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6509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能够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确保接地路径。供油口(11)具备: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20),其形成为筒状,在外周面具有卡定部(21g、21h、21j、22b);入口金属件(30),其形成为筒状,定位配置于供油口主体(20),至少具有配置为在径向上与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对置的外侧筒部(31);以及接地金属件(40),其形成为板状,卡定于供油口主体(20)的卡定部(21g、21h、21j、22b)。接地金属件(40)具备前端弯曲部(41),其配置于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与入口金属件(30)的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且以相对于入口金属件(30)的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供油口通过对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进行双色成形,从而在外周面形成具有导电性的导电层。通过使入口金属件与导电层接触,从而确保接地路径。
[0003]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供油口通过在装配于供油口主体的入口金属件的外周端安装接地端子,从而确保接地路径。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供油口通过在装配于供油口主体的入口金属件的外周面固定接地端子,并在该接地端子连结接地线的插入端子,从而确保接地路径。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5618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7

27225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实公平7

82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供油口为了通过双色成形形成导电层而需要大量使用昂贵的导电填料,成本较高。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供油口中,在可靠地对接地端子进行定位并且可靠地进行入口金属件与接地端子的电连接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供油口中,在可靠地进行入口金属件与接地端子的电连接方面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0011]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确保接地路径的供油口及其制造方法。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一种供油口,其中,所述供油口具备: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其形成为筒状,在外周面具有卡定部;入口金属件,其形成为筒状,且被定位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所述入口金属件至少具有配置为在径向上与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对置的外侧筒部;以及接地金属件,其形成为板状,且被卡定于所述供油口主体的所述卡定部,所述接地金属件具备前端弯曲部,所述前端弯曲部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入口金属件的所述外侧筒部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且以相对于所述入口金属件的所述外侧筒部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
[001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是上述的供油口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供油口的制造方法具备:定位工序,在该定位工序中,将所述入口金属件的所述外侧筒部定位在与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对置的位置,并且使所述接地金属件的所述前端弯曲部形成为在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入口金属件的所述外侧筒部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
的状态;以及铆接工序,在该铆接工序中,通过使所述外侧筒部向径向内侧变形而相对于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在轴向上进行卡定。
[0015]专利技术效果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供油口,接地金属件的前端弯曲部通过弯曲形成,从而实现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的结构。而且,接地金属件的前端弯曲部在相对于入口金属件的外侧筒部的内周面具有作用力的状态下,配置于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与入口金属件的外侧筒部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因而,接地金属件的前端弯曲部通过作用力而维持始终与入口金属件的外侧筒部抵接的状态。即,能够可靠地确保从入口金属件到接地金属件的接地路径。另外,上述的供油口是使用接地金属件的结构,因此无需将供油口主体设为通过双色成形来成形导电层的结构。因而,供油口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供油口的制造方法,入口金属件通过使外侧筒部向径向内侧变形、即通过铆接而相对于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在轴向上卡定。这样,供油口通过采用铆接构造,构造成为简易的结构,能够实现低成本化。而且,供油口在该简易的结构中,以接地金属件的前端弯曲部被向入口金属件的内周面与供油口主体的外周面的径向之间施力的状态配置。即,供油口能够在实现低成本化的同时可靠地确保接地路径。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燃料管线的图。
[0019]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立体图。
[0020]图3是构成供油口的供油口主体的侧视图。
[0021]图4是供油口主体的俯视图,且是从图3的IV方向观察时的图。
[0022]图5是供油口主体的轴向剖视图,且是图4的V

