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7612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及方法,其包括清理主架体,漂浮于待垃圾清理的水域;清理动力装置,装配于所述清理主架体内,用于提供清理主架体在水域内运动的动力;垃圾清理传送装置,与所述清理主架体适配连接,用于拾取清理主架体所在水域水面上的水面漂浮垃圾,并将所拾取的水面漂浮垃圾输送至分类处理装置;分类处理装置,与所述清理主架体适配连接,用于对垃圾清理传送装置输送的水面漂浮垃圾进行类型识别,并根据所识别水面漂浮垃圾的类型,将所述水面漂浮垃圾拨动至清理主架体内相应的垃圾收纳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实现对水面垃圾的清理与分类,提高清理的效率与便捷性,降低清理成本,安全可靠。安全可靠。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清理装置及方法,尤其是一种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水面漂浮垃圾则是水体污染的重要体现。水面漂浮垃圾具体是指漂浮在各种水体(湖泊、河道、景观水域等)上层的、恶化水体水质、并对公众造成视觉影响的各种废弃物,其主要包括而向水体中丢弃的各种生活杂物,如食品包装袋、塑料袋、塑料瓶等物品、水面航行的船只抛弃的各类船上用品,如渔网、浮标等物品、由于下雨或刮风等冲刷到水体的地表植被;污染致死的鱼虾、腐烂蔬果等等物体。因此,水面漂浮垃圾可分为有型垃圾和无形垃圾、大垃圾和小垃圾、硬质垃圾和软质垃圾、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等,这些垃圾不予清除会加剧水质污染,影响感官。
[0003]水面漂浮垃圾不仅对水体生态造成严重威胁,破坏生态景观,影响居民用水,由于其往往大量聚集,难以清除,有时甚至会影响河道、水坝的正常运行,给居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带来困扰。
[0004]目前,对小型水域水面漂浮物的清理办法主要是采用手持式网兜等传统工具进行清除,存在清理不干净、耗时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弊端。市场上存在的水面垃圾清理设备,往往是大型水域垃圾打捞船,或水面清扫船,其结构复杂、体型庞大、成本高昂,非常不适合在小型水域中使用。因此,针对水面垃圾的复杂多样的特点,如何有效实现水面垃圾的清理,提高清理的便捷性等时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及方法,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对水面垃圾的清理与分类,提高清理的效率与便捷性,降低清理成本,安全可靠。
[0006]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包括
[0007]清理主架体,漂浮于待垃圾清理的水域;
[0008]清理动力装置,装配于所述清理主架体内,用于提供清理主架体在水域内运动的动力;
[0009]垃圾清理传送装置,与所述清理主架体适配连接,用于拾取清理主架体所在水域水面上的水面漂浮垃圾,并将所拾取的水面漂浮垃圾输送至分类处理装置;
[0010]分类处理装置,与所述清理主架体适配连接,用于对垃圾清理传送装置输送的水面漂浮垃圾进行类型识别,并根据所识别水面漂浮垃圾的类型,将所述水面漂浮垃圾拨动至清理主架体内相应的垃圾收纳仓内。
[0011]所述垃圾清理传送装置包括呈倾斜分布的清理传送带、若干设置于清理传送带上的拾取支撑机构以及用于驱动清理传送带转动的清理传送带动力机构,所述拾取支撑机构
组跟随清理传送带运动;
[0012]清理传送带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清理传送带第二端的下方,清理传送带的第二端邻近分类处理装置,拾取支撑机构跟随清理传送带运动时,利用一组拾取支撑机构拾取并托住水面漂浮垃圾,直至将所拾取托住的水面漂浮垃圾输送至分类处理装置。
[0013]所述拾取支撑机构包括若干拾取支撑钩,同一拾取支撑机构内的拾取支撑钩在清理传送带上呈平行分布;
[0014]沿清理传送带的第一端指向所述清理传送带第二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拾取支撑钩的内弧面指向所述清理传送带的第二端。
[0015]在清理传送带第二端的上方设置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上设置若干贯通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的分离连接板槽;
[0016]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上分离连接板槽的数量不少于清理传送带上任一拾取支撑机构内拾取支撑钩的数量,且分离连接板槽允许拾取支撑钩穿过;拾取支撑机构内的拾取支撑钩穿过相应的分离连接板槽时,拾取支撑机构所托住的水面漂浮垃圾通过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输送至分类处理装置。
[0017]所述清理传送带包括若干贯通所述清理传送带的带体镂空孔。
[0018]所述分类处理装置包括呈水平分布的分类传送带、用于驱动分类传送带转动的分类传送带动力机构、位于分类传送带上方的垃圾类型识别装置以及用于拨动分类传送带上水面漂浮垃圾的拨动机构;
[0019]通过垃圾类型识别装置获取分类传送带上水面漂浮垃圾的类型,根据垃圾类别识别装置所识别水面漂浮垃圾的类别,控制拨动机构将水面漂浮垃圾拨动至相应的垃圾收纳仓内。
[0020]所述拨动机构包括呈竖直分布的拨动板以及用于驱动拨动板转动的拨动板驱动装置,拨动板的下端邻近分类传送带,通过拨动板将分类传送带上的水面漂浮垃圾拨动至所述分类传送带两侧相应的垃圾收纳仓内。
[0021]所述清理动力装置包括用于控制清理主架体在水域内转向的转向动力机构以及用于提供清理主架体在水域内行走的行走动力机构;
[0022]所述转向动力机构与清理主架体上的喷头适配连接,通过转向动力机构驱动喷头在清理主架体上摆动;行走动力机构抽取清理主架体下方的水经喷头喷出。
[0023]所述行走动力机构包括喷水泵、设置于喷头内的扇叶头以及用于驱动扇叶头在喷头内转动的扇叶转动驱动机构,喷水泵的进液口位于清理主架体的下表面,喷水泵的出液口与喷头对应且连通。
[0024]一种水域垃圾清理方法,利用上述所述的水域垃圾清理装置进行水面漂浮垃圾的清理。
[0025]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利用垃圾清理传送装置拾取清理主架体1所在水域水面上的水面漂浮垃圾,并将所拾取的水面漂浮垃圾输送至分类处理装置;通过分类处理装置对垃圾清理传送装置输送的水面漂浮垃圾进行类型识别,并根据所识别水面漂浮垃圾的类型,将所述水面漂浮垃圾拨动至清理主架体1内相应的垃圾收纳仓内,能有效实现对水面垃圾的清理与分类,提高清理的效率与便捷性,降低清理成本,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清理传送带在清理主架体内上的正视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清理动力装置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清理传送带与分类传送带之间配合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1

