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以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7579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以及施工方法,包括机动车道底基层、非机动车道底基层和树穴位置,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和非机动车道底基层呈相对布置,两者之间设置有树穴位置,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和非机动车道底基层上分别设置有机动车道下基层和非机动车道上基层,所述的机动车道下基层上设置有机动车道上基层,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上基层上部和机动车道上基层上部分别设置有非机动车道路沿石和机动车道路沿石,所述的非机动车道路沿石和机动车道路沿石位于树穴位置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难度、增加结构强度、节约施工成本等特点。约施工成本等特点。约施工成本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城镇道路建设中,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往往通过绿化带隔开。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摊铺时,为方便碾压、保证边部压实效果,常采用自然放坡,向外部延伸一小段距离的方法进行施工。然而该方法对后续绿化带内树穴开挖产生了影响,尤其针对绿化带宽度较窄且树穴质量要求高的工程,不仅增加了水稳挖除的费用,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水泥稳定碎石与树穴同步施工方法,提前定好树穴位置及尺寸,采用模板与钢管支撑的形式预留出树穴位置,边角位置通过轻型夯实机具进行人工夯实。
[0003]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摊铺时,为保证边部压实效果,常采用两种施工方法:一是采用自然放坡的形式向外侧延伸一小段距离,二是采用钢模板进行支护(CN202120582179.1一种用于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的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水泥稳定碎石层边部的钢模板、对钢模板进行支撑的支撑架,支撑架包括与钢模板远离水泥稳定碎石层一侧连接的连接框、设置在连接框上的支撑框,支撑框与定位框垂直设置,支撑框上设有多个对支撑框进行固定的固定件。),(CN201911269727.9一种用于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的支护装置,装置本体包括底板、支护槽钢板、压力可调节支撑组件和智能压力水平感应组件,实用性强、拆装方便、便于移动,同时可根据水泥稳定碎石厚度给予不同支撑力及支撑角度。),上述两种采用钢模板的方法,虽然可以减少对绿化带的影响,也能保证边部压实效果,但从整个工程的进度、成本等方面考虑并非最佳选择。在树穴开挖时,除了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开挖外,也有较为创新的开挖方法(CN201720668624.X便捷式树穴开挖工具,包括主杆、切土叶片、盖板以及保护罩,其中,切土叶片固定于主杆的底端,盖板固定于主杆上且位于切土叶片上方,盖板上开设有用于供土料进出的出土口,保护罩与盖板连接,当未使用时,保护罩位于盖板下方以保护切土叶片,当开挖时,保护罩位于盖板上方以容纳开挖出的土料。),从水泥稳定碎石与树穴同步施工的角度考虑,上述开挖装置在经济性以及必要性方面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以及施工方法,通过将水泥稳定碎石与树穴同步施工,即提前用模板与支撑预留树穴位置,在水泥稳定碎石摊铺完毕后自然形成树穴,将两道工艺综合考虑,既能保证水泥稳定碎石边部压实效果,又能减少水稳边部延伸对树穴开挖的影响。在水稳摊铺完毕后自然形成树穴,避免树穴开挖时水稳破除造成的不必要材料及机械台班浪费。此外,从整个工程角度考虑,本专利技术在成本、工期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包括机动车道底基层、非机动车道底基层和树穴位置,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和非机动车道
底基层呈相对布置,两者之间设置有树穴位置,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和非机动车道底基层上分别设置有机动车道下基层和非机动车道上基层,所述的机动车道下基层上设置有机动车道上基层,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上基层上部和机动车道上基层上部分别设置有非机动车道路沿石和机动车道路沿石,所述的非机动车道路沿石和机动车道路沿石位于树穴位置两侧。
[0006]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树穴位置的左右前后四侧壁上均设置有木模板。
[0007]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树穴位置中部设置有呈横向布置的钢管支撑。
[0008]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钢管支撑共有四根,四根钢管支撑分为两组,两组钢管支撑呈前后对称布置。
[0009]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非机动车道路沿石通过非机动车道路缘石基础与非机动车道上基层结合,所述的机动车道路沿石通过机动车道路缘石基础与机动车道上基层结合。
[0010]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11](1)树穴定位,通过测量,在绿化带范围内确定树穴准确位置以及尺寸。由于树穴深度往往超过道路结构层厚度,所以需根据树穴深度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将树穴开挖至底标高;
[0012](2)模板搭设,在步骤(1)中开挖完成的树穴内侧四周进行模板搭设以及钢管支撑,在垂直于绿化带方向布置两排两道钢管,共计4根,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稳定并能承受水稳摊铺时的侧向压力;
[0013](3)水稳摊铺,在水泥稳定碎石摊铺前的相关工作都准备完善后,进行水稳摊铺。采用自然放坡、边部延伸一小段的方式进行施工。在非树穴位置,与常规做法一致,在树穴位置,由于模板阻挡,水泥稳定碎石不会掉落到已开挖完成的树穴内。在树穴边角处,采用轻型夯实机具对松散的水稳进行人工夯实,确保边角位置压实效果,避免因压实不到位对道路基层产生的影响。同样的,在底基层施工完毕并达到养护天数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基层和上基层施工;
[0014](4)模板拆除,在三层水泥稳定碎石全部施工完毕并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及支撑体系;
[0015](5)苗木栽植,在模板拆除后,为避免树穴长期暴露,宜尽快进行种植土回填与苗木栽植工作。
[0016]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以及施工方法,通过将水泥稳定碎石与树穴同步施工,即提前用模板与支撑预留树穴位置,在水泥稳定碎石摊铺完毕后自然形成树穴,将两道工艺综合考虑,既能保证水泥稳定碎石边部压实效果,又能减少水稳边部延伸对树穴开挖的影响。在水稳摊铺完毕后自然形成树穴,避免树穴开挖时水稳破除造成的不必要材料及机械台班浪费。此外,从整个工程角度考虑,本专利技术在成本、工期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视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自然放坡下绿化带两侧断面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水稳影响树穴位置断面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模板预留树穴位置断面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模板预留树穴及水稳三维图。
[0022]图示:1:机动车道底基层;2:机动车道下基层;3:机动车道上基层;4:机动车道路沿石;5:机动车道路缘石基础;6:树穴位置;7:非机动车道路缘石基础;8:非机动车道路沿石;9:非机动车道上基层;10:非机动车道底基层;11:树球位置;12:树苗;13:木模板;14:钢管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2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以及施工方法,如图1—5所示,包括机动车道底基层1、非机动车道底基层10和树穴位置6,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1和非机动车道底基层10呈相对布置,两者之间设置有树穴位置6,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1和非机动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动车道底基层(1)、非机动车道底基层(10)和树穴位置(6),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1)和非机动车道底基层(10)呈相对布置,两者之间设置有树穴位置(6),所述的机动车道底基层(1)和非机动车道底基层(10)上分别设置有机动车道下基层(2)和非机动车道上基层(9),所述的机动车道下基层(2)上设置有机动车道上基层(3),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上基层(9)上部和机动车道上基层(3)上部分别设置有非机动车道路沿石(8)和机动车道路沿石(4),所述的非机动车道路沿石(8)和机动车道路沿石(4)位于树穴位置(6)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树穴位置(6)的左右前后四侧壁上均设置有木模板(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树穴位置(6)中部设置有呈横向布置的钢管支撑(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管支撑(14)共有四根,四根钢管支撑(14)分为两组,两组钢管支撑(14)呈前后对称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面绿化带树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机动车道路沿石(8)通过非机动车道路缘石基础(7)与非机动车道上基层(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升张智博刘医科王拳谢长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