V剖视图。
[0023]图6是供油口主体的径向剖视图,且是图5的VI

VI剖视图。
[0024]图7是图5的VII部分的放大图。
[0025]图8是图6的VIII部分的放大图,并且是图7的VIII

VIII剖视图。
[0026]图9是构成供油口的入口金属件的轴向剖视图。
[0027]图10是构成供油口的接地金属件的俯视图。
[0028]图11是接地金属件的侧视图。
[0029]图12是表示供油口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30]图13是接地金属件安装工序中的供油口的轴向剖视图。
[0031]图14是从图13的XIV方向观察时的图。
[0032]图15是入口金属件安装工序中的供油口的轴向剖视图。
[0033]图16是从图15的XVI方向观察时的图。
[0034]图17是图15的XVII部分的放大图。
[0035]图18是铆接工序中的供油口的轴向剖视图。
[0036]图19是图18的XIX部分的放大图。
[0037]图20是表示铆接工序中的铆接前的状态的供油口的径向剖视图。
[0038]图21是表示铆接工序中的铆接后的状态的供油口的径向剖视图。
[0039]图22是表示铆接工序中的铆接前的状态的另一例的供油口的径向剖视图。
[0040]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铆接工序中的铆接前的状态的供油口的径向剖视图。
[0041]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铆接工序中的铆接后的状态的供油口的径向剖视图。
[0042]图25是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供油口主体的侧视图。
[0043]图26是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供油口主体的俯视图,且是从图25的XXVI方向观察的图。
[0044]图27是图25的XXVII部分的放大图。
[0045]图28是图27的XXVIII

XXVIII剖视图。
[0046]图29是构成第四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供油口主体的局部放大轴向剖视图。
[0047]图30是图29的XXX

XXX剖视图。
[0048]图31是构成第四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接地金属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9]图32是构成第四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供油口主体以及接地金属件的局部放大轴向剖视图。
[0050]图33是构成第五实施方式的供油口的供油口主体的局部放大轴向剖视图。
[0051]图34是图33的XXXIV

XXXIV剖视图。
[0052]图35是构成第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11)具备: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20),其形成为筒状,且在外周面具有卡定部(21g、21h、21j、22b);入口金属件(30),其形成为筒状,且被定位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所述入口金属件(30)至少具有配置为在径向上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对置的外侧筒部(31);以及接地金属件(40),其形成为板状,且被卡定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所述接地金属件(40)具备前端弯曲部(41),所述前端弯曲部(41)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且以相对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具备:圆弧面(21b、21c),其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以及非圆弧面(21d、21e、21f),其形成于所述周向的剩余部分,且位于比与所述圆弧面(21b、21c)相同直径的假想圆弧面(R1、R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接地金属件(40)还具备连接延伸部(42),所述连接延伸部(42)与所述前端弯曲部(41)连接,且配置为在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中沿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轴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所述连接延伸部(42)配置于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与所述假想圆弧面(R1、R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所述前端弯曲部(41)配置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且以相对于所述入口金属件(30)的所述外侧筒部(3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具有作用力的状态配置。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具备第一卡定部(21g),所述第一卡定部(21g)设置为从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向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卡定部(21g)位于比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轴向同一位置处的所述假想圆弧面(R1、R2)靠径向内侧区域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定部(21g)设置于所述非圆弧面(21d、21e、21f)中的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周向宽度的中央部,且在前端具有第一爪(21g1),所述接地金属件(40)形成为长条板状,所述接地金属件(40)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第一被卡定部(42a),所述第一被卡定部(42a)是构成为能够供所述第一卡定部(21g)插入贯穿的贯通孔,所述第一卡定部(21g)的所述第一爪(21g1)构成为卡定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作为所述第一被卡定部(42a)的贯通孔的边缘,限制所述接地金属件(40)向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径向外侧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还具备第二卡定部(22b),所述第二卡定部(22b)设置为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卡定部(21g)不同的位置,且在前端具有第二爪(22b1),所述接地金属件(40)在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长边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被卡定部(42a)不同的位置且在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第二被卡定部(43a),所述第二被卡定部(43a)是构成为能够供所述第二卡定部(22b)插入贯穿的贯通孔,所述第二卡定部(22b)的所述第二爪(22b1)构成为卡定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作为所述第二被卡定部(43a)的贯通孔的边缘,限制所述接地金属件(40)向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径向外侧脱离,所述第一卡定部(21g)的所述第一爪(21g1)以及所述第二卡定部(22b)的所述第二爪(22b1)构成为向在所述接地金属件(40)的长边方向上对置的方向或者背向的方向突出。8.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金属件(40)形成为长条板状,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所述卡定部(21g、21h、21j、22b)具备第三卡定部(21h、21j),所述第三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恩真下条诚小林敬幸坂崎一茂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