清理主架体、2

垃圾第一收纳仓、3

垃圾第二收纳仓、4

清理传送带、5

拾取支撑钩、6

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7

分离连接板槽、8

清理传送带板、9

上顶板、10

拨动板、11

拨动板驱动装置、12

清理传送带电机、13

清理传送从动轴、14

清理传送从动齿轮、15

清理传送主动齿轮、16

分类传送带、17

清理动力装置、18

分类传送带电机、19

带体镂空孔、20

防水舵机、2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清理主架体(1),漂浮于待垃圾清理的水域;清理动力装置(17),装配于所述清理主架体(1)内,用于提供清理主架体(1)在水域内运动的动力;垃圾清理传送装置,与所述清理主架体(1)适配连接,用于拾取清理主架体(1)所在水域水面上的水面漂浮垃圾,并将所拾取的水面漂浮垃圾输送至分类处理装置;分类处理装置,与所述清理主架体(1)适配连接,用于对垃圾清理传送装置输送的水面漂浮垃圾进行类型识别,并根据所识别水面漂浮垃圾的类型,将所述水面漂浮垃圾拨动至清理主架体(1)内相应的垃圾收纳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垃圾清理传送装置包括呈倾斜分布的清理传送带(4)、若干设置于清理传送带(4)上的拾取支撑机构以及用于驱动清理传送带(4)转动的清理传送带动力机构,所述拾取支撑机构组跟随清理传送带(4)运动;清理传送带(4)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清理传送带(4)第二端的下方,清理传送带(4)的第二端邻近分类处理装置,拾取支撑机构跟随清理传送带(4)运动时,利用一组拾取支撑机构拾取并托住水面漂浮垃圾,直至将所拾取托住的水面漂浮垃圾输送至分类处理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拾取支撑机构包括若干拾取支撑钩(5),同一拾取支撑机构内的拾取支撑钩(5)在清理传送带(4)上呈平行分布;沿清理传送带(4)的第一端指向所述清理传送带(4)第二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拾取支撑钩(5)的内弧面指向所述清理传送带(4)的第二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域垃圾清理装置,其特征是:在清理传送带(4)第二端的上方设置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6),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6)上设置若干贯通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6)的分离连接板槽(7);输送定位分离连接板(6)上分离连接板槽(7)的数量不少于清理传送带(4)上任一拾取支撑机构内拾取支撑钩(5)的数量,且分离连接板槽(7)允许拾取支撑钩(5)穿过;拾取支撑机构内的拾取支撑钩(5)穿过相应的分离连接板槽(7)时,拾取支撑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文娟余衍黄作君范朋博刘亚东李皓晨卢学玉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