二主油道内设有所述第二给油油路,所述第二给油油路与所述第一给油油路连通,所述控制阀和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设于所述第二主油道且与所述第二给油油路连通,所述控制阀通过控制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通断以控制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同步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油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给油油路连通,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第二端封闭,多个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沿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轴向间隔开设于所述第二主油道,所述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二给油油路的第一端以控制所述第二给油油路与所述第一给油油路连通或断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油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油道与所述第二主油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主油道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副油道,所述第二主油道的第一端设有第二副油道,所述第一副油道与所述第二副油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副油道与所述第二副油道之间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副油道和所述第二副油道倾斜设置的倾斜油道,所述倾斜油道与所述第一副油道和所述第二副油道连通以连通所述第一给油油路和所述第二给油油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组件还包括:集油腔,所述集油腔用于收集油液;回油油路,所述回油油路与所述集油腔连通以使所述集油腔收集的油液由所述回油油路回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油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油道,所述回油道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广梅潘世翼张楠王强李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