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供油口通过对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进行双色成形,从而在外周面形成具有导电性的导电层。通过使入口金属件与导电层接触,从而确保接地路径。
[0003]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供油口通过在装配于供油口主体的入口金属件的外周端安装接地端子,从而确保接地路径。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供油口通过在装配于供油口主体的入口金属件的外周面固定接地端子,并在该接地端子连结接地线的插入端子,从而确保接地路径。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5618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7
‑
27225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实公平7
‑
82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供油口为了通过双色成形形成导电层而需要大量使用昂贵的导电填料,成本较高。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供油口中,在可靠地对接地端子进行定位并且可靠地进行入口金属件与接地端子的电连接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供油口中,在可靠地进行入口金属件与接地端子的电连接方面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0011]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确保接地路径的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
[0012]用于解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11)具备: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20),其形成为筒状,且在外周面具有卡定部(21g、21h、21j、22b);入口金属件(30),其形成为筒状,且被定位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所述入口金属件(30)至少具有配置为在径向上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对置的外侧筒部(31);以及接地金属件(40),其形成为板状,且被卡定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所述接地金属件(40)具备前端弯曲部(41),所述前端弯曲部(41)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且以相对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具备:圆弧面(21b、21c),其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以及非圆弧面(21d、21e、21f),其形成于所述周向的剩余部分,且位于比与所述圆弧面(21b、21c)相同直径的假想圆弧面(R1、R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接地金属件(40)还具备连接延伸部(42),所述连接延伸部(42)与所述前端弯曲部(41)连接,且配置为在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中沿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轴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所述连接延伸部(42)配置于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与所述假想圆弧面(R1、R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所述前端弯曲部(41)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且以相对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具备第一卡定部(21g),所述第一卡定部(21g)设置为从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向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卡定部(21g)位于比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轴向同一位置处的所述假想圆弧面(R1、R2)靠径向内侧区域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定部(21g)设置于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中的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周向宽度的中央部,且在前端具有第一爪(21g1),所述接地金属件(40)形成为长条板状,所述接地金属件(40)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第一被卡定部(42a),所述第一被卡定部(42a)是构成为能够供所述第一卡定部(21g)插入贯穿的贯通孔,所述第一卡定部(21g)的所述第一爪(21g1)构成为卡定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作为所述第一被卡定部(42a)的贯通孔的边缘,限制所述接地金属件(40)向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径向外侧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还具备第二卡定部(22b),所述第二卡定部(22b)设置为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卡定部(21g)不同的位置,且在前端具有第二爪(22b1),所述接地金属件(40)在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长边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被卡定部(42a)不同的位置且在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第二被卡定部(43a),所述第二被卡定部(43a)是构成为能够供所述第二卡定部(22b)插入贯穿的贯通孔,所述第二卡定部(22b)的所述第二爪(22b1)构成为卡定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作为所述第二被卡定部(43a)的贯通孔的边缘,限制所述接地金属件(40)向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径向外侧脱离,所述第一卡定部(21g)的所述第一爪(21g1)以及所述第二卡定部(22b)的所述第二爪(22b1)构成为向在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长边方向上对置的方向或者背向的方向突出。8.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形成为长条板状,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具备第三卡定部(21h、21j),所述第三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恩真,下条诚,小林敬幸,坂崎一茂,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