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及其生产方法,盘条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60%~0.85%,[Si]0.15~0.30%,[Mn]0.37%~0.55%,[S]0.0080%~0.020%,[P]0.0050%~0.020%,[Cr]0.01%~0.05%,[Pb]0.0001%~0.0010%,[As]0.0005%~0.0025%,[Sb]0.0001%~0.0010%,[Ni]0.01%~0.07%,[Als]0.0001%~0.0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盘条化学成分和轧制工艺设计,使盘条在机械除鳞过程完全不使用酸液进行除鳞处理,机械除鳞后盘条氧化铁皮的残留率不大于0.05%。化铁皮的残留率不大于0.0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及其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盘条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碳钢盘条在用户深加工过程中需要将表面的氧化铁皮去除完全,防止因氧化铁皮残留在盘条表面,在拉拔过程中造成钢丝表面缺陷,导致钢丝在拉拔和合股时断裂。而随着国家环保节能政策趋向严格,对于钢铁产品除鳞过程免酸洗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造成了盘条除鳞后氧化铁皮残留率高、盘条表面质量下降的问题。
[0003]申请(专利)号为CN200810000916.1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热轧盘条表面氧化铁皮的控制技术”,用于采用机械剥壳方法或机械剥壳加酸洗除鳞的制丝类高碳钢热轧盘条钢材表面氧化铁皮的控制。其通过控制斯太尔摩冷却工艺流程来控制热轧盘条表面氧化铁皮的厚度和结构,具体包括:关闭终轧后水箱和调节终轧后水箱水量以提高吐丝温;增加吐丝后高温氧化时间,将相变区后移;加大斯太尔摩风冷线相变后的风机风量以加快冷却速度,提高FeO在热轧盘条表面氧化铁皮中所占的比重。通过控制斯太尔摩冷却工艺流程,有效地增加了热轧盘条表面氧化铁皮的厚度,提高了FeO在氧化铁皮中的比重,改善了氧化铁皮的结构,便于机械剥壳或机械剥壳加酸洗方法除鳞的制丝类高碳钢热轧盘条钢材表面氧化铁皮的处理。
[0004]上述技术方案是一种盘条氧化铁皮厚度的控制方法,但是并未涉及免酸洗除鳞盘条氧化铁皮的控制。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开发一种能够满足国家节能环保政策要求的盘条氧化铁皮控制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及其生产方法,通过盘条化学成分和轧制工艺设计,使盘条在机械除鳞过程完全不使用酸液进行除鳞处理,机械除鳞后盘条氧化铁皮的残留率不大于0.05%。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60%~0.85%,[Si]0.15~0.30%,[Mn]0.37%~0.55%,[S]0.0080%~0.020%,[P]0.0050%~0.020%,[Cr]0.01%~0.05%,[Pb]0.0001%~0.0010%,[As]0.0005%~0.0025%,[Sb]0.0001%~0.0010%,[Ni]0.01%~0.07%,[Als]0.0001%~0.0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08]所述盘条的表面氧化铁皮中FeO含量为60%~75%,Fe2O3含量5%~11%,其余为Fe3O4,表面氧化铁皮的厚度为10~20μm,其中FeO层的厚度控制在8~12μm;盘条的氧化铁皮化学成分同圈性能差异为:FeO≤15%,Fe2O3≤8%,Fe3O4≤10%;盘条的珠光体晶粒度≥7.5级,盘条的基体与氧化铁皮界面处的Si含量控制在3%~6%。
[0009]所述盘条表面缺陷的深度不超过0.08mm;盘条表面缺陷的深度大于0.04mm时,长
度和深度之比大于2。
[0010]所述盘条表面缺陷包括裂纹、折叠和铁皮压入缺陷。
[0011]一种所述免酸洗帘线钢盘条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1)钢液采用铁水预处理
‑
转炉冶炼
‑
炉外精炼生产;
[0013]2)精炼后的钢液进行连铸,连铸钢液过热度≤25℃;连铸结晶器的振动波型为余弦波,振幅为
±
2mm,频率为1~6Hz;连铸结晶器的内外弧水量为105~115m3/h,两侧面水量为85~95m3/h,内外弧进出水温差≤5℃,两侧面进出水温差≤5℃;连铸坯二冷采用气雾冷却,二冷每流水流量为10~15m3/h,每流气体流量为1110~1150m3/h;连铸坯在连铸过程中的冷却速度为0.2~0.7℃/s;拉矫辊处连铸坯角部温度在800~860℃,面缩率90%~96%;
[0014]3)连铸坯奥氏体晶粒度控制在80~120μm,表面脱碳层厚度控制在1.1~1.5mm;
[0015]4)连铸坯进加热炉加热,总加热时间为2.8~3.5h,均热段温度为1210~1260℃,均热时间为40~50min;
[0016]5)连铸坯出加热炉后进行连续轧制,终轧温度控制在920~950℃;连轧坯表面脱碳层厚度控制在0.3~0.8mm;
[0017]6)连轧坯进线材加热炉进行二次加热;连轧坯总在炉时间2.6~3.1h,均热段温度为1100~1180℃,均热时间为30~45min;线材加热炉内残氧为2%~12%,炉膛压力2~15Pa;
[0018]7)连轧坯出线材加热炉后采用高压水除鳞;
[0019]8)盘条经双模块轧机的轧制温度为920~960℃,轧制速度为100~110m/s;盘条吐丝温度为860~930℃,盘条吐丝后在风冷辊道上冷却,相变冷却速度控制在10~20℃/s。
[0020]连铸坯的断面尺寸为250~300mm
×
350~400mm;连轧坯的断面尺寸为270~290mm
×
370~390mm,盘条直径为5.0~6.0mm。
[0021]所述步骤7)中,高压水除鳞压力≥14MPa。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现有的机械除鳞工艺为了保证盘条机械除鳞后表面氧化铁皮残留率满足要求,需要盘条在机械除鳞后采用简易酸洗的方法,进一步去除盘条表面残余氧化铁皮;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可以实现盘条机械除鳞过程的完全免酸洗;即通过盘条化学成分和轧制工艺设计,使盘条在机械除鳞过程完全不使用酸液进行除鳞处理,机械除鳞后盘条氧化铁皮的残留率不大于0.05%。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60%~0.85%,[Si]0.15~0.30%,[Mn]0.37%~0.55%,[S]0.0080%~0.020%,[P]0.0050%~0.020%,[Cr]0.01%~0.05%,[Pb]0.0001%~0.0010%,[As]0.0005%~0.0025%,[Sb]0.0001%~0.0010%,[Ni]0.01%~0.07%,[Als]0.0001%~0.0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25]所述盘条的表面氧化铁皮中FeO含量为60%~75%,Fe2O3含量5%~11%,其余为Fe3O4,表面氧化铁皮的厚度为10~20μm,其中FeO层的厚度控制在8~12μm;盘条的氧化铁皮化学成分同圈性能差异为:FeO≤15%,Fe2O3≤8%,Fe3O4≤10%;盘条的珠光体晶粒度≥
7.5级,盘条的基体与氧化铁皮界面处的Si含量控制在3%~6%。
[0026]所述盘条表面缺陷的深度不超过0.08mm;盘条表面缺陷的深度大于0.04mm时,长度和深度之比大于2。
[0027]所述盘条表面缺陷包括裂纹、折叠和铁皮压入缺陷。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其特征在于,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60%~0.85%,[Si]0.15~0.30%,[Mn]0.37%~0.55%,[S]0.0080%~0.020%,[P]0.0050%~0.020%,[Cr]0.01%~0.05%,[Pb]0.0001%~0.0010%,[As]0.0005%~0.0025%,[Sb]0.0001%~0.0010%,[Ni]0.01%~0.07%,[Als]0.0001%~0.0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盘条的表面氧化铁皮中FeO含量为60%~75%,Fe2O3含量5%~11%,其余为Fe3O4,表面氧化铁皮的厚度为10~20μm,其中FeO层的厚度控制在8~12μm;盘条的氧化铁皮化学成分同圈性能差异为:FeO≤15%,Fe2O3≤8%,Fe3O4≤10%;盘条的珠光体晶粒度≥7.5级,盘条的基体与氧化铁皮界面处的Si含量控制在3%~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条表面缺陷的深度不超过0.08mm;盘条表面缺陷的深度大于0.04mm时,长度和深度之比大于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免酸洗帘线钢盘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条表面缺陷包括裂纹、折叠和铁皮压入缺陷。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种所述免酸洗帘线钢盘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钢液采用铁水预处理
‑
转炉冶炼
‑
炉外精炼生产;2)精炼后的钢液进行连铸,连铸钢液过热度≤25℃;连铸结晶器的振动波型为余弦波,振幅为
±
2mm,频率为1~6Hz;连铸结晶器的内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大勇,车安,韩立涛,高航,刘磊刚,袁野,王宏亮,张皓星,王秉喜,潘阳,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